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 紫癜既是一类常见的以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病证,也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出血性症状。其发病是由于机体止血与凝血等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自发性和(或)轻微外伤后出血,血液由毛细血管进入皮肤或黏膜组织导致的,常与血管壁异常、血小板数量和(或)功能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等相关,以血管和血小板疾病最为常见。
2.临床特点 根据出血部位、程度和范围,皮肤黏膜出血性紫癜常见出血点、紫癜、瘀斑、皮下及深部组织血肿等类型,可单独或同时存在。出血点又称瘀点,直径不超过2mm,如针头大小,以下肢和躯干下部多见,常不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早期红色,1周左右可吸收。直径在3~5mm的皮下出血称为紫癜(狭义),特点大致同上。直径在5mm以上的皮下出血称为瘀斑,常见肢体易摩擦和磕碰部位及针刺处,一般不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初呈暗红色或紫色,逐渐转为黄褐色或黄绿色,两周左右可吸收。瘀斑常提示血管壁缺陷,大片瘀斑可见于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功能显著缺陷。皮下及深部组织血肿或伴关节腔隆起、肿胀,常见于严重凝血功能障碍,尤其是血友病等。
3.中医学范畴 中医古代医籍对于紫癜并未形成统一认识,散见于内科、外科、儿科及温病等著作中,常以“血证”“肌衄”“葡萄疫”“紫斑”“紫癜风”“汗血”“斑毒”等病名表述,依据发病部位、形状、颜色及伴随病证等特点命名。
“血证”泛指血不循常道、溢于脉外的一类出血性病证,根据出血部位不同,常见鼻衄、齿衄、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紫癜等,与西医学多种急慢性出血性疾病相对应。“肌衄”乃皮肤毛孔处的出血,《黄帝内经》最早提出“衄血”一词,作为早期出血的泛称,常和身体其他部位连用,如肌衄、舌衄等,类似于西医学对血小板减少、血管壁缺陷等相关出血疾病的描述。“葡萄疫”最早出现在《外科正宗》,“葡萄疫,其患多生于小儿……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相关描述类似于儿童过敏性紫癜表现。“紫癜风”是一种皮肤紫点,无瘙痒疼痛,搔抓后产生皮屑的皮肤病,《普济方》记载:“夫紫癜风之状,皮肤皱起生紫点,搔之皮起而不痒痛是也,此由风邪夹湿客在腠理,营卫壅滞不得宣流,蕴瘀皮肤,致令色紫。”《中医药学名词·外科学、皮肤科学、肛肠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骨伤科学》将紫癜风定义并概括为皮肤疾病之荨麻疹、过敏性紫癜、扁平苔藓、特应性皮炎等。“紫斑”是指皮肤上出现点状或片状的紫色改变,平摊于皮肤之上,抚之不碍手,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分为“阳斑”和“阴斑”,是疮疡、冻疮、天花、麻风病等疾病常见皮损表现之一。温热病、瘟疫或血热证等也会出现皮肤紫斑,相当于西医学流行性出血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尽管中医古代文献关于紫癜有如上种种名称与描述,但现代中医通过衷中参西形成共识,常以“紫癜”概括皮肤出血为主的一类病证,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所致一类以“紫癜病”概括,变态反应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所致一类以“紫癜风”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