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难经本义》补遗卷上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一难至二十一难皆言脉。

十二经,谓手足三阴三阳,合为十二经也。手经则太阴肺、阳明大肠、少阴心、太阳小肠、厥阴心包络、少阳三焦也。足经则太阴脾、阳明胃、少阴肾、太阳膀胱、厥阴肝、少阳胆也。皆有动脉者,如手太阴脉动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阳明脉动合谷、阳溪,手少阴脉动极泉,手太阳脉动天窗,手厥阴脉动劳宫,手少阳脉动和髎,足太阴脉动箕门、冲门,足阳明脉动冲阳、大迎、人迎、气冲,足少阴脉动太溪、阴谷,足太阳脉动委中,足厥阴脉动太冲、五里、阴廉,足少阳脉动下关、听会之类也。谓之经者,以荣卫之流行经常不息者而言。谓之脉者,以血理之分袤行体者而言也。故经者,径也;脉者,陌也。越人之意,盖谓凡此十二经,经皆有动脉,如上文所云者。今置不取,乃独取寸口,以决脏腑死生吉凶,何耶?

《内经》论三部九候,上部天,两额之动脉。 在额两旁,动应于手,足少阳脉气所行也。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 在鼻孔下两旁近于巨髎之分,动应于手,足阳明脉气之所行。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 在耳前陷者中,动应于手,二少阳脉气之所行也。 中部天,手太阴也。 谓肺脉也。在掌后寸口中,是谓经渠,动应于手。 中部地,手阳明也。 谓大肠脉也。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合谷之分,动应于手也。 中部人,手少阴也。 谓心脉也。在掌后锐骨之端,神门之分,动应于手也。《灵枢 经》持针纵舍论 问曰:少阴无输,心不病乎?对曰:其外经病而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正谓此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 谓肝脉也。在毛际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卧而取之,动应于手也。女子取太冲,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陷中是。 下部地,足少阴也。 谓肾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太溪之分,动应手也。 下部人,足太阴也。 谓脾脉也。在鱼腹上越筋间,直五里下,箕门之分,宽巩足,单衣,沉取乃得之,而动应于手也。候胃气者,当取足跗之上,冲阳之分,穴中脉动乃应手也。 故下部之天以候肝, 足厥阴脉行其中也。 地以候肾, 足少阴脉行其中也。 人以候脾胃之气。 足太阴脉行其中也。脾脏与胃,以膜相连,故以候脾兼候胃也。 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 手太阴脉当其处也。 地以候胸中之气, 手阳明脉当其处也。经云:肠胃同候,故以候胸中也。 人以候心。 手少阴脉 当其处也。 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 位在头角之分,故以候头角之气也。 地以候口齿之气, 位近口齿,故以候之。 人以候耳目之气。 以位当耳前脉,抵于目外眦,故以候之。 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

天地不出一阴一阳,越人开手便有阴阳两字,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此一章,言诊左寸口脉,应漏百刻周于身,复会寸口。人肖天地阴阳造化之体,赞三才而为用者也。按十二经动脉,论其所在,据寸口为手太阴之脉动,乃太渊、经渠之所。太渊为俞,经渠为经。大抵不出井、荥、俞、经、合五穴之内才稳当。下文越人云: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滑氏谓手太阴动脉中府、云门、天府、侠白,似未稳当,哲者再考。

十二经动脉 一阳子补注

肺:太渊、经渠;

胃:冲阳、解溪、人迎,大迎亦通;

心:神门、灵道;

膀胱:束骨、京骨;

心包:大陵、间使;

胆:临泣、丘墟;

外岁气又有五穴:

大肠:三间、合谷、阳溪;

脾:太白、商丘;

小肠:后溪、腕 骨;

肾:太溪、复溜;

三焦:中渚、阳池;

肝:太冲、中封。

金肺尺泽 相火天府 木肝太冲 水肾太溪 火心神门 土脾冲阳

岁气先时取化源又有五穴:

木太冲 火大陵 土太白 金太渊 水太溪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然者,答辞, 诸篇准此。

此一篇之大指,下文乃详言之。寸口谓气口也,居手太阴鱼际,却行一寸之分。气口之下曰关、曰尺云者,皆手太阴所历之处,而手太阴又为百脉流注朝会之始也。《五脏别论》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而变见于气口也。《灵枢》第一篇云脉会太渊。《玉版论》云:行奇恒之法,自太阴始。注谓先以气口太阴之脉,定四时之正气,然后度量奇恒之气也。《经脉别论》云肺朝百脉。又云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合数论而观之,信知寸口当手太阴之部而为脉之大会明矣。此越人立问之意,所以独取夫寸口,而后世宗之为不易之法。著之篇首,乃开卷第一义也。学者详之。

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承上文言,人谓平人,不病而息数匀者也。呼者,气之出,阳也。吸者,气之入,阴也。《内经·平人气象》云: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故平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以呼吸之数言之,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以脉行之数言之,则五十度周于身,而荣卫之行于阳者二十五度,行于阴者亦二十五度。出入阴阳,参交互注,无少间断。五十度毕,适当漏下百刻,为一晬 时。又明日之平旦矣,乃复会于手太阴。此寸口所以为五脏六腑之所终始,而法有取于是焉。盖以荣卫始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 、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计呼吸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漏下二刻,为一周身,于是复还注手太阴,积而盈之。人一呼一吸为一息,每刻一百三十五息。每时八刻,计一千八十息。十二时九十六刻,计一万二千九百六十息,刻之余分,得五百四十息,合一万三千五百息也。一息脉行六寸,每二刻二百七十息,脉行一十六丈二尺。每时八刻,脉行六十四丈八尺,荣卫四周于身。十二时,计九十六刻,脉行七百七十七丈六尺,为四十八周身。刻之余分,行二周身,得三十二丈四尺。总之为五十度周身,脉得八百一十丈也。此呼吸之息,脉行之数,周身之度,合昼夜百刻之详也。行阳行阴,谓行昼行夜也。

吸呼两字,生生不穷,往过来续,天地不出一呼一吸,贯天人一理,内隐生育化机之奥。此终始参二十三难终始看。张世贤《图注》说:行阳止行于诸腑,行阴止行于诸脏。夫人身气血阴阳,参互分不开,渠将腑脏分开,昼行腑,夜行脏,何谬妄不思之甚而如此,学者勿执。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尺,《说文》云: ,度名,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规矩事也。古者寸尺,只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故从ㄕ,从ㄟ,象布指之状,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按:如《说文》所纪,尤可见人体中脉之尺寸也。尺阴分,寸阳分也。人之一身,经络、荣卫、五脏六腑莫不由于阴阳,而或过与不及,于尺寸见焉,故为脉之大要会也。一难言寸口为脉之大会,以肺朝百脉而言也。此言尺寸为脉之大要会,以阴阳对待而言也。大抵手太阴之脉,由中焦出行,一路直至两手大指之端。其鱼际却行一寸九分,通谓之寸口,于一寸九分之中,曰尺、曰寸,而关在其中也。

尺寸是阴阳。此一章分出地界来,阴阳之常。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 内,阳之所治也。

关者,掌后高骨之分,寸后尺前,两境之间,阴阳之界限也。从关至尺泽,谓之尺。尺之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寸口之内,阳之所治也。故孙思邈云:从肘腕中横文 至掌鱼际后文,却而十分之,而入取九分,是为尺。 此九分者,自肘腕入至鱼际为一尺,十分之为十寸,取第九分之一寸中为脉 之尺位。 从鱼际后文,却还度取十分之一,则是寸。 此寸字,非 寸关尺之寸,乃从肘腕横文至鱼际,却而取十分中之一,是一寸也。以此一 寸之中,取九分,为脉之寸口,故下文云。 寸十分之而入取九分之中,则寸口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寸为阳,尺为阴。阳上而阴下,寸之下尺也,尺之上寸也。关居其中,以为限也。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此之谓欤?分,犹别也。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老阴之数终于十,故阴得尺内之一寸。 此尺字指鱼际至尺泽,通计十寸者而言。 老阳之数极于九,故阳得寸内之九分。 此寸字,指人手却寸而言。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寸为尺之始,尺者寸之终。云尺寸者,以终始对待而言。其实则寸得九分,尺得一寸,皆阴阳之盈数也。庞安常云:越人取手太阴之行,度鱼际后一寸九分,以配阴阳之数,盖谓此也。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 有关有格,何谓也? 有图。

太过不及,病脉也。关格覆溢,死脉也。关格之说,《素问·六节藏象论》及《灵枢》第九篇、第四十九篇皆主气口人迎,以阳经取决于人迎,阴经取决于气口也。今越人乃以关前关后言者,以寸为阳而尺为阴也。

此一章言地界上太过不及,正是阴阳变处。此太过不及,在阴阳相乘。上说与十五难太过不及不同。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关前为阳,寸脉所动之位。脉见九分而浮。九阳数,寸之位,浮阳脉是其常也。过,谓过于本位,过于常脉;不及,谓不及本位,不及常脉,是皆病脉也。

四难方言浮沉,此三难先说出浮沉两字。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遂者,遂也,径行而直前也。谢氏谓:遂者,直上直下,殊无回生之意。 〔批〕一作“无回于之生意”似是。 甚有旨哉!经曰: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以阳气不得营于阴,阴遂上出而溢于鱼际之分,为外关内格也。外关内格,谓阳外闭而不下阴,从而内出以格拒之,此阴乘阳位之脉也。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关后为阴,尺脉所动之位,脉见一寸而沉。一寸阴数,尺之位沉,阴脉是其常也。过,谓过于本位,过于常脉;不及,谓不及本位,不及常脉,皆病脉也。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经曰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以阴不得营于阳,阳遂下陷而覆于尺之分,为内关外格也。内关外格,谓阴内闭而不上,阳从而外入以格拒之,此阳乘阴位之脉也。故曰覆溢。

覆如物之覆,由上而倾于下也。溢如水之溢,由内而出乎外也。

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覆溢之脉,乃孤阴独阳上下相离之诊。故曰真脏之脉,谓无胃气以和之也。凡人得此脉,虽不病犹死也。此篇言阴阳之太过不及,虽为病脉,犹未至危殆。若遂上鱼入尺而为覆溢,则死脉也。此遂字,最为切紧,盖承上起下之要言,不然则太过不及、阴阳相乘、关格覆溢,浑为一意,漫无轻重矣。或问,此篇之阴阳相乘,与二十篇之说同异?曰:此篇乃阴阳相乘之极而为覆溢,二十篇则阴阳更相乘而伏匿也。更之一字与此篇遂字,大有径庭。更者,更互之更。遂者,直遂之遂。而覆溢与伏匿,又不能无辨。盖覆溢为死脉,伏匿为病脉,故不可同日语也。此书首三篇,乃越人开卷第一义也。一难言寸口,统阴阳关尺而言。二难言尺寸,以阴阳始终对待而言,关亦在其中矣。三难之覆溢,以阴阳关格而言,尤见关为津要之所。合而观之,三部之义备矣。一、二难言阴阳之常,三难言阴阳之变。

与二十难、三十七难第三条互看。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呼出为阳,吸入为阴;心肺为阳,肾肝为阴。各以部位之高下而应之也。一呼再动,心肺主之。一吸再动,肾肝主之。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脾之候也。故曰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在中者,在阴阳呼吸之中。何 则,以脾受谷味,灌溉诸脏,诸脏皆受气于脾土,主中宫之义也。

此一章诊脉之要,辨阴阳之法,一定准绳,不可易者也。五难准此。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浮为阳,沉为阴,此承上文而起下文之义。

前三难,预言阳脉阴脉浮沉。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心肺俱浮而有别也。心为阳中之阳,故其脉浮而大散。肺为阳中之阴,其脉浮而短涩。肝肾俱沉而有别也。肝为阴中之阳,其脉牢而长。肾为阴中之阴,其脉按之濡,举指来实。古益袁氏谓,肾属水,脉按之濡,举指来实,外柔内刚,水之象也。脾说见前。

此是五脏脉的总法。十五难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亦不离此为主。脉在中的中字,在四脏各各之中,即滑氏在阴阳呼吸之中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 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

又设问答,以明阴阳。脉见于三部者,不单至也。惟其不单至,故有此六脉相兼而见。浮者轻手得之,长者通度本位,滑者往来流利,皆阳脉也。沉者重手得之,短者不及本位,涩者往来凝滞,皆阴脉也。惟其相兼,故有一阴一阳,又一阳一阴,如是之不一也。夫脉之所至,病之所在也。以脉与病及经络脏腑参之,某为宜,某为不宜,四时相应不相应,以名病之逆顺也。

六脉重在浮沉两字。此言经即俞经之经。上十二经动脉,独不在经过之处以验之乎?下文五难至十难以后参看,便是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逆顺也。逆顺二字,隐生克制化奥理玄哉!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肺最居上,主候皮毛,故其脉如三菽之重。心在肺下,主血脉,故其脉如六菽之重。脾在心下,主肌肉,故其脉如九菽之重。肝在脾下,主筋,故其脉如十二菽之重。肾在肝下,主骨,故其脉按之至骨,举指来实。肾不言菽,以类推之,当如十五菽之重。今按此法,以轻重言之,即浮、中、沉之意也。然于《枢》《素》无所见。将古脉法而有所授受邪?抑越人自得之见邪?庐陵谢氏曰:此寸关尺所主脏腑,各有分位,而一部之中,脉又自有轻重。因举陵阳虞氏说云:假令左手寸口,如三菽之重得之,乃知肺气之至;如六菽之重得之,知本经之至,余以类求之。夫如是,乃知五脏之气,更相溉灌,六脉因兹,亦有准绳,可以定吉凶、言疾病矣。关尺皆然,如十难中十变脉例而消息之也。

此篇轻重便是阴阳。应上文心肺俱浮何以别之、肝肾俱沉何以别之,参看此一章。指法之轻重,以知阴阳灌溉之相乘也。越人云:菽大抵是个约摸的法,见轻重有个差等,非真如菽之重也。如肥人肌肉坚厚,指下十数两重,方切着肺脉,所以越人先说菽,及到肾部,便云按之至骨。一个骨字,随你下指多重寻之,便说得停当。滑氏注云:故其脉如三菽、如六菽,似背些,不若添一诊字。诊其肺如三菽、如六菽,方合本经得字意。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浮沉以下指轻重言,盛虚以阴阳盈亏言。轻手取之而见减小,重手取之而见实大,知其为阴盛阳虚也。重手取之而见损小,轻手取之而见实大,知其为阳盛阴虚也。大抵轻手取之阳之分,重手取之阴之分,不拘何部,率以是推之。

四个之字,是下指轻重消息切脉的法。上文脉有轻重,说五脏部位。此浮沉即是轻重,说阴阳虚实。一百分诊家紧要关节。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 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耶?然:皆王脉也。

六者之王说见下文。

其气以何月各王几日?然: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旺时日大要也。

上文言三阳三阴之王脉,此言三阳三阴之王时,当其时则见其脉也。历家之说,以上古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为历元,盖取夫气朔之分齐也。然天度之运,与日月之行,迟速不一,岁各有差。越人所谓冬至之后得甲子,亦以此欤?是故气朔之不齐,节候之早晚,不能常也。故丁氏注,谓冬至之后得甲子,或在小寒之初,或在大寒之后,少阳之至始于此,余经各以次继之。纪氏亦谓,自冬至之日,一阳始生,于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脉王也。若原其本始,以十一月甲子合朔冬至常例推之,则少阳之王便当从此日始,至正月中,余经各以次继之。少阳之至,阳气尚微,故其脉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犹有阴也,故其脉浮大而短。太阳之至,阳盛而阴极也。故其脉洪大而长,阳盛极则变而之阴矣。故夏至后为三阴用事之始。而太阴之至,阴气尚微,故其脉紧大而长。少阴之至,阴渐盛也,故其脉紧细而微。厥阴之至,阴盛而极也,故其脉沉短以敦,阴盛极则变而之阳,仍三阳用事之始也。此则三阳三阴之王脉,所以周六甲而循四时,率皆从微以至乎著,自渐而趋于极,各有其序也。袁氏曰:春温而夏暑,秋凉而冬寒,故人六经之脉,亦随四时阴阳消长,迭运而至也。刘温舒曰:《至真要论》云厥阴之至其脉弦 ,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亦随天地之气卷舒也。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之类,则五运六气、四时亦皆应之而见于脉尔。若《平人气象论》太阳脉至,洪大而长;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难经》引之,以论三阴三阳之脉者,以阴阳始生之浅深而言之也。篇首称“经言”二字,考之《枢》《素》,无所见。《平人气象论》虽略有其说而不详。岂越人之时,别有所谓上古文字耶?将《内经》有之,而后世脱简耶?是不可知也。后凡言“经言”而无所考者,义皆仿此。

此篇“经言”无所考,即十六难六十首也。故六十首注云亦无所考。此四时平人王脉,越人举其常而言。若南北二政,主客加临,五运六气淫复于外,七情六郁挠杂于中,又不拘于此矣。在学者知其大概,以意而消息,明理者自不固执也。越人时日大要意味无穷,则南北二政,胜复之脉,皆在大要之中矣。正所谓句句皆理,字字可法。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肾间动气,人所得于天,以生之气也。肾为子水,位乎坎,北方卦也。乃天一之数,而火木金土之先也。所以为生气之原,诸经之根本,又为守邪之神也。原气胜则邪不能侵,原气绝则死,如木根绝而茎叶枯矣。故寸口脉平而死者,以生气独绝于内也。此篇与第一难之说,义若相悖,然各有所指也。一难以寸口决死生者,谓寸口为脉之大会,而谷气之变见也。此篇以原气言也。人之原气盛则生,原气绝则寸口脉虽平犹死也。原气言其体,谷气言其用也。

此重在尺上肾脉上着力说。首章言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此言寸口脉平而死,越人之言何悖戾哉?盖此或为病剧形脱者论耳。《内经》谓形肉已脱,九候虽调者死。凡见病剧者,形体尪羸,大肉已脱,虽六脉平和,尤当诊候冲阳、太溪,更候脐下肾间动气,或动气未绝,犹有可生,动气如绝,虽三部脉平和,啻灯油燃尽复亮,其死无疑矣。医者不可不知。此呼吸二字,是阴阳。首章言十二经,此又言十二经,可与十一难、十四难终一条参看。

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有图。

凡人之脉,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之间脉四至,闰以太息,脉五至,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之脉也。其有增减,则为病焉。故一息三至曰迟,不足之脉也。一息六至曰数,太过之脉也。脏为阴,腑为阳。脉数者,属腑,为阳为热。脉迟者,属脏,为阴为寒。不特是也,诸阳脉皆为热,诸阴脉皆为寒。脏腑之病,由是别之。

此脏腑是阴阳,下指切近总法。天地元气自冬至后多一刻,则渐渐热;到夏至后减一刻,则渐渐寒。越人神会,窃天地之消息矣。

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然:五邪刚柔相逢之 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肝脉急甚者,肝邪自干肝也。肝脉微急者,胆邪自干胆也。肝脉大甚者,心邪干肝也。肝脉微大者,小肠邪干胆也。肝脉缓甚者,脾邪干肝也。肝脉微缓者,胃邪干胆也。肝脉涩甚者,肺邪干肝也。肝脉微涩者,大肠邪干胆也。肝脉沉甚者,肾邪干肝也。肝脉微沉者,膀胱邪干胆也。

脾脉急甚者,肝邪干脾也。脾脉微急者,胆邪干胃也。脾脉大甚者,心邪干 脾也。脾脉微大者,小肠邪干胃也。脾脉缓甚者,脾邪自干脾也。脾脉微缓者,胃邪自干胃也。脾脉涩甚者,肺邪干脾也。脾脉微涩者,大肠邪干胃也。脾脉沉甚者,肾邪干脾也。脾脉微沉者,膀胱邪干胃也。

肺脉急甚者,肝邪干肺也。肺脉微急者,胆邪干大肠也。肺脉大甚者,心邪干肺也。肺脉微大者,小肠邪干大肠也。肺脉缓甚者,脾邪干肺也。肺脉微缓者,胃邪干大肠也。肺脉涩甚者,肺邪自干肺也。肺脉微涩者,大肠邪自干大肠也。肺脉沉甚者,肾邪干肺也。肺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大肠也。

肾脉急甚者,肝邪干肾也。肾脉微急者,胆邪干膀胱也。肾脉大甚者,心邪干肾也。肾脉微大者,小肠邪干膀胱也。肾脉缓甚者,脾邪干肾也。肾脉微缓者,胃邪干膀胱也。肾脉涩甚者,肺邪干肾也。肾脉微涩者,大肠邪干膀胱也。肾脉沉甚者,肾邪自干肾也。肾脉微沉者,膀胱邪自干膀胱也。

五邪者,谓五脏五腑之气,失其正而为邪者也。刚柔者,阳为刚,阴为柔也。刚柔相逢,谓脏逢脏、腑逢腑也。五脏五腑各有五邪,以脉之来甚者属脏,微者属腑。特以心脏发其例,余可类推,故云一脉辄变为十也。

此刚柔是阴阳。甚,脏干脏;微,腑干腑。予妄为越人补肝、脾、肺、肾四十变,以便学者易知。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灵枢》第五篇,人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按五脏肾最在下,吸气是远,若五十动不满而一止者,知肾无所资,气当先尽。尽犹衰竭也。衰竭则不能随诸脏气而上矣。

吸者随阴入,入的是阳气。呼者因阳出,出的是阴气。阳是元气,阴是谷气。凡人呼吸出三而入一,不出三则谷气无以消,不入一则元气无以续,可见阴阳互为其根。可与二十四难参看,此是候内,彼是候外。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 之?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其心肺脉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灵枢》第一篇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又第三篇曰: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者,脉口气内绝不至,反取其外之病处,与阳经之合,有留针以致阳气,阳气至则内重竭,重竭则死矣。其死也,无气以动,故静。所谓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脉口气外绝不至,反取其四末之输,有留针以致其阴气。阴气至则阳气反入,入则逆,逆则死矣。其死也,阴气有余,故躁。此《灵枢》以脉口内外言阴阳也。越人以心肺肾肝内外别阴阳,其理亦由是也。纪氏谓,此篇言针法。冯氏玠谓,此篇合入用针补泻之类,当在六十难之后,以例相从也。

此章内外是阴阳。此绝字作病字、虚字为当,与二十四难绝字不同。此阴阳指内外言,内是肾肝,外是心肺。脾居中,故不言脾也。分别内外,是指下轻重、深浅、浮沉的法。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灵枢》第四篇曰: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色青者其脉弦,赤者其脉钩,黄者其脉代,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谓色脉之不相得也。色脉既不相得,看得何脉,得相胜之脉即死,得相生之脉病即自已。已,愈也。参,合也。

此章色脉便是阴阳。此是切脉内隐了望法。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正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色脉当参相应。夫如是,则见其色得其脉矣。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灵枢》第四篇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变定矣。黄帝曰:调之奈何?岐伯答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小,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尺之皮肤亦滑。脉涩,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八。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此通上文,所谓色脉形肉不相失也。

心、肝、脾、肺、肾似舛些,如若应上文色青起,此数字该在第二句,急字该在首句,抑年逾远而传写讹耶?尺是下指之处,验之。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若之为言或也。举色青为例,以明相胜相生也。青者,肝之色。脉浮涩而短,肺脉也,为金克木。大而缓,脾脉也,为木克土。此相胜也。浮大而散,心脉也,为木生火。小而滑,肾脉也,为水生木。此相生也。此所谓得相胜之脉,即死;得相生之脉,病即自已也。

此言声便是闻法,臭味是问法,惜乎遗失不全也。后之学者,不可自阻,仍要努力思索据理而消息之,以复神圣工巧四事。此是说色脉生克,举一以例,至三十四难方说出声臭味,当参此玩之。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说见前。三谓色、脉、皮肤三者也。此篇问答凡五节。第一节为问辞,第二、第三节言色脉形肉不得相失,第四节言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尺相应。然假令以下,但言色脉相参,不言声臭味,殆阙文欤?抑色之著于外者,将切于参验欤?第五节则以所知之多寡为工之上下也。

知三为上工。愚谓三是望、闻、切三事,或是不问之中有问存焉三事。

十四难曰: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再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平人之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呼吸定息,脉四至,加之则为过,减之则不及。过与不及,所以为至为损焉。离经者,离其经常之度也。夺精,精气衰夺也。至脉从下而逆上,由肾而之肺也。损脉从上而行下,由肺而之肾也。谢氏曰:平人一呼再至,脉行三寸。今一呼三至,则脉行四寸半。一息之间,计九寸。二十息之间,一百八十寸,比平人行速过六十寸。此至脉之离经也。平人一呼脉再至,行三寸,今一呼一至,只得一寸半,二十息之间,脉迟行六十寸。此损脉之离经也。若夫至脉之夺精,一呼四至,则一息之间行一尺二寸。损脉之夺精,二呼一至,则一息之间行三寸,其病又甚矣。过此者,死而命绝也。

损至便是阴阳。至从下上,是复卦,阳从地起。损从上下,是垢卦,阴从上来。三呼一至,四呼一至,孤阴无阳,焉得不死?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能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至于收病也,当作至脉之病也。于收二字误。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各以所主而见其所损也。反此为至脉之病者,损脉从上下,至脉则从下上也。

此是候外,与二十四难参看。从上下者,是阴极也。从下上者,是阳极也。

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

肺主气,心主血脉,肾主精,各以其所损而调治之。荣卫者,血脉之所资也。脾主受谷味,故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如春夏食凉食冷,秋冬食温食热,及衣服起居,各当其时是也。肝主血,血虚则中不足。一云:肝主怒,怒能伤肝,故损其肝者,缓其中。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缓者,和也。

此是越人五脏治法,从根上起下手。学者不可忽精思,恒竭心力,必融会廓充,自有大准绳处。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 此五字衍文 。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

此再举损至之脉为问答也。盖前之损至,以五脏自病得之于内者而言,此则以经络血气为邪所中之甚微,自外得之者而言也。其曰呼吸再至,即一呼一至、一吸一至之谓,疑衍文也。

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则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夜加,浮大昼加。不大不小,虽困可治。其有小大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 此四字即前衍文 ,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一息四至,是为平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是一息之间脉六至,比之平人多二至,故曰适得病,未甚也。然又以前大后小、前小后大而言病能也。前后非言寸尺,犹十五难前曲后居之前后,以始末言也。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矣。故脉洪大者,苦烦满,病在高也;沉细者,腹中痛,病在下也;各以其脉言之。滑为伤热者,热伤气而不伤血,血自有余,故脉滑也;涩为中雾露者,雾露之寒伤人荣血,血受寒,故脉涩也。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困矣。若脉更见浮大沉细,则各随昼夜而加剧。以浮大顺昼,阳也;沉细顺夜,阴也。若不见二者之脉,人虽困犹可治。小大即沉细浮大也。一呼六至,一吸六至,增之极也,故为死脉。沉细夜死,浮大昼死,阴遇阴,阳遇阳也。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以血气皆不足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谓两吸之间脉再动,减之极也。经曰:形气有余,脉气不足者死,故曰无魂而当死也。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

譬如二字,当在人之有尺下。此又以脉之有无,明上下部之病也。纪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是邪实并于上,即当吐也。若无吐证,为上无邪而下气竭,故云当死。东垣李氏曰:下部无脉,此木郁也。饮食过饱,填塞于胸中太阴之分,而春阳之令不得上行故也。是为木郁。木郁则达之,谓吐之是也。谢氏曰: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者,阴气盛而阳气微,故虽困无能为害。上部无脉,如树枝之槁;下部有脉,如树之有根。惟其有根,可以望其生也。四明陈氏曰:至,进也,阳独胜而至数多也;损,减也,阴独胜而至数少也。至脉从下上,谓无阴而阳独行,至于上则阳亦绝而死矣。损脉从上下,谓无阳而阴独行,至于下则阴亦尽而死矣。一难言寸口以决脏腑死生吉凶,谓气口为五脏主也。四难言脾受谷味,其脉在中,是五脏皆以胃为主,其脉则主关上也。此难言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知不死,则以尺为主也。此越人所以错综其义,散见诸篇,以见寸关尺各有所归重云。

八难谓寸口脉平而死也,是重在尺上说。

十五难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是王脉耶?将病脉也?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来疾去迟,故曰钩。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时之脉也。

此《内经·平人气象》《玉机真脏论》参错其文而为篇也。春脉弦者肝,主筋,应筋之象。夏脉钩者心,主血脉,应血脉来去之象。秋脉毛者肺,主皮毛。冬脉石者肾,主骨。各应其象,兼以时物之象取义也。来疾去迟,刘立之曰: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而下也。

春夏秋冬四时之阴阳,假外象以象脉之形状,概言四时之脉,是如此形状,为安位得宜。脉与天地四时、生长收藏一气运用。言医者,必先岁气,信矣。越人又重言“此四时之脉也”,可见南北政、逐年运气、主客胜复不拘于此。越人说话,没病不令人议论脉之来去,在此见经云“知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如有变奈何?

脉逆四时之谓变。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为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为不及,病在内;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夏脉钩,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夏以胃气为本。秋脉毛,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秋以胃气为本。冬脉石,反者为病。何谓反?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啄曰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但石无胃气曰死,冬以胃气为本。

春脉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巅疾;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夏脉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秋脉太过,则令人逆气而背痛愠愠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冬脉太过,则令人解㑊,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此岐伯之言也。越人之意,盖本诸此。变脉言气者,脉不自动,气使之然,且主胃气而言也。循,抚也,按也。春脉厌厌聂聂,如循榆叶,弦而和也;益实而滑,如循长竿,弦多也;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但弦也。夏脉累累如环,如循琅玕,钩而和也;如鸡举足,钩多而有力也。前曲后居,谓按之坚而搏,寻之实而据,但钩也。秋脉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微毛也,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毛多也;按之萧索,如风吹毛,但毛也。冬脉上大下兑,大小适均,石而和也,上下与来去同义,见前篇;啄啄连属,其中微曲,石多也;来如解索,去如弹石,但石也。大抵四时之脉,皆以胃气为本,故有胃气则生,胃气少则病,无胃气则死,于弦、钩、毛、石中,每有和缓之体,为胃气也。此篇与《内经》中互有异同。冯氏曰:越人欲使脉之易晓,重立其义尔。按《内经》第三卷 《平人气象论》篇云: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病肾脉来,如引葛之益坚;死肾脉,如发夺索,辟辟如弹石,此为异也。

细言四时之脉,条陈形状,太过病在外,不及病在内,平病死,一脉变为四时。越人垂法后世,其用心何其谆谆恳切哉!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胃属土,土之数五也。万物归之,故云水谷之海。而水、火、金、木,无不待是以生,故云主禀四时。禀,供也,给也。

伤寒越婢汤名,主胃气而言,发越胃气,以充供给之意也。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见也。

脾者中州,谓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也,其平和不得见。盖脾寄王于四季,不得独主于四时。四脏之脉平和,则脾脉在中矣。衰乃见者,雀啄屋漏,异乎常也。雀啄者,脉至坚锐而断续不定也;屋漏者,脉至缓散,动而复止也。

五行 脾配土,雀啄是肾脉见于脾者,以不胜而侮所胜,是无土也,脾衰乃见矣。观越人用字意味深长,不曰漏下,而曰下漏。若漏下则脉不接续,下漏则点点滴滴,停止不续而散矣。

十六难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谢氏云:此篇问三部九候以下共六件,而本经并不答所问,似有缺文。今详三部九候,则十八难中第三章言之,当属此篇错简在彼。阴阳见四难,轻重见五难,一脉变为四时,即十五难春弦、夏钩、秋毛、冬石也。六十首,按《内经·方盛衰》篇曰: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王注谓:奇恒六十首,今世不存。则失其传者,由来远矣。

考六十首,即七难六甲之首云云。谢氏注甚详。前七难六甲首,经言无所考,即王注“奇恒六十首,今世不存”是也。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此盖答辞,然与前问不相蒙,当别有问辞也。

其病为之奈何?

问内外证之详也。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得肝脉,诊得弦脉也。肝与胆合,为清净之府,故善洁。肝为将军之官,故善怒,善犹喜好也。面青,肝之色也。此外证之色,脉情好也。脐左,肝之部也。按之牢者,若谓其动气按之坚牢而不移,或痛也。冯氏曰:肝气䐜郁,则四肢满闭。《传》曰“风淫末疾”是也。厥阴脉循阴器,肝病,故溲便难;转筋者,肝主筋也。此内证之部属及所主病也。

面青二字,当在善洁二字上。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掌中,手心主脉所过之处,盖真心不受邪。受邪者,手心主尔。哕,干呕也。心病则火盛,故哕。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喜虽属心,《图注》喜字作善字,得或传刻之讹也。

假令得脾脉 ,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无是者非也。

《灵枢·口问》篇曰:噫者,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经曰:脾主四肢。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洒淅寒热,肺主皮毛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肾气不足则为恐,阴阳相引则为欠,泄而下重,少阴泄也。如读为而。

十七难曰:经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有连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然:可尽知也。

此篇所问者三,答云:可尽知也。而止答病之死证,余无 所见,当有阙漏。

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肝开窍于目,闭目不欲见人,肝病也。肝病见肺脉,金克木也。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涩而微者,死也。

病实而脉虚也。

病若吐血,复鼽衄血者,脉当沉细,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脱血脉实,相反也。

病若谵言妄语,身当有热,脉当洪大。而反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

阳病见阴脉,相反也。

病若大腹而泄者,脉当微细而涩,反紧大而滑者,死也。

泄而脉大,相反也。大腹,腹胀也。

越人立问,不离脏腑,今首答云肝,而下不及四脏,大概漫说,似亦有缺。前十三难,言色之与脉参应,此言病能之与脉当参应。此数条内,只说死证,隐了不治自愈,隐了连年月不已,只在参应上分别出来。若得相生之脉,就有不治自愈。若得虚实正微邪的,就有连年月不已,在学者细心融会推广。

十八难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阳,为上下部,何谓也? 有图。

此篇立问之意,谓人十二经脉,凡有三部,每部之中有四经。今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也?盖三部者,以寸关尺分上中下也。四经者,寸关尺两两相比,则每部各有四经矣。手之太阴、阳明,足之太阳、少阴,为上下部者,肺居右寸,肾居左尺,循环相资。肺高肾下,母子之相望也。经云“脏真高于肺,脏真下于肾”是也。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手太阴、阳明金,下生足太阳、少阴水,水性下,故居下部。足少阴、太阳水,生足厥阴、少阳木。木生手少阴、太阳火,及手心主火。火炎上行,是为上部。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居中部,复生肺金。此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此盖因手太阴、阳明,足太阳、少阴,为上、下部,遂推广五行相生之大。 越人亦以五脏生成之后,由其部分之高下而推言之,非谓未生之 前,必待如是而后生成也。 而又演为三部之说,即四难所谓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者中州之意。但彼直以脏言,此以经言,而脏腑兼之。以上问答明经,此下二节,俱不相蒙,疑它经错简。

此金是乾金。盖天一生水,肺为四脏之天,故首言之。

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

谢氏云:此一节,当是十六难中答辞,错简在此,而剩出“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十字。审而刺之,纪氏云:欲诊脉动而中病,不可不审,故曰审而刺之。刺者,言其动而中也。陈万年传曰:刺候,谓中其候。与此意同。或曰:刺,针刺也,谓审其部而针刺之。

审字合三部九候而言,即经之指别也。玄哉!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此下问答,亦未详所属。或曰当是十七难中“或连年月不已”答辞。

然:诊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

结为积聚之脉。肺脉见结,知右胁有积气。右胁,肺部也。积气有微甚,脉从而应之。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

肺脉虽不见结,右手脉当见沉伏,沉伏亦积聚脉,右手所以候里也。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

此承上文,复问外之痼疾与内之积聚法将同异。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

结为积聚;伏脉行筋下,主里;浮脉行肉上,主表,所以异也。前举右胁为例,故此云左右同法。

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有是脉,无是病;有是病,无是脉。脉病不相应,故为死病也。

脉之难诊,诊之不应,有如此。夫脉岂易言哉!学可不师先觉哉!粗工不惟欺人,其贻自己之累不浅浅矣。

十九难曰:经言脉有逆顺,男女有恒 。而反者,何 谓也?

恒,胡登反,常也。脉有顺逆,据男女相比而言也。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此男女之别也。逆顺云者,男之顺,女之逆也。女之顺,男不同也。虽然,在男女则各有常矣。反,谓反其常也。

逆顺便分阴阳。

然:男子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子生于申,申为金,阴也。故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 有图。

此推本生物之初,而言男女阴阳也。纪氏曰:生物之初,其本原皆始于子。子者,万物之所以始也,自子推之,男左旋三十而至于巳,女右旋二十而至于巳,是男女婚嫁之数也。自巳而怀娠。男左旋十月而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右旋十月而生于申,申为金,阴也。谢氏曰:寅为木,木生火,又火生在寅而性炎上,故男脉在关上。申为金,金生水,又水生于申而性流下,故女脉在关下。愚谓,阳之体轻清而升,天道也,故男脉在关上。阴之体重浊而降,地道也,故女脉在关下。此男女之常也。

不若面南面北受气,则两尺自然分盛弱矣。男子面南,水在尺,水主静,故尺宜弱,弱非虚弱之弱,要沉静流利也。女子面北,火在尺,火主动,故尺宜盛,盛非太过之盛,要调匀洪滑也。如男子畏泻,因水在尺,水决围则涸矣。女人不畏泻,火气上炎。女人畏吐者,因水在寸,人以水为主,吐亦水涸矣。哲者再推之。

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

男女异常,是 之谓反。

男子以阳脉为主,今得女脉,是阴盛。女子以阴脉为主,今得男脉,是阳盛,皆谓之反。

其为病何如?

问反之为病也。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也。女得男脉为太过,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随脉言之,此之谓也。

惟其反常,故太过不及,在内在外之病见焉。

道以中为至,不及太过皆为病脉。十五难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即四肢也。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不足,即虚微也。四肢,兼皮毛、血脉、肌肉、筋骨言。

二十难曰:经言脉有伏匿,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邪?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居,犹在也,当也。阴部尺,阳部寸也。乘,犹乘车之乘,出于其上也。伏,犹伏兵之伏,隐于其中也。匿,藏也。丁氏曰:此非特言寸为阳、尺为阴,以上下言,则肌肉之上为阳部,肌肉之下为阴部,亦通。

此类三难,乘阳乘阴之乘,三阴三阳之脉,即四难浮沉长短滑涩分阴阳也。更字是互字,是病脉。前三难遂字是死字,乘字在部位上说,谓阳脉出于阴部之分。伏字在脉上说,谓阴部分阳脉,虽乘而阴脉时亦全见,乃阳脉盛,伏匿于阴内;阳部分阴脉,虽乘而阳脉时亦全见,乃阴脉盛,伏匿于阳内,阴阳混杂,更相乘伏。更字在时字上见,大抵是病脉,不安位 也。中字叶韵为重,盛也,阳盛阴盛亦通。

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此五十九难之文,错简在此。

二十一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周仲立云:形体之中,觉见憔悴,精神昏愦,食不忻美,而脉得四时之从,无过不及之偏,是人病脉不病也。形体安和,而脉息乍大乍小,或至或损,弦、紧、浮、滑、沉、涩不一,残贼冲和之气,是皆脉息不与形相应,乃脉病人不病也。仲景云: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气,神虽困无苦。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短命则死。谢氏曰:按本经答文,词意不属,似有脱误。

一难至二十一难,皆言脉形。在外是阳脉,在内是阴。“息数不应脉数”一句,顾照上文一难“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以终首章之意。

二十二 难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一脉变为二病者,何也?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 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

呴,香句反,濡平声。呴,煦也,气主煦之,谓气煦嘘往来,熏蒸于皮肤分肉也。血主濡之,谓血濡润筋骨,滑利关节,荣养脏腑也。此脉字,非尺寸之脉,乃十二经隧之脉也。此谓十二经隧之脉,每脉中辄有二病者,盖以有在气、在血之分也。邪在气,气为是而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气留而不行,为气病。血壅而不濡,为血病。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先后云者,抑气在外,血在内,外先受邪则内亦从之而病欤?然邪亦有只在气,亦有径在血者,又不可以先后拘也。

是动所生病,便是阴阳。

二十三难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

此《灵枢》二十七篇全文。三阴三阳,《灵枢》皆作六阴六阳,义尤明白。按经脉之流注,则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手之三阴从腹走至手。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此举经脉之度数,故皆自手足言。人两足跷脉,指阴跷也。阴跷脉起于跟中,自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循腹上胸里,行缺盆,出人迎之前,入 内廉,属目内眦,合太阳脉,为足少阴之别络也。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考工记》亦云:人身长八尺。盖以同身尺寸言之。

予作一捷法,易记。歌曰:阳五阴三五,足八阴六五,阴跷丈五分,督任九尺匀。此是十六丈二尺,度数零。阴跷起足跟中,委曲上行,属目内眦,因从足至目,知是阴跷。盖手三阳五尺算,手三阴三尺五寸算。足三阳走八尺,足三阴走六尺五寸。阴跷两足共一丈五尺。此难越人首问脉之度数可晓以不,此即是三十七难于何发起之说。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其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有图。

因者,随也。原者,始也。朝犹朝会之朝,以用也。因上文经脉之尺度而推言经络之行度也。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十二经有十二络,兼阳络、阴络、脾之大络,为十五络也。谢氏曰:始从中焦者,盖谓饮食入口,藏于胃,其精微之化,注手太阴、阳明,以次相传,至足厥阴,厥阴复还 注手太阴也。络脉十五,皆随十二经脉之所始,转相灌溉,如环之无端,朝于寸口、人迎,以之处百病而决死生也。寸口、人迎,古法以侠 喉两旁动脉为人迎,至晋王叔和直以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后世宗之。愚谓,昔人所以取人迎、气口者,盖人迎为足阳明胃经,受谷气而养五脏者也;气口为手太阴肺经,朝百脉而平权衡者也。

即肺寅大卯胃辰经,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与一难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参看。

经云:明知终始,阴阳定矣。何谓也?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谢氏云:《灵枢》第九篇曰: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又曰: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此一节,因上文寸口、人迎处百病决死生而推言之,谓欲晓知终始,于阴阳为能定之。盖以阳经取决于人迎,阴经取决于气口也。朝使者,朝谓气血如水潮,应时而灌溉。使谓阴阳相为用也,始如生物之始,终如生物之穷。欲知死生,脉以候之。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则不病。一或不相朝使则病矣,况三阴三阳之脉绝乎?绝必死矣。其死之形状,具于下篇,尤宜参看。

始是内候,上一难至此详。终是外候,下文详。一难曰:此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正此终始也。越人到此方细细的说出来。

二十四难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可知其吉凶不?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温于骨髓,故骨髓不温,则肉不着骨;骨肉不相亲,则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无润泽者,骨先死。戊日笃,己日死。

此下六节,与《灵枢》第十篇文皆大同小异。濡读为软。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肾绝则不能充于骨、荣于发;肉濡而却,谓骨肉不相着而肉濡缩也。戊己,土也,土胜水,故以其所胜之日笃而死矣。

此是土克水的外候。天一生水,人之有尺,譬如树之有根,故越人先尺也。再与十四难第二节参看,彼亦是五脏外候。此与十一难参看,彼以脉而候内,此以形而候外,言脏而不言腑。盖腑病易治,而脏绝则难治,故在重的一边说。或病自外而之内,或自内而之外,未有脏剧而腑独无恙者也。越人下文只言六阳气俱绝,可见不必琐琐 也。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肉满,肉满则唇反,唇反则肉先死。甲日笃,乙日死矣。

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脾绝则肉满唇反也,肉满,谓肌肉不滑泽而紧急䐜 也。

此是木克土的外候。

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卷。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卵与舌,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庚日笃,辛日死矣。

肝者,筋之合。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肝绝则筋缩,引卵与舌也。王充《论衡》云:“甲乙病者,生死之期,常之 庚辛。”

此是金克木的外候。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 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丙日笃,丁日死矣。

肺者,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肺绝,则皮毛焦而津液去,皮节伤,以诸液皆会于节也。

此是火克金的外候。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矣。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绝则脉不通,血不流,色泽去也。

此是水克火的外候。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失志者,则志先死,死即目瞑也。

三阴通手足经而言也。《灵枢》第十篇作“五阴气俱绝”,则以手厥阴与手少阴同心经也。目眩转目瞑者,即所谓脱阴者目盲,此又其甚者也。故云目瞑者失志,而志先死也。四明陈氏曰:五脏阴气俱绝,则其志丧于内,故精气不注于目,不见人而死。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则气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汗出而不流者,阳绝故也。陈氏曰:六腑阳气俱绝,则气败于外,故津液脱而死。

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 何等经也?然:一经者,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手 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此篇问答,谓五脏六腑配手足之阴阳,但十一经耳。其一经者,则以手少阴与心主各别为一脉。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以此一经并五脏六腑,共十二经也。谢氏曰:《难经》言手少阴心主与三焦者,凡八篇三十一难,分豁三焦经脉所始所终。三十六难言,肾之有两,左曰肾,右曰命门,初不以左右肾分两手尺脉。三十八难言,三焦者,原气之别,主持诸气,复申言其有名无形。三十九难言,命门者,精神之所舍,男子藏精,女子系胞,其气与肾通。又云六腑正有五脏,三焦亦是一腑。八难、六十二、六十六三篇,言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十二经之根本也。其名曰原,三焦则原气之别使也。通此篇参互观之,可见三焦列为六腑之义,唯其有名无形,故得与手心主合。心主为手厥阴,其经始于起胸中,终于循小指次指出其端。若手少阴则始于心中,终于循小指之内,出其端。此手少阴与心主各别为一脉也。或问:手厥阴经曰心主,又曰心包络,何也?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厥阴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故曰手心主;以经而言,则曰心包络,一经而二名,实相火也。虞庶云:诸家言命门为相火,与三焦相表里,按《难经》止言手心主与三焦为表里,无命门三焦表里之说。夫左寸火,右寸金;左关木,右关土;左尺水,右尺火。职之部位,其义灼然。於乎!如虞氏此说,则手心主与三焦相为表里而摄行君火明矣。三十六难谓命门,其气与肾通,则亦不离乎肾也,其习坎之谓欤?手心主为火之闰位,命门则水之同气欤?命门不得为相火,三焦不与命门配亦明矣。虞氏之说,良有旨哉!诸家所以纷纷不决者,盖有惑于《金匮真言》篇王注引正理论,谓三焦者,有名无形,上合手心主,下合右肾,遂有命门三焦表里之说。夫人之有脏腑,一阴一阳,自有定耦,岂有一经两配之理哉?夫所谓上合手心主者,正言其为表里。下合右肾者,则以三焦为原气之别使而言之尔。知此则知命门与肾通,三焦无两配,而诸家之言可不辨而自明矣。若夫诊脉部位,则手厥阴相火居右尺之分,而三焦同之。命门既与肾通,只当居左尺。而谢氏据《脉经》,谓手厥阴即手少阴心脉同部,三焦脉上见寸口,中见于关,下焦与肾同也。前既云“初不以左右肾分两手尺脉”矣,今如《脉经》所云,则右尺当何所候耶?

人见越人以命门配三焦,语其遗失心包络一经,观此对言,心主别脉,何尝遗哉?

二十六难曰:经有十二,络有十五。余三络者,是何等络也?然:有阳络,有阴络,有脾之大络。阳络者,阳跷之络也。阴络者,阴跷之络也。故络有十五焉。

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经犹江汉之正流,络则沱潜之支派。每经皆有络,十二经有十二络。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属大肠,络肺之类。今云络有十五者,以其有阳跷之络,阴跷之络,及脾之大络也。阳跷阴跷见二十八难。谓之络者,盖奇经既不拘于十二经,直谓之络亦可也。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三寸,布胸胁,其动应衣,宗气也。四明陈氏曰:阳跷之络,统诸阳络。阴跷之络,统诸阴络。脾之大络,又总统阴阳诸络,由脾之能溉养五脏也。

二十七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 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跷,有阴跷,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

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十二经,故曰奇经。奇对正而言,犹兵家之云奇正也。虞氏曰: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义。谓此八脉不系正经,阴阳无表理配合,别道奇行,故曰奇经也。此八脉者,督脉督于后,任脉任于前,冲脉为诸阳之海,阴阳维则维络于身,带脉束之如带,阳跷得之太阳之别,阴跷本诸少阳之别云。

此是八脉之名。

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作,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经络之行,有常度矣。奇经八脉则不能相从也。故以圣人图设沟渠为譬,以见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而为此奇经也。然则奇经,盖络脉之满溢而为之者欤?或曰:此络脉三字,越人正指奇经而言也。既不拘于经,直谓之络脉亦可也。此篇两节,举八脉之名,及所以谓奇经之义。

此是所以为奇经之义,图设沟渠,取譬之意也。

二十八难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 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 不能拘之。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继,《脉经》作系。督之为言都也,为阳脉之海,所以都纲乎阳脉也。其脉起于下极之俞,由会阴历长强,循脊中行,至大椎穴,与手足三阳脉之交会,上至喑门,与阳维会,至百会与太阳交会,下至鼻柱人中,与阳明交会。任脉起于中极之下曲骨穴。任者,妊也。为人生养之本。冲脉起于气冲穴,至胸中而散,为阴脉之海,《内经》作“并足少阴之经”。按:冲脉行乎幽门、通谷而上,皆少阴也,当从《内经》。此督、任、冲三脉,皆起于会阴,盖一源而分三歧也。带脉起季胁下一寸八分,回身一周,犹束带然。阳跷脉起于足跟中申脉穴,循外踝而行。阴跷脉亦于跟中照海穴,循内踝而行。跷者,捷也。以二脉皆起于足,故取跷捷超越之义。阳维阴维,维络于身,为阴阳之纲维也。阳维所发,别于金门,以阳交为郄,与手足太阳及跷脉会于臑俞,与手足少阳会于天窗及会肩井,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本神、临泣、正营、脑空,下至风池,与督脉会于风府、哑门。此阳维之起于诸阳之会也。阴维之郄曰筑宾,与足太阴会于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又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此阴维起于诸阴之交也。“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十二字当在“十二经亦不能拘之”之下,则于此无所间,而于彼得相从矣。“其受邪气蓄”云云十二字,谢氏则以为于本文上下当有缺文。然《脉经》无此,疑衍文也。或云当在三十七难“关格不得尽其命而死矣”之下,因邪在六腑而言也。

督、任便是阴阳。伯仁作《十四经发挥》,于此最详切。

二十九难曰:奇经之为病何如?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督之为病,脊强而厥。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经八脉 之为病也。 阳维为病云云十四字,说见缺误总类。

此言奇经之病也。阴不能维于阴,则怅然失志。阳不能维于阳,则溶溶不能自收持。阳维行诸阳而主卫。卫为气,气居表,故苦寒热。阴维行诸阴而主荣,荣为血,血属心,故苦心痛。两跷脉病,在阳则阳结急,在阴则阴结急。受病者急,不病者自和缓也。冲脉从关元至咽喉,故逆气里急。督脉行背,故脊强而厥。任脉起胞门,行腹,故病苦内结,男为七疝,女为瘕聚也。带脉回身一周,故病状如是。溶溶,无力貌。此各以其经脉所过而言之。自二十七难至此,义实相因,最宜通玩。

二十二难至二十九难,论经络流注始终、长短度数、奇经之行及病之吉凶也。其间有言脉者,非尺寸之脉,乃经隧之脉也。

三十难曰:荣气之行,常与卫气相随不?然:经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其清者为荣,浊者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息, 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之无端。故知荣卫相随 也。 有图。

此篇与《灵枢》十八篇岐伯之言同,但“谷入于胃,乃传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受于气”,《灵枢》作“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为少殊尔。“皆受于气”之气,指水谷之气而言。五十而复大会说见一难中。四明陈氏曰:荣,阴也。其行本迟。卫,阳也。其行本速。然而清者滑利,浊者剽悍,皆非濡滞之体,故凡卫行于外,荣即从行于中,是知其行常得相随,共周其度。滹南王氏曰:清者体之上也,阳也,火也。离中之一阴降,故午后一阴生,即心之生血也,故曰清气为荣。 天之清不降,天之浊能降,为六阴驱而使之下也。云清 气者,总离之体言之。 浊者,体之下也,阴也,水也。坎中之一阳升,故子后一阳生,即肾之生气也,故曰浊气为卫。 地之浊不升, 地之清能升,为六阳举而使之上也。云浊气者,总坎之体言之。 经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此之谓也。愚谓,以用而言,则清气为荣者,浊中之清者也。浊气为卫者,清中之浊者也。以体而言,则清之用不离乎浊之体,浊之用不离乎清之体,故谓清气为荣、浊气为卫亦可也,谓荣浊卫清亦可也。纪氏亦云:《素问》曰荣者水谷之精气,则清;卫者水谷之悍气,则浊。精气入于脉中则浊,悍气行于脉外则清。或问,三十二难云血为荣、气为卫,此则荣卫皆以气言者何也?曰:经云荣者水谷之精气,卫者水谷之悍气,又云清气为荣、浊气为卫,盖统而言之,则荣卫皆水谷之气所为,故悉以气言可也。析而言之,则荣为血,而卫为气,固自有分矣。是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犹水泽之于川浍,风云之于太虚也。

荣卫是阴阳。胃是个死字,气是个活字。三十难至四十三难言荣卫三焦脏腑肠胃之详。又云:川浍、太虚,先天脉之体也;水泽、风云,后天谷气之用也。先天后天,互相依附也。 +ETAZEaIinOkbQh8Ep49oFBYrZi+seCPeLen1y1yNSquXsy7jdrQreXwD+STe6t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