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成中医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访谈者: 您认为中医学子应该如何传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在传承过程中应该重点把握哪些方面?

王永炎: 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的范例是张仲景、金元四大家等历代医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立足于临床;刘河间所倡导的“六气皆从火化”,其“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的创新思想源于临床,如此不胜枚举。事实证明,中医理论的发展源于临床经验的整理和升华,临床经验的整理又成为中医理论发展之阶梯。具体到各位名老中医,他们的经验不乏真知灼见,尤其是贯穿于临床诊疗中的一些独具特色的理论见解,自成体系的治疗规律,这些都是中医学术求发展的素材。尤其是在治疗现代难治病时,在传统理论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时,当理论与实践脱节时,中医临床家自成一体的诊疗经验,其理论价值更大。这些都是要用心留意的,其中蕴含的创新思维,是学术思想的萌芽与闪光点。温家宝总理演讲时曾经引用过北宋张载的一段名言,其中有“为往圣继绝学”一句,这是一种对文化学术传承回归的期盼。对于中医的薪火传承,你们应该奉行孔夫子倡导的“士当弘毅,任重而道远”。总体来说,传承的方式、方法、内容因人而异,可以根据合作导师的术业专攻、术业所长,选好传承研究的切入点。但无论具体传承的内容如何,都必须把握以下基本原则:首先,要传承学术。王元化先生指出,要研究“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中医学术思想的传承同样如此。其次,要突出原创性。中医药学的发展一直以创新为基础,传承学术尤其应该重视挖掘原创思想。第三,要体现继承性。因为“学术各有源流”,继承即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此才能更上一层楼。当然,合作导师则要甘当铺路石子,愿为人梯。第四,要保持学术的纯正性。既要传承师说,还要自出己意,保持原意,适当发挥,朝向创新目标多做有益工作。第五,要重视实用性。医以活人,文以载道,中医学术传承应以“致用”为本。不要雕章绘句,卖弄辞藻,故弄玄虚甚至神秘化。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验之可征。所谓“道不远人,以病者之身为宗师;名不苟得,以疗者之口为依据”,切忌急功近利。

访谈者: 老师,您觉得应该如何看待和学习中医经典呢?

王永炎: 无论教学、科研还是临床,都应该重视中医经典的研读。之所以用“研读”二字而不用别的,是因为经典“其文简,其义博,其理奥,其趣深”,不能像一般书籍那样批阅翻检,需要字斟句酌,反复参悟,于无字句处探寻经典蕴含的微言大义。研读经典,首先应该从目录学入手,了解中医的“家底”有多厚,再从中各取所需。其次还要学习掌握文字学、音韵学、版本学、校勘学等中医文献学知识。此外,还应当本着“继承—验证—质疑—创新”的原则,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质疑,从中悟出中医学经典中蕴藏的微言大义。我的老师董建华先生重视精读书的学习。所谓精读书,是指需要字斟句酌、反复品味的书籍。古人治学,强调“博学无所弗瞡”,更重视选择精读书。孙思邈“大医习业”、王旭高《医论拾遗·杂说》、刘仕廉《医学集成》中所列书目都应该属于精读之书的范畴,这些书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真正做到精读,能够有效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临床诊疗水平,对中医药学也就会有全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扩大读书范围,选择一些泛读书来阅读。博览群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浏览、翻阅、泛读的过程,泛读不一定一本书从头读到尾,一字不落,可以快速翻检,当发现精华之处,或者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则静下心来,反复琢磨,一定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千万不要曲解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原意。溯本求源,勤求古训的同时还要融会新知,即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以显著的疗效,诠释、求证前贤的理论,寓继承之中求创新发展,从理论层面阐发古人前贤之未备,以推进中医学科的进步。纵观古往今来的先哲名医,皆为博览群书,勤求古训而融会新知的楷模。经典医籍所提供的科学原理至今仍是维护健康、防病治病的准则,至今仍葆其青春。因此,读经典、做临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Yd9xtVl8wErbslEaHEDrCVmdk5z1sgDD1o6Q1oggF0nfPN9siqmwT9y1LwQ7vy8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