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知方法及其个体化诊疗体系,反映了整体医学的特征。中医学认为,人和自然是“天人合一”的关系,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人体本身是形神统一的整体,人体的功能状态是机体对内外环境作用的综合反映,掌握人体的功能状态就可以有效地掌握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规律。健康则是人体阴阳维持相对平衡的状态,即“阴平阳秘”。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疾病状态。
中医学不是机械地、孤立地看待人患的“病”,而是把“患者”看作一个整体,把“病”作为人体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在一定时间的失衡状态。因此,中医通过“望闻问切”以外测内归纳为证候,作为临床诊疗的依据。治疗上,既要扶正,又要祛邪,强调机体正气的作用,通过调整机体功能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构成中医药因人、因事、因地的个体化诊疗体系。中医药对生命活动的认识,提供了人类认识和把握人体复杂体系的有效途径。这是中医药的一大特点和优势,符合现代临床医学发展的趋势。
中医药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的方法,符合人体生理病理多样性的特点。中医药应用于骨科微创技术治疗前后,能够发挥其调补阴阳、滋养肝肾、固护脾胃、理气活血、化瘀止痛、舒筋活络、去腐生肌等功效,从而提高微创治疗的整体疗效,降低创伤造成的不良影响。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和非药物疗法,并用内治和外治方法进行整体综合调节与治疗。
中医方剂是中医最常用的药物疗法之一。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唐代孙思邈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骨散具有清热散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的作用,用于骨折、脱臼、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充血肿痛,同时可用于骨折愈合的全过程。如灵草活络丸能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用于风寒湿痹、关节僵硬、屈伸不利。吊膏具有活血通络、温经止痛的作用,用于跌打损伤、关节疼痛之寒瘀证。
方剂的多种有效组分,针对人体的多因素,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作用,适应于人体多样性和病变复杂性的特点。
非药物疗法以针灸、推拿为主,其中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和创举,通过对人体穴位的刺激,进行整体调节,疗效显著,适用范围广泛。目前,针灸技术已经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