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来自八纲。八纲的病位是表、里,病性是阴、阳。阴阳是二分法,将世间疾病一分为二,不是阴就是阳,非此即彼。临床中辨阴阳,实际是辨阴证、阳证,具体表现为辨虚实、寒热。临床上通过辨别寒热、虚实达到辨阴阳的目的。
六经的本质是2个病性、3个病位构成的6个诊断。仲景的六经辨证,把世间疾病分成了六大类(见表4),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也被称为三阴三阳,即3个阴证、3个阳证。
学习少阳病、厥阴病,我们需要先理解半表半里病位。
表4 六经辨证示意图
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世间疾病千千万,无穷尽也,但从辨证的角度来看,无非是由病位、病性构成。病位只有3个:表、里、半。病性只有2个:阴与阳,所以在仲景看来,世间疾病只有6个证。从证的角度入手,可以执简驭繁。6个证就是三阴三阳,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你可以称之为6个病,也可以称之为6个经,这也是六经辨证名字的来源。实际上,六经的本质是由3个病位、2个病性构成的6个证,也是6个诊断。
以太阳病为例,在八纲辨证看来,叫作表阳证,张仲景起了个名字叫太阳病。不要纠结为何叫太阳病,不叫月亮病,就像不要纠结为何父母给你起了这个名字。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有一个身份证上的大名,在家里长辈眼中,你还有一个小名,不管是朋友喊你的大名,还是家里长辈喊你的小名,你知道喊的都是同一个人。知道张仲景说的太阳病,从八纲看就是表阳证,以此类推,就可以了。
六经来自八纲,辨六经实际上就是在辨八纲。因为六经、八纲的病性相同,都是阴和阳。病位上,六经辨证只是比八纲辨证多了一个半表半里病位,半表半里病位也多采用排除法,非表非里就是半表半里,辨八纲就是辨六经,把八纲辨清楚了,六经诊断也就能够明确。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口苦、咽干、目眩是热的表现,半表半里的热并不重,没有达到阳明里热的程度。阳明病的热表现于胃肠消化系统,少阳病的热,更偏于胸胁部位的症状,是半表半里部位的郁热,要注意到热是郁热,并不重,更多伴有气机郁阻,所以主症强调胸胁苦满。 小柴胡汤共7味药,参、姜、草、枣补益,半夏和胃止呕化饮,只有柴胡、黄芩是清热的 。
后世认为柴胡疏肝清热,也是疏解、疏利气机,利于热邪外达。柴胡并不是清,重点在于疏泄、透热。所 以小柴胡汤的清热力量并不大,更多在于疏利半表半里 。
有热为什么会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头面部的热呢?因为火性炎上,邪在半表半里,并无出路,火性炎上就表现为 口苦、咽干、目眩、耳鸣、心烦等 。
厥阴病为什么说上热下寒,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寒热错杂状态,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火性炎上、寒性趋下,更容易表现为上热下寒的状态。所以厥阴病更常见表现为上热下寒。
仲景虽然用口苦、咽干、目眩,来作为少阳病的提纲条文,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临床当中口苦、咽干、目眩的患者也并不一定都是有少阳病,比如阳明病可不可以有口苦呢?可不可以咽干呢?可不可以有目眩呢?阳明里热的情况下也都是可以出现上述3个症状。后世脏腑辨证时,把口苦归于心火。水饮化热的情况下,可不可以口苦、咽干、目眩呢,苓桂术甘汤证、五苓散证水饮上逆可以出现起则头眩、头晕目眩,水饮化热可以出现口渴,类似表现为咽干和口苦都是有可能的,提纲条文也只是帮助我们确定一个大概的方向,并不完全能够依据上述3个症状确定这是一个少阳病。我们应该坚持辨证,通过辨病位、辨病性来确定这是半表半里阳证,确定少阳病,而不是但见一证便是。
2.所谓的提纲条文只涵盖 口苦、咽干、目眩 3个症状。小柴胡汤证的四大症,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都没有包含在提纲条文中,所以提纲条文并不全面。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症状表现为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闷、烦,是半表半里热证,辨证为少阳病,治疗方法是和法,不可吐下。
条文给我们补充了少阳病的症状表现,半表半里证的郁热,除了口苦、咽干、目眩,还可以导致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闷、烦。同时告诉我们少阳病的治疗原则是不可吐下。里证的治法是吐、下,不可吐下,说明不是里证。吐下引热邪入里、损伤津液,导致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 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本条也是告诉我们少阳病的症状表现。太阳病有头痛、发热,阳明病的时候,也有头痛、发热,如何鉴别呢?太阳病是表证,脉是浮的,典型的是脉象是脉浮紧,阳明病是里证,脉沉滑数有力,少阳病介于二者之间,不浮不沉,脉是弦细的,之所以细,也是源自半表半里的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
本条强调少阳病不可发汗。虽然伤寒、头痛、发热,看似是有表证,但通过脉弦细及其他症状表现,认为邪在半表半里,属于半表半里的阳证,少阳病。不是一个表证,所以不能发汗,发汗就会伤津、加重里热,发汗则谵语。入里传变为阳明病,故曰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这里的胃不和,主要指的是因热而胃不和。如何治疗呢?从阳明病论治,如调胃承气汤治疗烦而悸,或白虎汤清热。调胃承气汤的方名,也是调其胃气,促使胃气和。
这3条条文,共同展现了少阳病的常见症状和治疗原则,强调了不可汗、不可吐下,因为邪在半表半里,是半表半里郁热,多表现为人体上半部孔窍的热,不用清法,治法只能是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