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承发展
——重始源,守正创新

访谈者: 您认为中医学者治学需要具备什么特性?

王永炎: 王玉川老师教导:“中医师要有感性、理性和悟性。悟性难得,然最重要。”曾请教先生如何理解悟性。先生指示:“悟即吾心、仁心、天心、宇宙的心;悟即丰富的直觉;顿悟或渐悟缘于实践、阅历的修养。”这番话是40多年前我遭遇坎坷时先生讲的哲理,令我始终不忘,是要深思、纯思、向思能旨的真言、危言,也是警句。无论处世事、做学问,从易到难,都需要追求悟性。仁心良知即是《大医精诚》的恻隐之心,医者具同理心,重归属感,识患者疾苦,能感同身受,生死觉解顺应自然,守静至善以美育立命。天心、宇宙的心寥廓幽玄,正纲明道。始源读经典、做临床、参明师,倾一生于时间中进学读书,重在经典孔老孟庄荀之学,早临床、多临床、学全科与多学科并重,拜明师不舍零金碎玉验之诊疗。正纲明纪需无朴纯素,无私欲远物役,淡泊谦逊以诚敬存之。体道修养在于求真至善隐而不发,守静、守黑、守辱,领悟正负逻辑,进学大成智慧。最难在幽暗之玄,丰富的直觉,冥想做系统全面的反思,跟紧以历史范畴体验今日科技文明的进化,有传承有批判地认知理解古贤哲“恍兮惚兮,不可测量”,万物生灵一切世事皆混沌一体,起于混沌又复归混沌,天地人神物我合一。又论“恍兮惚兮,起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太极一也,一生二,二则神,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道形上学与器术形下学和于术数,还指出“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而象、数、易、气、神一体。当今黑洞天文大数据的收集分析,暗物质暗知识的研究是朝向数字化新纪元的新视野、新领域,幽玄向显明转化,以历史范畴重始源,也是中医药学者开拓丰富直觉的源泉。中医学者仁心,为正纲良知恻隐之心,同理心归属感,感同身受患者疾苦。感官细察体验,为感性,倾其所学、阅历经验、慎思明辨,为理性;重在悟性,即医家心灵智慧,吾心体道,善于间性联想、获取丰富的直觉,验之临床提高疗效,造福民生。

访谈者: 您如何看待中医学的传承与创新?

王永炎: 复读《黄帝内经素问》气运七篇大论领悟“正纲明道”,认为国学原理是中医药学的理论根基,是临床医学原创的优势所在,理应认真传承。经文明示:“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应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善言化言变者通神明之理。”这正是指导中医学传承创新的思路门径。“读经典、做临床、参明师”是在21世纪培育优秀临床人才计划启动项目时提出的。经典医籍以《灵枢》《素问》《神农本草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为首要必读。继之据经典著作、通用著作、内外妇儿针灸骨伤五官临床各科、名家论著医案及养生著作,遴选百种以上组编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读经典必须深思、纯思。深思,必专补齐“训诂学”“目录学”,做到刻苦攻读,真正读懂。先师任应秋先生倡导阅读《十三经注疏》当为儒医的基本功,只有深谙国学原理,链接临床诊务,敢于置疑求索历代注家所未备,发掘隐喻的病因病机,结合当今自然社会的复杂状况,开启创新见解。纯思必素,素即不污不杂,以无朴恻隐之情怀博极医源,体察病患疾苦,敬诚无私仁心仁术共筑医患道德共同体,遵循叙事医学循证化,研求新知,将新见解提升为新概念。善于吸收当今大科学、高概念、信息化、数字化的科技成就,朝向东西方文明互鉴,融汇整合新学说的过程,注重大尺度细粒化的反复多次的临床试验的验证,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核心病机,开展生命科学中医药交叉学科,纳入象网络的基因组学的研究,着力创新学说回馈临床提高共识疗效。新学说提出后面对着是否“立得住”的问题则涉及学科研究方向更新和学科带头人学养素质原创思维的培育,自然需要学派的支撑。创新过程从新见解→新概念→新学说→新学派链条的形成中,必须恪守国学原理的指导,坚持原象的创生思维,将具象思维与概念思维整合;归纳综合与还原分析整合;系统性研究与描述性研究整合,于临床实践中坚持生命至上的理念,将抚慰疾苦与关注病灶结合;提倡循证医学叙事化与叙事医学循证化结合;以实践哲学引领实在论与建构论结合共筑证据与文化的互鉴,终极理想尚一、尚同“生生不息”推动中医药学守正创新。论创新在认知自身学科的规律,做有思想的学术研究,不轻言“学术思想”。董建华先生晚年垂教,告诫吾辈学术思想的严肃性,一项研究成果经学派传承,历数百年几代学人的反复研讨更新才可能收获旷世新说。

访谈者: 您推荐哪一本书作为中医学者的案头书呢?

王永炎: 董建华先生的案头书是《医家四要》,我推荐我的学生也读这本书。这本书为综合性医书,程曦、江诚、雷大震同纂,成书于清光绪十年(1884),由“脉诀入门”“病机约论”“方歌别类”“药赋新编”四篇组成。由于以“脉、病、方、药”四要为纲,而此“四要”为医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故名《医家四要》。它辑录历代医书精华,分门别类,归纳整理而成。卷一载脉诀、十二经络、内景部位、五运六气、万金一统述等内容,论四诊及人体生理功能。卷二分72论,主论病机,列内伤杂证、伤寒时疫、五官、妇人胎产等,荟萃先贤名论,并简述其病机与治法。卷三选方40首,以歌括形式,分门别类论述其功用,后列君臣佐使配药和七方十剂治病,以及水煎法等内容。卷四仿《药性赋》“寒、热、温、平”的赋体形式,分述300余味药物的性能功用,每味药物之下,都载炮制方法、相须、同类制品及所属草木金石各部,后附有药性大意、相反相畏歌等。这是一部基础临床并重,生理病理兼顾,理法方药俱全,炮制制剂俱备的好书。本书近年来未见再版问世,现有清光绪十二年豫章邓灿堂刻本(养鹤山房藏版)、1958年上海科学技术卫生出版社铅印本等。我认为,选择一本好的案头书,能把中医诸多经典有效链接起来,做到理论和实践、博和约的有机结合。阅读案头书,联想以往读过的精读书、泛读书的内容,由点及面,广泛联系;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印证和临床实践,使理论与实践交叉渗透,如此则能加深记忆力,进而开启“悟性”,提高思想、思考与思辨能力。 ULEmMQIIQQ4Hyjp7DbuUN1A1YpoWkTNCfwOi9laqRMW7IwKK2syrph5iOc8E+V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