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辨机论治与辨病论治

1.辨病论治的由来

辨病论治是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逐步形成的,其思想初步成型于《黄帝内经》,如“咳论”“痹论”“痿论”“疟论”“厥论”等,均是论述疾病的专篇,书中所记载的“内经十三方”,也多为辨病论治的专病专方,如《素问·病能论》“有病怒狂者……以生铁落为饮”等,突出了辨病治疗的重要性。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不但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也开启了“辨病论治”的先河,在篇名中以某病脉证并治,突出辨病的首要性,进而才辨相应的证治。如先有太阳病提纲以辨病,后分中风、伤寒相应的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又如治疗狐惑病的甘草泻心汤、治疗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等,皆为辨病论治的临床应用代表。东晋医家葛洪言,临床应“分别病名,以类相续,不先错杂”,亦强调辨病论治能更有条理地治疗临床复杂病证。宋代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其言“因病以辨证,随证以施治”,提出临证时先辨病而后辨证的思维过程。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兰台轨范》中直接指出辨病作为治病之首要,“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同时代的医家张璐在《张氏医通》中总结出内、外、妇、儿诸科专病专方,说明清代从病论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著名经方大师岳美中教授提出,“现代中医界流传着一种只重证不重病的错误倾向,理由是凭借八纲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所表现的不同症状,施以治疗,就可以解决各种不同的疾患,我认为这是把辨证论治理论探讨庸俗化了。病是基本矛盾,证是主要矛盾,各有自身的特殊性” [10] 。可见,从古至今,辨病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思维模式。

2.辨病论治的精准性与局限性

辨病论治就是辨识疾病,基于疾病的生理病理改变的共性规律予以治疗。临床中,无论中医、西医均强调辨识疾病的重要性,但是二者对疾病的认识角度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命名多是根据临床观察所得,如黄疸、水肿等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命名,而中风、消渴等则根据病因病机命名,命名方式存在一定的多样性和模糊性的弊端,从而对疾病的客观认知常过于浅显。相比之下,西医对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现代技术,通过理化检查、病理检测、症状病史等综合分析,对于疾病病理认识更为深入细致。如中医“水肿”一病,或称“水气病”,乃以头面、眼睑、四肢,乃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点,表现虽大致相近,在西医中实际涵盖了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内分泌失调、营养不良等多种疾病,其根本病因病机大相径庭,治疗方法、手段也不尽相同。即使同为肾源性水肿,究其病理亦有膜性肾病、IgA肾病等不同类型,西医治疗可有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不同治疗方案,中医遣方用药时也必然有所针对,差异用药。因此,通过辨西医之病有助于从病理生理、转归预后等诸多方面把握疾病的根本矛盾,从而使中医治疗更加精准有效。

但是,即使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辨病论治,也只是针对疾病共性的认识,处以大致的治疗原则和方药,面对不同的病患个体时,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能纷繁复杂,往往不够典型,导致误辨误治;或者对于诊断明确的疾病,仅仅通过辨病论治给予专方专药治疗,而不考虑患者体质差异、节气影响及患者当下病机特点,治疗则往往失于精准,疗效各异。

3.辨病、辨机论治的区别与联系

辨病论治和辨机论治是中医辨治思维的两个重要模式。辨病在于从疾病的特点去发现共性规律,是对复杂疾病鉴别的重要手段。辨病论治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同时,也在鉴别其他类似疾病,是疾病精准化治疗的基础。此外辨病过程亦是对疾病基本病理改变的分析过程,例如黄疸病,《金匮要略》从其脉证特点,总结其基本病机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对黄疸病“脾虚、湿、瘀、热”的基本病机有了一定认识。辨机论治则包含了辨病论治,是在疾病共性病机基础上,又结合患者体质、当前证候等多重特点提炼的核心病机,进一步予以治疗。因此,辨病是辨机的前提和基础,辨机是辨病的凝练和聚焦,二者相辅相成。 gLmHT/8SYLR7ZNHudVxsPA5MAsCt3sj+brmjPUzVtnOoKuKmS03jP+eo+xUeNHu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