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本伤寒论》是康平三年(1060年)侍医丹波雅忠(1021—1088)抄录的《伤寒论》古传本。“康平”(1058—1065)系日本后冷泉天皇纪年。《康平本伤寒论》由日本汉方医家大塚敬节(1900—1980)于1936年初秋在东京本乡某书店发现,时为上下两册的传写本,随后其又得到另一部《康平本伤寒论》和《和气氏古本伤寒论》。大塚敬节将其与《宋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金匮玉函经》《金匮要略》及坊间《伤寒论》对比精校后,于昭和十二年(1937年)由日本汉方医学会出版,名为《康平本伤寒论》。昭和五十八年(1983年),日本汉方医学会重印了《康平本伤寒论》。1966年大塚敬节出版的《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中介绍了《康平本伤寒论》,并将其影印附录于书尾。
大塚敬节与叶橘泉(1896—1989)交友近三十年,将《康平本伤寒论》赠予叶氏。叶氏对其精校后于1947年由上海千顷堂书局出版发行,名为《古本康平伤寒论》,使其得以在国内流传。1988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印了《古本康平伤寒论》,并邀请叶橘泉撰“二次重印附言”,同时将原书中的图书广告、版权页,以及除叶橘泉序外的其他序言及《古本康平伤寒论读后》《读康平伤寒论》一并删除。2021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据民国时期上海千顷堂书局发行的《古本康平伤寒论》重新校排出版,并将原书文中小字批注采用彩色印刷。
关于《康平本伤寒论》的传日时间,中日学者皆无法据现有史料文献加以论证,只能通过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每次均有学问僧参加)的文化背景分析推测。或系日本第17次遣唐使空海(744—835)和尚归国时带回日本,隐传于寺庙。因经和气氏嗣成、高野、有栖川、室町等传抄而有不同名称,但均同文而异题,因以“康平本”之称最为流行故名。与《宋本伤寒论》(即明代赵开美翻刻宋本《伤寒论》,见于《仲景全书》中,简称赵刻宋本)《注解伤寒论》不同,《康平本伤寒论》无《辨脉法》《平脉法》《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及以下六篇。《康平本伤寒论》正文按每行字数可分为十五字文、十四字文和十三字文,有嵌注,有旁注,有阙文(以□示例),四逆汤作“回逆汤”,“太阳病”作“大阳病”,“真武汤”作“玄武汤”,且有部分条文前后位置和分段与宋本有别。
所谓十五字文,即顶格排版行文,每列15字,共计161条(占条文总数的38.6%),包括94首方剂(占全书方剂总数的83.9%),旁注、嵌注俱全,为全书核心内容。十五字文中以“伤寒”开头者计44条。十四字文,即每列降一空格书写,每列14字,共计115条(占条文总数的27.6%),包括16首方剂,旁注、嵌注俱全。观其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为对其他经典的应用,如《伤寒论》中“《阴阳大论》云……”;一类依附于十五字文后,其内容大多与十五字文相关,有补充说明作用;另一类为十五字文所附方剂煎服法、将息及加减法。提示十四字文系后人在编次整理仲景著作过程中,或将其他经典移入,或将仲景著作的固有内容改变条文顺序而来。十三字文,即每列降两空格书写,每列13字,共计141条(占条文总数的33.8%),包括4首方剂(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禹余粮丸、麻子仁丸),无嵌注。从内容来看,十三字文多为问答性质的条文,或六经病欲解时、诸死证、描述伤寒病程的条文,以及《伤寒杂病论·序》的下半段,其作用多为十五字文或十四字文的补充说明。
所谓旁注,即位于两条条文之间空白处的注文,共117处。嵌注,即镶嵌在条文之中的注文,共106处。旁注、嵌注在宋本《伤寒论》中均混入正文。旁注、嵌注广泛分布全书,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存在一定规律。从旁注、嵌注出现的时间顺序来看,有旁注是对嵌注的进一步解释。如黄连汤方后服法中,嵌注“昼三夜二”,其旁又有旁注云“昼三夜二,疑非仲景法”;桂枝附子汤条嵌注“附子三枚……宜减服之”,另有旁注“恐多也”,均提示旁注晚于嵌注。此外,在十四字文、十五字文中,旁注、嵌注同时出现,故旁注、嵌注出现的时间当晚于两种行文的书写时代。十三字文无一处嵌注,却有一处旁注,提示旁注时间晚于十三字文。可见,旁注、嵌注时间晚于十四字文、十五字文,旁注时间晚于嵌注。从注文内容来看,大致分为按语类,如“撰用《素问》《九卷》……”“一方加大黄二两”及方后常见的“本云……”,意在对差异进行说明;解释性注文,占注文总数的50%以上,多以“此为”或“所以然”行文;补充性注文,如“风池、风府”“汗出多者,温粉扑之”等。
除大塚敬节等日本医家外,国内叶橘泉、陆渊雷等专家亦认为《康平本伤寒论》较之赵刻宋本更为古老。如马继兴教授指出“从书中不避宋讳来看,其原始传本当在北宋之前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钱超尘教授认为康平本“作为《伤寒论》的古传本之一,在《伤寒论》版本学上具有不朽的价值”,“康平本与宋本是极相似的姊妹篇,它具有悠久的流传史,在版本学、文献学、校勘学上具有巨大价值”。有鉴于此,我们对《康平本伤寒论》进行了校注整理,以方便研读。现对整理过程中的几个问题说明如下:
1.所据底本为大塚敬节收藏的《康平本伤寒论》传抄本,收录于其所出版《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书后(影印版);校本为经大塚敬节精校的《康平本伤寒论》(日本汉方医学会昭和五十八年重印)、《康平伤寒论》校排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发行)。
2.赵刻宋本《伤寒论》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伤寒论》传本。本次整理以赵刻宋本为校本,重点对比其与康平本的异同。凡赵刻宋本原文据《仲景全书》(汉·张机等撰)。为方便读者比对,按照行业共识将赵刻宋本中十篇398条原文按001~398编号标记于康平本相应条文前。
3.凡《伤寒论》原文、序文,改竖排繁体为横排简体,重新标点。改为简体横排后,原书中代表前文的“右”字,一律改为“上”字。将底本中的俗体字、异体字,如“胸”作“胷”“胁”作“脅”“桂枝”作“圭支”等改为规范的简体字,未出注说明;与赵刻宋本内容有异之处,保留原文并出注。为求精炼简明,略去了不影响实质含义的校勘,如赵刻宋本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康平本作:“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此“恶风”后的“者”字并不影响释义内涵,诸如此类,未出注说明,以免繁冗。此外,还对个别疑难字词作了注释。
4.鉴于《康平本伤寒论》原文有十五字文、十四字文、十三字文三种形式,大塚敬节、中西深斋、白水田良、叶橘泉等医家据此将《伤寒论》条文分为原文(即十五字文)、准原文(即十四字文)、后人的追论(即十三字文)而加以区分。 为体现三类条文的不同,本次整理对《康平本伤寒论》十五字文采用宋体 黑色字标注,十四字文采用宋体蓝色字标注,十三字文采用宋体棕色字标注,旁注采用仿宋小字加棕色下划线标注,嵌注采用仿宋小字前加“注”字标注。
5.为有助于读者了解《康平本伤寒论》的来源、流传与学术特色,本次整理在书后附录了叶橘泉于1946年10月刊印《康平本伤寒论》时所撰写的“序”、大塚敬节于昭和十二年(1937年)撰写的“例言”、叶橘泉于1946年撰写的“重印例言”及1986年撰写的“二次重印附言”。
在本书的整理过程中,北京中医药大学马捷教授提供了日本汉方医学会于昭和五十八年(1983年)重印的《康平本伤寒论》,在此表示感谢!
《康治本伤寒论》(以下简称“康治本”)全书一卷,系日本和尚沙门了纯于康治二年(1143年)据唐贞元(唐德宗李适纪年)乙酉岁(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写本重加缮录的《伤寒论》传本之一。康治本或系日本学者最澄(767—822)带回日本,藏于睿山延历寺中,供佛门弟子传习。后历经传抄,于江户时代流入宫禁,被视为枕中泓秘,由河口春龙“窃誊”而流布,即日本柳河医官户上重较所云“此书盖尝在延历寺人或得之后,往江户传之奥人某,珍重如拱璧不妄示人,友人河口春龙窃誊之”。户上重较(号玄斐)于1846年从河口春龙处得康治本,与宋代林亿校勘本作对照,略记异同,增眉注、卷首“凡例”及“方目次”,于日本安政五年(1858年)在京都书林雕版刊行。由于“康治本”卷末有“唐贞元乙酉岁写之”,故又称之为“贞元本”。又因此本曾流传于睿山延历寺、永源寺,又被称为“延历寺本”“永源寺本”,因“康治本”更为通行故名。1965年,日本民族医学院研究所将此本影印(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1982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1858年日本京东书林版影印发行18500册。
康治本共65条原文,除“发汗若下之后,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外,其余原文均按三阳三阴辨证顺序排列,条文虽少,但井然有序。较之现行宋本《伤寒论》,康治本仅载方50首,皆为重要方剂。宋本《伤寒论》中之部分疑点,亦可通过康治本得到解释,如宋本桂枝加葛根汤组成有“麻黄三两,去节”,宋臣林亿等按云“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康治本则无“麻黄”,且方中药物排序系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在前,加“葛根四两”于后,与宋本(葛根、麻黄、芍药、生姜、甘草、大枣、桂枝)药序不同。康治本这种药物的排列顺序无疑更体现方剂加减的规律特点,且有助于理解药物间的配伍关系和协同作用。从我国唐贞元乙酉年算起,《康治本伤寒论》距今已1200余年,是书对于探讨《伤寒论》不同抄本之流传、经文之演变、文字之校勘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我们对《康治本伤寒论》进行了校注整理。现对校注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所据《康治本伤寒论》底本为日本京都书林于安政五年(1858年)雕版刊行,参考中医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和学苑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康治本·康平本伤寒论》点校本。
2.赵刻宋本《伤寒论》系目前公认的《伤寒论》最佳版本。户上重较曾将康治本与宋代林亿校勘本作照,增眉注(采用宋体蓝色小字标注)而略记异同。本次整理亦以赵刻宋本为校本,原文据《仲景全书》(汉·张机等撰)。为方便读者比对,按照行业共识将赵刻宋本中十篇398条原文按001~398编号标记于康治本相应条文前。
3.凡《伤寒论》原文、序文、跋,均改竖排繁体为横排简体,重新标点。改为简体横排后,原书中代表前文的“右”字,一律改为“上”字。将底本中的俗体字、异体字,如“解”作“觧”“胸”作“胷”“胁”作“脅”等改为规范的简体字,未出注说明,以免繁冗。
4.为助于读者了解《康治本伤寒论》的来源、流传与学术特色,本次整理保留了丹波赖易、丹波赖德父子二人所撰《康治本伤寒论序》、户上重较(号玄斐)所撰《刻〈康治本伤寒论〉序》、“凡例”及池内奉时撰写的跋。
本书虽经反复校对,但仍难免有错漏之处,欢迎读者指正并提宝贵意见,以便再版修订时改正提高。
校注者
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