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辨证是中医与西医学技术相结合的新的临床思维模式。早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已有中医学者明确提出微观辨证的概念,即在临床收集辨证信息的过程中,引进西医学的先进技术,从微观层面认识机体结构、代谢及功能的特点,从而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以作为传统辨证(宏观辨证)的必要补充 [11] 。过去,有人认为中医就只能用中医的手段看病,不能用西医的检查,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从中医学发展来看,古人对于疾病的诊断方式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随着西医学的发展,中医也在与时俱进,我们应吸纳现今的科学技术为中医所用,将微观的病理指标变化作为中医师望闻问切的四诊延伸,这种技术融合不是中医的西化,而是中医的现代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微观辨证。与此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中医与西医的最大区别在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医善用抽象思维,将所观察的现象提炼为中医要素,不论是四诊信息,抑或是理化指标,都可借用中医思维方式推算疾病的演变,因此中医能达到见微知著、善治未病的效果。总之,疾病的微观认识只是为临床中医师提供一种现象,需要我们运用中医思维去分析现象背后的中医规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微观辨证。
当我们谈及微观辨证,其实质还是在利用疾病的微观认识帮助我们判断病机,因此微观病机比微观辨证一词更为贴切。辨证理论框架是建立在长期的、前人对于症状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症状的高度概括,例如我们主观感受到寒、热,从而判断疾病的寒证、热证,而对于微观“症状”或“体征”,我们的判断往往缺乏经验上的依据。因此,我们谈及微观的时候,并不能像宏观总结症状一样概括出微观证候,更多地是以思辨的方式总结出疾病内在的病机变化。而辨机论治更具有思辨性,是对病理现象和疾病发展的整体把握,更符合我们对于微观的认识深度,因此辨“微观”的本质就是辨病机。另外,人体内环境是时刻变化的,当以微观的视角看待一个疾病时,我们可以看到病理、内分泌代谢、血管神经变化等多重变化,这就是疾病在微观层面的核心病机。
在肾脏疾病中,肾脏病理诊断非常重要,我们经常会用到微观病理判断疾病病机的发展,肾脏病微观病理复杂多样,预示着肾病的结局不同。如微小病变性肾病与局灶增生硬化性肾病都可出现肾病综合征的表现,但二者的微观病变部位、治疗方法、预后截然不同。微小病变性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足细胞病变,病机上主要体现了风邪伤肾,导致枢机不利,开阖失司的病机特点;而局灶增生硬化性肾病除了足细胞病变外,还有肾小球的局灶增生硬化,因此“瘀血”这一病理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两者因为微观病机不同而导致疾病的预后不同。另外,我们也通过微观病理变化去探寻疾病的病机。如在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早期肾脏病机特点为络胀,络脉肿胀,以气滞、郁热为主,对应微观病理表现是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中期肾脏病机特点为络痹,络脉痹阻,以痰湿、水湿或湿热、瘀血为主,肾脏病理为系膜基质增生,基底膜增厚,结节性硬化等;晚期肾脏病机特点为络积,络脉积聚,形成癥瘕,以肾元衰败、浊毒内蕴为主,肾脏病理为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小管纤维化。在治疗方面,我们亦可通过微观病机变化来评估药物的疗效,如通过观察肾脏病理的炎性损伤程度观察清热药物的疗效,通过观察肾脏系膜基底膜增生、肾小球硬化、细胞外基质增生等变化观察消癥散结药物的疗效。
总之,微观病理是技术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判断疾病病机;微观辨证的本质还是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从中医角度认识疾病病变部位微观的结构、功能变化的机理,即“微观病机”。微观病机是辨机论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微观辨证在辨病机体系中的本质体现,是中医实现精准化治疗的核心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