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骨科手术对患者来说也是一种创伤,可引起一系列身体损害,甚至发生严重的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生命。手术进行期间,护理工作的重点是积极配合手术医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早发现呼吸、心脏骤停并抢救,以保护患者免受意外伤害。
手术部位通常分为颈部、躯干(胸腰椎)及上、下肢等部分。根据微创骨科手术要求摆放体位,充分暴露术野,便于操作。但应注意:摆放体位时首先要保证患者的舒适与安全,尤其俯卧位时要保证患者呼吸顺畅,使其放松紧张的心情,主动配合;保证患者肢体支托可靠,不应有悬空,也不可强行牵拉或压迫肢体,以免造成肌肉、神经损伤。摆放体位常用物品为各种规格的海绵垫、沙袋、约束带、特殊支架等。
1.仰卧位 适用于四肢手术。
(1)物品准备:支臂架1~2个,约束带2条,海绵膝垫1个。
(2)固定方法:将患者仰位平卧,手臂外展放在支臂架上,用约束带固定;腘窝处放一海绵垫,以免双下肢伸直时间过长引起神经损伤,用约束带固定。
2.俯卧位 适用于腰部、背部、颈椎后路、下肢、腘窝囊肿切除术,脊柱后路的畸形矫正及椎体骨折内固定手术、骶尾部等手术。
(1)物品准备:大枕头2个、软膝垫1个、皮垫1个、海绵垫1个、侧臂板1个、约束带1个;脊柱手术可准备一个能调节高度的专用俯卧位支架。
(2)固定方法:患者俯卧,胸部、髋部各垫个大枕头,将腹部空出,以利于呼吸;膝下垫一个软垫,踝部垫一个皮垫,使踝关节自然弯曲下垂,防止足背过伸;小腿上放一个海绵垫,用约束带固定头部偏向一侧或支撑于头架上,双上肢固定于侧臂板上;男性患者防止阴茎、阴囊受压;如脊柱手术,手术部位渗血一般较多,安置体位最好用俯卧位支架,在双肩及髂前上棘支点处各垫一软垫,并在双膝下方及足部分别垫一软垫;注意保护双眼不受压。
3.侧卧位 适用于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股骨颈和股骨干骨折或股骨粗隆间骨折复位内固定术等。
(1)物品多准备:腋垫1个、方垫2个、长筒海绵垫2个、肩托2个、双层托手板1个、约束带2~3条。
(2)固定方法:侧卧90°,患侧向上;腋下垫一腋垫,用背托固定胸背部,或胸、背部各垫一长筒海绵垫,用约束带固定;将双上肢固定于托手侧架上;头下垫一软枕,两腿之间垫一大软垫,用约束带将大软垫和位于下方的下肢一起固定。
4.侧俯卧位(45 ° ) 适用于胸腰段椎体肿瘤、植骨术、人工椎体置换术、腰椎段结核病灶清除术。
(1)物品准备:腋垫1个、大软枕1个、方垫2个、长筒海绵垫2个、背托2个、双层托手板1个、约束带2~3条。
(2)固定方法:术侧向上,身体半俯卧45°;腋下垫一个腋垫,用背托固定胸腹部,或胸部和背部各垫一长筒海绵垫,用长约束带于背部固定,将双上肢固定于托手架上;头下垫一软枕,两膝之间垫一大软垫,位于下方的下肢伸直,位于上方的下肢屈曲90°,自然放松,用约束带将髋关节处垫软垫加以固定。
5.膝下垂位 适用于膝部手术,如半月板切除术、膝关节镜手术等。
1.颈椎手术 上至颅顶,下至两腋窝连线;左右分别至身体两侧腋中线。
2.胸腰椎手术 上至枕骨结节,下至尾骨;左右分别至身体两侧腋中线。
3.胸椎手术 上至肩,下至髂嵴连线,左右分别至身体两侧腋中线。
4.腰椎手术 上至两腋窝连线,下过臀部,左右分别至身体两侧腋中线。
5.肩部手术 患侧上至颈部,下至肋缘,前后过中线;臂部至腕关节。
6.肘部手术 前上至上臂中段,下至腕关节。
7.手部手术 前臂过肘关节。
8.髋部及大腿手术 上至肋缘,下至踝关节。
9.膝部手术 大腿中上段至踝关节。
10.小腿手术 膝关节上端至足部。
11.足部手术 膝关节至足部。
1.铺无菌单的注意事项
(1)护士传递治疗巾或中单时,手持两端,向内翻转,遮住双手,医生接单时手持中间,可避免接触护士的手。
(2)打开无菌中单时,无菌单不可接触腰以下的无菌衣。
(3)铺置大的无菌单,在铺展开时,要手握单角向内翻转,遮住手背,以免双手被污染。
(4)已铺置的无菌单不可随意移动,只能由切口内向切口外移动,如铺置不准确时,不能向切口内移动。
(5)手术野四周及托盘上的无菌单为4~6层,手术野以外无菌单为2层以上。无菌单下垂床沿35cm以上。
2.上肢手术无菌单的铺置
(1)患肢下横铺对折中单1个,中单全展铺1个。
(2)一块四折治疗巾围绕手术部位上方,裹住上臂及气囊止血带,用一把布巾钳固定,手术部位以下的前臂和手,用折合中单或治疗巾2块包裹,无菌绷带包扎固定。
(3)手术部位铺一大孔巾,手从孔巾中钻出。
3.下肢手术无菌单的铺置
(1)患肢下横铺2层夹大单,自臀部往下并覆盖健侧下肢。
(2)治疗巾对折1块围绕手术部位上方,裹住消毒气囊、止血带,以布巾钳固定。
(3)折合中单包裹手术区下方未消毒区域,绷带包扎固定。
(4)手术部位上缘用夹大单盖上身,与另夹大单连接处用两把布巾钳固定。
4.髋部手术无菌单的铺置
(1)患侧髋下垫对折中单1块,覆盖健侧下肢。
(2)双折夹小从大腿根部绕至髋部,再在上身铺置一夹大单与此交叉,以两把布巾钳固定。
(3)下肢用一折合中单1块,用绷带包扎固定。
1.手术情况了解 麻醉种类、手术方式、手术出血量、尿量、术中输血、补液及用药情况。
2.麻醉情况评估 患者神志、呼吸和循环功能、肢体感觉和运动等情况,判断麻醉程度。
3.身体各系统的功能
(1)呼吸系统:观察呼吸运动、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性,必要时测血气分析,以评估呼吸功能。
(2)循环系统:检测血压、脉搏的变化,评估循环功能。
(3)神经系统:评估患者感觉、运动功能。
1.焦虑、恐惧 与环境陌生、对手术不了解;害怕麻醉、手术不安全;害怕术后疼痛或发生并发症有关。
2.有受伤的危险 麻醉后患者感觉减退及术中出血有关。
3.有血管神经功能异常的危险 与手术止血带、约束带的使用过久有关。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手术体位固定过久、术中使用电刀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 与手术伤口开放,手术时间长有关。
1.心理护理
(1)热情迎接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感。
(2)采取语言保护性措施,酌情介绍麻醉及手术程序,消除患者恐惧感。
(3)鼓励患者诉说自己的感受,给予心理安慰。
2.体位护理 根据手术要求摆放体位,患者意识清醒时应给予解释其体位的目的及重要性,以取得患者合作。摆放体位的注意事项如下。
(1)保证患者舒适与安全。
(2)充分暴露手术部位。
(3)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颈部、胸部受压而影响呼吸。保持循环正常,避免约束带固定过紧影响肢体血液循环。
(4)保护受压部位,以防神经、肌肉过度牵拉而造成损伤。
(5)注意保暖,避免身体不必要的暴露。
3.避免患者受到意外损伤
(1)严格遵守手术室查对制度:仔细核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别、床号、诊断、手术名称、术前准备、术前用药及药物过敏试验等。接送患者途中注意保暖,防止患者坠床。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预防伤口感染、保证患者安全。①手术人员穿上无菌手术衣后,从腰部到肩前缘以下、袖口到手肘以上的10cm多为无菌区。手术台及器械台的台面以上是无菌区。②传递器械,不允许在手术者背后传递。手术者同侧交换位置时,应背对背进行横向移动换位。③手套污染或破损时,必须立即更换。④接触污染区的器械应放在另一个弯盘内,不能重复使用于无菌区。
(3)维持皮肤完整:①保护受压部位,防止压疮。保持床单干燥平整,对易受压部位用软枕垫好,必要时给予按摩。②防止烫伤或灼伤。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时,电极板应摆放平整,要放在肌肉丰富的部位,以防止皮肤灼伤。③使用约束带、绷带时注意给予衬垫保护受压部位。
(4)根据麻醉要求安置体位:全身麻醉或神志不清的患者或儿童应适当约束或专人看护,防止坠床。
4.维持四肢神经血管功能 摆放患者体位时,应使肢体处于功能位;使用约束带时,防止固定过紧导致肢体血液循环障碍及神经受压;观察肢端皮肤有无苍白或发绀,有无肿胀、感觉减退、不能活动、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血管神经功能异常情况。
5.病情观察
(1)观察有无麻醉意外的发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常见的麻醉意外有:①呼吸道梗阻;②呼吸抑制及呼吸延长麻痹;③缺氧及CO 2 蓄积;④低血压及高血压;⑤心律失常或心脏骤停。
(2)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情况,如出现大出血、心脏呼吸骤停等意外时,应立即配合医生及麻醉师进行抢救。
6.药物应用的护理 手术中用药时应注意认真核对药名、浓度、剂量、有效期及药物的质量、用法等,执行后应及时记录;紧急情况下可执行口头医嘱,但需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再执行;使用可能导致过敏的药物前需核对病历,检查有无过敏史后再使用;应用药物后应注意观察药物反应;用过的药瓶、血袋等应放在固定位置,保留至手术结束后方可丢弃,以备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