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是中医最常用的诊疗规律和规范,支配着中医临床全过程,甚至被奉为完美无缺的圭臬。只要临床疗效不好,就归因于医者辨证不对,我们每天在辨证论治体系中打圈圈,却未见疗效有根本突破,“卡脖子”难题仍悬而未除。问题症结在哪里?于辨证论治,我笃信不疑,不敢妄议先贤,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临证四十年,“吾将上下而求索”,从病证结合,到病证症三位一体,再至抓核心病机,终于形成辨机论治之思辨模式。辨机论治与辨证论治,虽一字之差,却突破思维固化之藩篱,打开创新之门。中医临床七大要素病、证、症、理、法、方、药,关键之处在于“理”,即“机”也。纵观古今,从病机入手是人类认识疾病的切入点,病机破解而百法得立。“机者,要也,变也,病变所由出也。”病机乃疾病发生变化之内在机理,源于《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后有《伤寒论》构建一套独特六经辨机体系,将外感病“证-机-方-药-量-效”一脉贯通;至金元刘完素之“火热”论,李杲之“脾胃内伤”论,朱震亨之“相火论”等内伤杂病病机理论相继而出;明清温病流行,三焦传变、卫气营血学说应运而生,以阐释温热病病机演变规律。故而深入明晰疾病病机之变化,既是临证提高疗效的抓手,亦是中医理论创新源泉。简而言之,辨证的本质是辨明病机。而当今临床,吾辈大多忽视辨机之本,偏执辨证之标,重“证”而轻“机”,好像“以指指月,愚者但看指不看月”,不得其要,故鲜有公认的理论、技术、药物问世。
辨机论治,是一种临床思辨模式,余得之于临床,完善于同行,发展于弟子,其中使我受益颇多的是柳红芳、刘玉宁、孙卫卫三位教授。余构建辨机论治框架并提出要点,由门下弟子学生进行整理,汇成一册,名之曰《辨机论治十三式》。若能对于同仁后学有所裨益,亦足堪自慰。在此说明,辨机论治绝无否定辨证论治之意,而是在于丰富发展辨证论治,补辨证论治之不足。同时提醒初学者宜学好辨证论治之精髓,知常才能达变,不至于因我之新说而误人。由于个人才疏学浅,书中必有不足及谬误之处,恳请同道匡正,不胜感激!
王耀献
癸卯年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