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确立特色,凸显优势

2007~2010年,我培养了第1位七年制硕士研究生苏冬青(现旅居加拿大,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专攻中医辨治ITP。在我的指导下,苏冬青学习从肝论治ITP的经验,系统梳理中医文献,撰写综述,发表文章,分析临床上以调肝为主辨治的病案。伴随着患者增加,我发现一部分患者单纯基于从肝论治的效果不太满意,于是开始新的思考与探索。我结合岭南地域之脾虚湿蕴特点,患者在血小板减少状态下,除了有出血性紫癜外,常感倦怠乏力,大多自述“湿气重”。我在调肝基础上,随症加健脾祛湿药,在逐渐改善乏力的同时,出血性紫癜症状也得以减缓,形成了肝脾联合调理治法雏形。

医院要求学科带头人、专科业务骨干等跟师全国名老中医临证,不断传承名医经验,旨在提升临床疗效。我申请跟师国医大师薛伯寿(以下称薛师)。2005~2007年,我多次北上京城,跟诊薛师,学习并感悟其“和法”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薛师临证习于从调和肝脾(胃)入手辨治内科杂病,常获佳效,我于是将其“和法”理念及调和方药结合到紫癜临床辨治实践中。与此同时,我博采国医大师郭子光从肝脾论治的经验,与科室骨干胡永珍、刘琨(现移民澳大利亚,并开设中医馆)医生反复探讨,凝练成“调肝扶脾”治法:调肝为主,扶脾为辅,病证结合,随症加减。其后,我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麻柔教授邀请,撰写“浅谈调肝扶脾法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一文,于2011年发表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自此,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团队逐步形成了“调肝扶脾”辨治ITP的经验,并在国内中医、中西医结合界成为优势范例。

2008年以后,紫癜西医诊疗指南提出激素依赖的问题。我在门诊观察到此类情况确实不少,患者在外院服用激素,处于激素依赖状态,患者纠结,家属担忧,故来寻求中医辨治调理,希望帮助减撤激素,需求迫切。我指导第2位七年制硕士研究生陈瑶以此为专攻方向,通过检索文献,并结合我的经验,探索性撰写了“激素依赖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干预的探讨”一文,发表在201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本文通过梳理激素依赖患者的临床证候,发现大多数激素依赖患者更具“肝郁脾虚”表现,为以“调肝扶脾”治法克服激素依赖、减毒增效提供了佐证。

在此基础上,2011年,本科室胡永珍医生执笔撰写的课题标书,申请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课题“调肝扶脾方克服ITP激素依赖临床研究”,以此启动临床科研工作。我指导研究生王青青与陈丹涛承担部分研究课题任务。王青青梳理文献,分析评估了中医辅助激素治疗ITP之增效减毒效果。课题研究结果呈现出良好的减撤和克服激素依赖效果。该课题结题论文“怡癜饮治疗激素依赖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0例临床观察”发表在2015年《中医杂志》。

2013年,国内开始陆续发布西医诊疗指南,相关专家开始关注此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等问题,提出一部分患者血小板并非显著降低,出血不明显,而是以乏力、焦虑等症状为主。这正契合我的“扶脾”经验,遂指导研究生曹远芳以ITP患者疲劳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并梳理了国医大师关于紫癜病证的辨治经验,进一步丰富了“调肝扶脾”辨治经验的内涵。

中医辨治ITP,患者初始经常反馈出血减轻了,症状减缓了,之后继续调治,才会逐渐呈现稳定并提升血小板计数(以下简称升板)的效果,即“先减症、后稳病、再升板”之现象。如何评价中医辨治效果成为摆在我们团队面前的课题,也就是如何评估中医介入辨治在尚未提升血小板之前的临床效果。

2014~2017年,我指导研究生武彦琴与蒋群开展了采取量表的形式评价介入中药调理对于减缓出血症状效果的研究课题,把患者反馈的中药减缓出血,改善症状,先于血小板计数变化作为研究方向。结果显示,“调肝扶脾”治疗ITP,近期止血效果明显,安全性高,风险低,为后续升板打下了基础。

上述研究结果解读了中医辨证施治的优势在于减缓症状在先,改善指标在后,具体到紫癜病证,先减缓症状,后稳定病情,再提升血小板。

我在确立“调肝扶脾”特色疗法的基础上,衷中参西,关注“脾脏疗法”。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与此类紫癜发病相关,是破坏血小板的场所。西医把切脾作为本病治疗手段之一,但患者不易接受。考虑青黛有“缩脾”效应,于是我以青黛为主,与院内制剂“四黄散”调成糊状外敷脾区,首先在巨脾患者上获得了缩脾效果,推测可能通过减轻脾脏亢进来减少血小板破坏效应。2018~2019年,我指导研究生温楚楚进行了青黛四黄散外敷脾区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获得了良好效果。

有“止血神方”之称的泻心汤属于伤寒经典方药,清代唐容川所著《血证论》有“泻心即泻火,泻火即止血”的论述,用于各类血热型出血病证,泻火止血效果确切。2019级研究生康涛在我的指导下开展了血热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治疗研究,泻心汤对于减缓出血性紫癜的病情、稳定和提升血小板效果确切。

近年来,虽然治疗ITP的西药层出不穷,但是寻求中医药治疗的药物难治性患者也越来越多,这是我在紫癜门诊中观察到的患者特点。在我的指导下,苏浩杰在读研期间对“调肝扶脾”方药在辨病论治基础上,结合辨证并随症加减的综合治疗方法进行了评价。该综合治疗对于降低出血风险,改善乏力、焦虑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稳定并逐渐提升血小板计数确有良好效果。尤其对于慢性难治性患者,中医药展现出更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

西医为治疗ITP开发了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对于慢性难治者确有明确效果,目前是二线药物的首选,如艾曲泊帕等。其疗效肯定,但是价格昂贵,虽然逐渐纳入医保报销范畴,但是长期服用仍让患者感到纠结,一是费用问题,二是依赖问题,三是不良反应等,越来越多的患者寻求中医辨治,期望促进药物减撤。七年制研究生刘巧萍读研跟诊期间,正值我探索如何帮助慢性难治性并服用艾曲泊帕的患者减撤促稳。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但上述相关问题逐渐凸显。针对此类患者,我在“调肝扶脾”治法基础上,辨析加味施治,如补肾、祛瘀、养血等,促进减症增效而减撤西药,颇具临床疗效。

此时,广东省中医院正在申报国家级医疗中心,全院对有良好基础的课题进行筛查,我主攻的ITP调肝扶脾方案经初筛入围,于是我指导苏浩杰探索如何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随着可供选择西药的增多,ITP的疗效有所提升,但多数患者最终难以避免进入慢性阶段,需要长期治疗,药物不良反应、情绪焦虑、经济问题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上述“调肝扶脾”治疗有效改善了出血、乏力,稳定并提升了血小板,减少了药物依赖,减缓了焦虑情绪,显著改善了预后,临床优势确切。接下来,我拟开展“调肝扶脾”治疗的大规模临床研究,优化方药配伍,探索疗效机制,促进成果合理转化等。

南下广州后,我在广东省中医院血液科执业了20余年,逐步确定了以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主攻方向,探索中医辨治,积累了丰富经验,“调肝扶脾”促进和血颇具特色,呈现出优势。时值即将结束研究生带教生涯之际,我指导研究生廖君应用数据挖掘分析总结了我治疗ITP的经验,针对治疗有效的案例进行了梳理并挖掘出基本核心处方,显示出临床真实世界“调肝扶脾”方药的确切疗效。 wlWpxC3OB1XL4XfxZdpzpqOw+LyiYdLagpWD5AbbhQfJImSdLOCrTaxdGxgPwdV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