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某,男,53岁,南昌,2021年6月9日初诊。主诉:发现肌酐升高4月余。现病史:患者自述4个月前因工作单位体检发现肾功能血肌酐113.8μmol/L,身体无不适感,在当地医院复查就诊,给予肾衰宁胶囊治疗,效果不佳。现为寻求中医系统治疗,特来我院就诊。现患者精神一般,易疲劳,腰酸痛,双膝关节酸痛,口苦,欲呕,食欲可,夜寐安,梦不多,小便黄量可,尿中泡沫不多,无夜尿,大便平,成形,稍挂厕,舌红,苔黄腻,边有齿痕,脉弦滑。肾功能:血肌酐114μmol/L、尿酸558μmol/L。西医诊断:慢性肾脏病1期;痛风性肾病。中医诊断:慢性肾衰病(痰热内蕴证)。治法:清热化痰,理气降逆。处方:院内制剂肾衰泄浊汤60袋,每袋150mL,每日2次;复方丹参滴丸5盒(180片/盒),每次10片,每日3次。①黄芩10g,白豆蔻10g(后下),杏仁10g,薏苡仁30g,法半夏10g,竹茹10g,枳壳10g,甘草6g,土茯苓30g,青皮15g,陈皮15g,丹参15g,泽兰15g,丝瓜络10g,瓦楞子15g,鱼腥草30g,三七粉3g。15剂(隔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②葛根30g,地肤子2g,猪苓30g,土茯苓30g,泽泻15g,白术6g,丹参15g,木贼草30g,猫须草30g,15剂(隔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
二诊(2021年7月12日):精神较前好转,偶感腰酸,容易疲劳,困倦,口苦痰多,饮水不多,纳可,寐安,大便不成形,小便黄,无夜尿,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检查:肾功能:血肌酐90.1μmol/L,尿酸481μmol/L。处方:院内制剂肾衰泄浊汤90袋,每袋150mL,每日2次;复方丹参滴丸8盒(180片/盒),每次10片,每日3次。①守上一方加猫须草30g,木贼草30g,姜黄15g,威灵仙30g。15剂(隔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②守上二方加乌贼骨24g,茜草6g,15剂(隔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
三诊(2021年9月2日):腰酸、疲劳感较前好转,纳尚可,夜寐安,小便平,不起夜,大便成形,舌暗红,苔黄腻,脉沉滑。肾功能:血肌酐85μmol/L,尿酸487μmol/L。处方:院内制剂肾衰泄浊汤60袋,每袋150mL,每日2次;复方丹参滴丸5盒(180片/盒),每次10片,每日3次。①守上一方。②守上二方。各15剂。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
四诊(2022年1月14日):近期无明显不适感,未见腰酸,疲劳感明显好转,小便淡黄,大便成形,稍挂厕,舌红台薄黄,脉沉稍滑。血肌酐88.4μmol/L,尿酸558μmol/L。处方:院内制剂肾衰泄浊汤60袋,每袋150mL,每日2次;复方丹参滴丸5盒(180片/盒),每次10片,每日3次。①守上一方。②守上二方。查: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
五诊(2022年3月7日):近期无明显不适感,无口干口苦,小便淡黄,大便成形,稍挂厕,舌淡红,苔薄黄,脉沉。肾功能:血肌酐105.8μmol/L,尿酸476μmol/L。处方:院内制剂肾衰泄浊汤60袋,每袋150mL,每日2次,复方丹参滴丸5盒(180片1盒),每次10片,每日3次。黄芪颗粒剂4g×24袋×6盒,1袋,每日3次。①守上一方。②守上二方,各15剂。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
六诊(2022年4月15日):近期无明显不适感,小便淡黄,不起夜尿,大便成形,稍挂厕,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稍滑。血肌酐106.1μmol/L,尿酸420μmol/L。处方:院内制剂肾衰泄浊汤60袋,每袋150mL,每日2次;复方丹参滴丸5盒(180片/盒),每次10片,每日3次;黄芪颗粒剂6盒(24袋/盒),1袋,每日3次。①守上一方。②守上二方。各15剂。复查: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
后期随诊血肌酐和尿酸均在正常范围,嘱患者低嘌呤饮食,保护肾功能,预防感冒。
学生: 本病是如何体现标本兼治的?
老师: 国内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慢性肾衰竭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发病率大约为100/百万人口,这也是全球必须面对的严峻形势。慢性肾衰竭是由慢性肾脏病导致的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是以代谢产物潴留、机体酸碱平衡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多属于中医“关格”“溺毒”“水肿”等病范畴。《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指出水肿的发病原因与肾脏密切相关。五脏虚损,尤重脾肾。本病多长期迁延,损耗肾脏,元气衰败、气血相失、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痰饮及水停的病理过程,最终恶化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在多种肾脏疾病“久病肾虚”的基础上,湿浊、血瘀、毒素互相胶结,导致肾体受损,久之肾元虚损,湿浊邪毒内停。本病病机较为复杂,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多贯穿疾病的始终。归纳为“虚、湿、瘀、毒”四点,以“虚”为本,“湿、瘀、毒”三者互结为标,标本互为因果,虚实夹杂,缠绵难愈。我在治疗上将“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治疗法则融会贯通,创新性地提出在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上多途径、交替给药。以温补脾肾治本,生化有源为法,常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尤其适用伴有蛋白尿的患者。治标以湿热瘀毒,化之有道为法,深谙《类经》云:“上焦不治,则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则水停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方以吴瑭之三仁汤为主,清热利湿化浊,如痰热较甚用三仁温胆汤,湿浊不分用三仁化裁汤,邪毒较甚用三仁四妙勇安汤,腑气不通用三仁丹黄汤等。同时自创肾衰泄浊汤化瘀生新、通腑泄浊,尤适用于大便不通畅者。
本案患者辨证为痰湿热蕴证,方用三仁黄芩温胆汤和胃化痰,理气降逆。肾衰泄浊汤通腑泄浊,化瘀生新,兼以复方丹参滴丸和三七粉活血化瘀保护肾络;葛根地肤子汤经验方降尿酸,两方交替服用。二诊时血肌酐正常,效果良好,症状基本如前,尿酸高,一方守方加猫须草、木贼草、姜黄三药利湿化浊通瘀,降低尿酸,二方配合一方中丝瓜络、瓦楞子加用乌贼骨、茜草共起活血通络的作用。五诊时,患者血肌酐尿酸控制良好,症状较明显好转,为加强巩固及预防感冒,加用黄芪颗粒。后期随诊患者尿酸、血肌酐均控制良好,在正常范围内,嘱患者低嘌呤饮食、预防感冒、定期复查肾功能。
本病起病隐匿,一般到晚期肾功能衰竭期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才被发现,故在临床中强化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应耐心向每位初诊患者讲解疾病的严重性,引起患者的重视,可以将饮食调护总结五个字“动,海,汤,豆,苦”,即尽量不吃动物内脏、海鲜,不喝高压锅熬的浓汤,少吃豆类植物蛋白,少吃苦味蔬菜,通俗易懂地讲解给患者。如果说汤药是炮弹,健康教育则是利剑,直指根本,从患者自身出发,治疗疾病。《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是指肾主水液代谢,而胃受纳水液,肾能影响胃受纳之水液代谢,肾气不足则水液代谢发生障碍。医师应认识到肾与胃关系密切,将其内涵不断拓展,才能提高临床治疗肾脏疾病的能力。
(李天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