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者 :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您曾经指出“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病证结合,方证相应”是辨证方法体系的依据,您可以和我们谈谈具体的含义吗?
王永炎: 证候研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秦伯未、任应秋、姜春华、邓铁涛、赵金铎等老先生分别撰文著书,全面阐述和介绍了辨证论治体系,得到学术界首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证候规范的研究逐渐开展,但由于证候分类不统一,阻碍了推广和应用。要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首要是继承“以象为素,以素为候,以候为证”的理念与传统方法——象是医生通过感悟患者整体状态反应的内容,即舌象、脉象、藏象信息表达的证候和证候病机;素是组合整体生理病理反映的各种因素,包括症、舌、脉及一切来源于机体的信息;候指时空,随时变化的情状,变化着的舌象、脉象和症状;证是表达整体生理病理状态的证据。这其中蕴含了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形神一体。在此基础上,临床中要将辨病与辨证结合,所谓“异病同证”“同病异证”;再根据方证相应选取合适的处方。通过对常见证候进行简化分解成为最基本的共性证候要素,再相互组合和其他各种辨证方法交叉,这就是降维升阶的过程。如中风病课题组通过证候调研提取出“风、火、痰、瘀、气虚、阴虚”6个基本证候要素,纳入计量医学的量表中,再根据不同患者个体的症状信息进行应证组合,如“风、痰、瘀”等组合形式,随着病程的推演还可以对证候要素组合进行动态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这种对证候概念的认识,既重视系统复杂性,又体现系统简单性,从非线性到线性,从个体回到群体,符合中医学自身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