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辨机论治内涵与意义

辨机论治,即以明辨疾病病机,确立治法方药,是中医临证理法方药一体化的思辨过程。其中,明辨病机是立法施治的核心。病机即是理,意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和关键因素,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规律。《庄子》有言“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强调“机”不仅是事物发生之机,更是万事万物生长变化之机;而“机”也特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张景岳言:“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可见,广义上的病机既包含疾病发生(病因),又涵盖发展变化(病理演变)的全程内在规律 [1] 。任应秋教授基于《黄帝内经》研究提出病机学说,包括发病、病因、病变三方面。而在狭义上,病机多指疾病病变的关键因素或内在核心病理,即文献常称的基本或者核心病机。例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以脉象“阳微阴弦”作为辨证重点,阐明“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故而以上焦阳气不足、阴寒邪气痹阻为其核心病机,提出了“宣阳开痹”的治则治法,创制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治疗胸痹、心痛的经方。由此可见,辨机论治的关键在于病机是诊疗疾病的核心,即抓住疾病的主线,在主要环节上把握和诊治疾病。

清代医家温载之言:“医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认证。”由于疾病发生进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明辨病机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天时气候、疾病特点、人体体质、药物等,故临证对疾病尤其是疑难杂病的客观认识和病机的精准把握,是古今医家面临的共同难题,也是中医药临床疗效发挥的根本。因时代局限性,古代医家对疾病的认识多在证候表象,但是高明的医家总能透过复杂多变的表象看到病变的本质,即抓住病机以施治,多能起立竿见影之效,解病患之苦。因此,树立辨机论治的临证思维模式,对复杂疾病的认识就能删繁就简,直奔重点,抓住核心,进而做到对疾病的精准施治,使中医药临床疗效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9fHuHuCKM7n8FQ3P/wlruFAsy1ZmuYdpPPp/BY+DeIjPaUpb1XimA/vtZzOhH9f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