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名医之路
——师承明医,潜移默化

访谈者: 您是怎么走上中医之路的?

王永炎: 1956年9月,我考到北京中医学院医疗专业。1962年我大学本科毕业,恰逢卫生部落实中医师承教育之机,遂拜董建华教授为师。董建华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曾祖父和外祖父均是当地的名中医,1935年拜上海名医严二陵为师,秉承严二陵之真传。1942年,董建华先生悬壶,同时到秦伯未先生开办的中医函授学校深造。秦伯未先生曾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系统学习中医,学术思想受孟河中坚丁甘仁影响颇深。因此,董建华先生在学术思想上既受海派内科杂家严二陵先生亲自嫡传,又受孟河医派丁氏的亲炙嫡传。在培养学生上,董建华老师重视临床疗效的提高,采用“蒙目群诊”训练脉诊。第一步,选10位患者,按顺序编号,医生用黑布蒙上眼睛,每诊一个患者,就写下三部九候的脉象;第二步,打乱患者次序,医生再次诊脉并记录;最后比较同一位患者两次诊脉的结果,考查对脉象的体悟程度。此外还要了解发病原因,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只有审查病因,把握病机,判断预后,才能避免小病大治,重病轻治。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可称得上行家里手。董老师十分重视医德医风,对学生的要求甚严,要求必读《大医精诚》,而后实行之,要谦逊和蔼、诚恳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患者。董老师要求师生共同恪守其制订的培养计划,强调养成教育,从要求写字抄稿开始。1962年到1965年我在跟随董老师临床应诊期间,培养了扎实的基本功。我跟随着先生一起学习工作,潜移默化,也学会了如何“为人”与“处事”。 9wNzgE27OKPae7WgAclNXLCBp2Nz9ZAIqNu29YYBSF22XkpQ9XoC2W/szPtZHYN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