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地黄饮子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案

患者杨某,男,34岁。2019年6月9日初诊。

主诉:颈项酸胀疼痛伴四肢无力半年,加重伴头昏、双上肢麻木1周。

现病史:患者半年前出现颈部酸胀疼痛,伴有四肢无力,左侧甚;1周前伏案工作后出现头昏、双上肢麻木,脚踩棉花感,伴有左耳听力下降。舌胖大,质暗,苔薄腻,脉细滑。

刻下症:颈项僵硬、酸胀疼痛,头昏,双上肢麻木无力,左侧为甚,步态不稳,脚有踩棉花感,左耳听力下降,纳眠可,二便调。舌胖大,质暗,苔薄腻,脉细滑。

西医诊断:脊髓型颈椎病。

中医诊断:项痹病(肝肾亏虚,痰浊内阻证)。

治法:补益肝肾,化痰清浊。

手法:揉法、㨰法,罗氏三指推拨法,罗氏镇定点穴法,罗氏提捏弹颈法,罗氏膀胱经弹拨法。

操作方法:

(1)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颈项部及肩背肌肉,医者站在身后,用轻柔的揉法、㨰法在患侧颈项及肩部施术2~3分钟。㨰法操作快结束时,应㨰中配合颈项部各方向被动运动数次。

(2)拿捏和揉颈项部,拿颈椎旁开1.5寸处的软组织,推拨放松颈项部紧张肌肉。

(3)点揉风池穴1分钟,以酸胀感向头顶放散为佳,再点揉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约3分钟,以局部酸胀为度。

(4)对斜方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进行三指推拨和提捏弹颈操作;拍打肩背部和上肢部。

(5)医者两前臂尺侧放于患者两肩部并向下用力,双手拇指顶按在风池穴上方,其余四指及手掌托住下颌部,嘱患者身体下沉,术者双手向上用力,前臂与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把颈牵开,持续20秒。

(6)患者取俯卧位,推擦颈项部肌肉,以透热为度。搓揉患肢肌肉,往返4次;牵抖上肢20次。弹拨膀胱经一线和二线,往复3次。

治疗完毕嘱患者休息2~3分钟。

针刺取穴:风池、大椎、阿是穴、后溪、颈椎夹脊、列缺、肩井、曲池、合谷。

操作方法:常规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熟地黄20g,山茱萸20g,巴戟天20g,肉苁蓉20g,石斛15g,五味子15g,白附子20g(另包,先煎),僵蚕15g,石菖蒲15g,远志6g,天麻15g,蜈蚣1条,法半夏15g,狗脊15g,姜黄15g,葛根15g。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9年6月26日。

症状:头昏颈项僵硬酸痛减轻,四肢无力改善不明显,双上肢仍麻木。舌胖大,质暗,苔薄腻,脉细滑。

手法:罗氏三指推拨法,罗氏镇定点穴法,罗氏提捏弹颈法,罗氏膀胱经弹拨法。操作同前。

针刺取穴:风池、大椎、阿是穴、后溪、颈椎夹脊、肩井、曲池、合谷。

操作方法: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熟地黄20g,山茱萸20g,巴戟天20g,远志6g,天麻15g,蜈蚣1条,肉苁蓉20g,石斛15g,五味子15g,僵蚕15g,石菖蒲15g,法半夏15g,狗脊15g,姜黄15g,葛根15g,三棱12g,莪术12g。10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9年7月8日。

症状:患者无头昏,颈项僵硬酸痛大为减轻,四肢肌力明显好转,偶有麻木。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手法:罗氏三指推拨法,罗氏镇定点穴法,罗氏提捏弹颈法。操作同前。

针刺取穴:风池、大椎、后溪、颈椎夹脊、肩井、曲池、合谷。

操作方法:常规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熟地黄20g,山茱萸20g,巴戟天20g,肉苁蓉20g,三棱12g,莪术12g,黄芪40g,当归15g,石斛15g,五味子15g,白附子20g(另包,先煎),僵蚕15g,法半夏15g,狗脊15g,姜黄15g,蜈蚣1条,葛根15g。14剂,水煎服,日1剂。

四诊:2019年7月27日。

患者无明显不适,原方连续服用1个月,随访半年,诸恙均瘥,临床痊愈。

【师徒评案】

学生: 如何从中医角度解释患者出现头昏耳鸣症状的原因?

老师: 本例辨证为肝肾亏虚,痰浊内阻。痰浊阻络,上冒颠顶,故发头昏,不通则痛,故见疼痛。肝肾亏虚,肾开窍于耳,则见听力下降,肾与骨相合,肾虚则骨不利,则见步态不稳。

学生: 以上推拿手法有什么临床意义?

老师: 本病的治疗原则为补益肝肾,化痰清浊。推拿手法采用揉法、㨰法、罗氏三指推拨法、罗氏镇定点穴法、罗氏提捏弹颈法、罗氏膀胱经弹拨法以补益肝肾,化痰清浊,理筋整复,收效甚佳。针刺选择风池、大椎、阿是穴、后溪、颈椎夹脊、列缺、肩井、曲池、合谷,针用泻法为主。中药内服选用地黄饮子加减补益肝肾,化痰清浊。

学生: 为什么二诊及三诊要选用三棱、莪术、黄芪等药物?

老师: 二诊颈部酸痛好转,头昏颈项僵硬酸痛减轻,四肢无力改善不明显,双上肢仍麻木,舌质暗,故加三棱、莪术,以加强活血之力。

三诊肢肌力明显好转,偶有麻木,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故加黄芪、当归以补血养血,以善其后。

【传承心得体会】

地黄饮子出自《宣明论方》,主治喑痱证。其证由下元虚衰,虚火上炎,痰浊上泛,堵塞窍道所致,故刘河间选用滋补肾阴的干地黄为主药。王晋三曰:“饮,清水也。方名饮子者,言其煎有法也。”陈修园曰:“又微煎数沸,不令诸药尽出重浊之味,俾轻清走于阳分以散风,重浊走于阴分以降逆。”方中以干地黄为主,用清水微煎为饮服,取其轻清之气,易为升降,迅达经络,流走四肢百骸,以交阴阳,故名“地黄饮子”。

肾主骨藏精,肝主筋,肝肾不足致筋骨失养,故见四肢无力;下元虚衰,痰浊上扰,肢节清窍失养,故见头昏、上肢麻木、听力下降等症;气血 不和,痰浊凝聚致局部经络阻滞,见颈肩背部僵硬疼痛。本例病机实为肝肾亏虚后元水不济,痰浊上扰,肢节、清窍失养所致。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巴戟天、肉苁蓉温壮肾阳,石斛、五味子滋养肺肾,金水相生,壮水以济火;白附子、僵蚕、蜈蚣祛风化痰、通络止痛;石菖蒲、远志开窍化痰、交通心肾;天麻、法半夏化痰通络;狗脊补肝肾强筋骨;姜黄、葛根舒筋通络。

初诊疗效不显,二诊遂投三棱、莪术破血行气、止痛。虽只加两味药,但气行则血行,气血流行通畅,疗效显著。三诊情况大为好转,去天麻、石菖蒲、远志,加黄芪、当归以助一身之气血,而又补益肺气,以化生肾水,行气活血祛瘀,以致痊愈。本例辨证准确,肝肾同治,气血兼顾,筋骨并重,故收效迅速。

颈椎病的发病以肾虚为本,补肾是治疗的重要法则,应运用到每个颈椎病患者的治疗当中。但在临床过程中,单一地使用补肾药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应因人因时而辨证论治,配合祛痰化湿、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健脾益气等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iMC/aKrWI3IqJW/ZRnqwbLr4eJEC0gVQr/CGZuNyc0XF1q2HKYqlmfNlpIVJTcL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