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微创骨科护理的发展历史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灾害和各种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在骨伤科护理方面,形成了中医内治、外治、练功、调护等专科治疗护理方法。19世纪之前,各国均没有护理专业,而我国传统中医治病讲究“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的实质体现了丰富的护理内涵。在19世纪工业革命后,经过弗利德纳与其夫人及南丁格尔等先辈们的努力,使得世界护理行业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护理人员的服务理念只是单纯将护理工作看成单线的业务或者任务。

1972年,美国医师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世界卫生组织也将健康定义为:健康是人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代医学模式的这一改变,对护理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护理从单纯在医生指导下的技术操作,转化为医疗团队中的组成部分,更多承担起患者与各种医学诊断与治疗的桥梁。现代护理学的发展促进了骨伤科护理的进步,其护理的范畴已从简单的护理生病的人扩展到护理所有健康的人,从疾病的护理渐渐走向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发展,护理对象也从病患个体扩展到家庭和群体等。另一方面,现代医学对于人体及疾病的认识,更是逐步趋于分子水平和更深层次的发展。

微创骨科的快速发展也对现代骨科护理模式带来了新的冲击。传统的护理模式,由于患者从入院到开始手术,以及术后恢复,需要时间相对较长的周期,护理人员有充分的时间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但由于微创技术的引入,手术时间和术后的恢复时间都有了大幅的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缩短,病床周转加快,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整体护理节奏需相应加快。

另一方面,护理的重点也发生了改变。骨折是骨科最常见疾病,传统医学对骨折的治疗,从最初的植物药、矿物药包扎,到后来总结出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以及内外用药的治疗原则,形成了整套的中医骨伤治疗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随着医疗的不断进步,骨伤科治疗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近代骨科学中许多理论无不渗透着微创的意识。20世纪50年代,瑞士学者成立了内固定研究会,简称AO学派,将骨折固定方法分为折块间的加压作用、夹板作用和支撑作用,内固定技术设计精细,使骨折愈合更加牢靠。

例如,在我国骨伤科传统手术开展之初,为了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经常在术后为患者做石膏固定或者安装支架,待彻底愈合后,才允许患者进行下床活动,生活护理是对于此类患者的工作重点。而内固定技术无需外加石膏固定,极大方便了临床护理工作,护士不再需要对石膏器材进行护理与观察,患者也可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提高了护理效率。

骨科微创手术技术对手术室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好微创骨科手术护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就是要了解微创骨科手术器械,熟悉相关的使用知识、技巧和保养,常见手术的解剖特点,手术护士和巡回护士的配合,器械的清洗、包装与灭菌,手术体位的摆放等。

与传统的手术不同,微创手术的护理配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注意事项。比如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防止金属高温器械灼伤皮肤、手术视野清晰、保证电源灯可持续使用、避免器械污染及保护镜头不被划伤等,护理人员需要理解微创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应对措施,只有全面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在手术中灵活应用,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随着微创技术在骨科手术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以及技术的日趋成熟,微创手术的种类不断得到拓展,风险系数比较高的手术也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骨科医生开始应用内镜技术进行脊柱外科手术,目前较具临床实用价值的技术包括内镜辅助下腰椎后方或侧后方入路椎间盘摘除术、腹腔镜辅助下腰椎病灶清除术及胸腔镜辅助下胸椎病灶清除术等。由于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相比,手术切口小,尤其是借助内镜进行手术,术前皮肤做好清洁准备,无需刮毛处理,确有需要也可以在手术室进行手术切口前刮毛处理即可,避免了皮肤感染问题。而手术入路的改变,例如胸腹入路的手术患者,除了常规的术前准备工作,还需要进行肺部、胃肠道的准备工作。

微创手术虽然创伤小,但其也会有一定的手术并发症,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体征,对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要做到及时预防,出现并发症及时联系医生进行救治。比如,胸腔镜患者术后有可能出现气胸,需注意患者是否有胸闷、气短等现象。

现代骨科微创技术发展最快应属关节镜外科,关节软骨清理、关节粘连松解、胫骨髁间棘与平台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都取得较好的疗效,镜下半月板损伤的治疗与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重建已成为定型手术,患者手术后疼痛少、功能恢复快。但关节镜手术患者同样也会有一定的手术并发症,患者容易出现动脉损伤现象,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运情况。皮下气肿为胸腹腔镜手术特有的并发症,通常无需特别处理,但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除此之外,部分微创术后的各种引流管护理也是护理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

由于微创手术创伤小、出血较为轻微,患者恢复较快,卧床时间由术后1周缩短至术后当天或者隔天即可下床活动,所以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是术前和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

例如,对于镜下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术前教会患者正确上下床的姿势,术后第2天就可以鼓励患者下床进行锻炼。关节镜下韧带损伤修复的患者,术前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第2天即可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这对于患者早期恢复肌力和关节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术前超前的康复训练,除了为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做好准备,还可让患者了解如何应对和配合手术,减轻焦虑,提高耐受力。同时,微创手术患者住院时间较传统手术短,术前超前康复训练为出院延续指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许多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骨科领域后,骨科微创诊断与治疗技术取得不断进步,大大改善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促使骨折治疗朝着微创、微观、微量的方向快速发展,微创技术已成为骨科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微创理念可贯穿患者的整个诊治过程,也将贯穿参与诊治过程的每一个人员,这其中就包括患者、医生、康复师、麻醉师以及护理人员等。与此同时,患者对微创治疗技术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期待,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办法与微创医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很有可能治疗和康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微创医学的发展对护理模式起到了很大冲击,但同时也是一个改革的契机,护理人员应抓住这个机会,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适应新型的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yF659sK71yetmfmwXQL2t/Zjze5W1eIOOpR5D2rUWiHx5GfFXHHOvWYRJ82thV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