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以脏腑学说为基础、经络学说为核心,通过刺激特定部位,注重内外调理,以调和气血,促进气血畅通,保护健康组织。中医护理技术方法包括拔火罐、针灸、穴位按摩、中药熏洗、中药敷贴、刮痧、耳穴埋豆等。中医护理技术优势明显,具有“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以及“整体观念、辨证施护”为特点的理论优势,这些技术不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项联合使用,因此中医护理技术及方法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
随着中医护理临床专科的发展,中医护理技术不断普及,专科专病护理逐步规范,护理人员中医护理服务能力及科研水平明显提升,中医护理特色优势逐步凸显。中医护理技术在秉承古代中医学思想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护理理念,在临床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缓解疼痛、控制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常用的方法有蜡疗、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熏洗、艾灸等。
蜡疗技术是将加热熔解的蜡制成蜡块、蜡垫、蜡束等形状敷贴于患处,或将患部浸入熔解后的蜡液中,利用加热熔解的蜡作为热导体,使患处局部组织受热,从而达到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祛湿除寒的一种操作方法。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疼痛症状;创伤后期治疗,如软组织挫伤范围较大者、关节扭伤、骨折复位后等;非感染性炎症所致的关节功能障碍,如关节强直、挛缩等症状。
耳穴埋豆是采用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朵上的穴位和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操作方法,常常用于缓解患者各种疼痛。
对关节屈伸不利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关节炎等类骨质增生疾病,用中药熏洗或艾灸法可达到疏通腠理、通畅气血、清热解毒、驱风祛湿的功效。
应用中药热熨可减轻跌打损伤等引起的局部瘀血、肿痛;扭伤引起的腰背不适、行动不便;以及风寒湿痹证引起的关节冷痛、麻木、沉重、酸胀等。
2.缓解腹胀、便秘 腹部穴位按摩、穴位中药贴敷、中药灌肠等方法可缓解患者腹胀、便秘的情况。腹部按摩通过按揉可以起到泻的作用,顺着肠蠕动的方向给外力,再加上点按穴位,产生推动力,以促进肠蠕动,利于大便通畅,缓解腹胀。穴位中药敷贴技术是将中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中药灌肠技术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直肠或结肠,使药液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黏膜的吸收达到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泄浊排毒、活血化瘀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
3.膳食疗法促进骨折愈合 临床充分运用辨证施膳方法,对促进疾病的恢复非常有益。
骨折初期(气滞血瘀型):饮食宜活血化瘀、清淡易消化为主,常用田七瘦肉汤、鱼片汤、金针木耳汤等。
骨折中期(气血不和型):饮食宜补气和血、接骨续筋之品,如续断猪蹄筋汤、桂圆红枣鹌鹑汤、北芪乌鸡汤等。
骨折后期(肝肾亏虚型):饮食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之品,如杜仲、枸杞子煲乌鸡、兔肉等。
其他慢性骨病患者:根据不同体质进行饮食调护,如肾阳虚者多食温补之品,如羊肉或猪肉炖桂圆等;肝肾阳虚者,多食清补之品,如山药、鸭肉、牛肉、百合、枸杞等;一般患者可食核桃、瘦肉、骨头汤、黑芝麻等补肝肾强筋骨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