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盆腔由骶骨、尾骨与两侧骶髂关节构成,承载人体躯干的重力,通过两侧骶髂关节将重力分载于下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人直立行走,运动自如。盆腔内组织的主要功能是生殖孕育,排泄糟粕,因此盆底源性病症多见于女性,在病理条件下对女性经、带、胎、产的直接影响尤其明显,对男性的影响则相对较少。本人从事骶髂关节错缝症临床研究30年,积累临床资料2000余例;从事骶尾椎损伤研究6年,积累临床资料3000余例,形成了规范的诊疗方法,疗效显著。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产后骶髂关节错缝症诊治,下篇介绍骶尾椎损伤(脱位)诊治,以医案结合原始影像资料的形式呈现。
关于骶髂关节错缝症,临床资料显示,本病多见于产后女性,约占95%,男性约占5%。骶髂关节错缝症多见于初产妇,主要原因有胎儿过大、胎位不正、难产或产程过长、产后骶髂关节吻合欠佳等。临床症状、体征表现为产后反复腰骶痛,骶髂关节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4”字试验阳性,跟臀试验阳性,严重者行走困难或不能,等等。X线摄片常可见两侧髂骨高低不对称、髂骨翼大小差别明显、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中线偏移、两侧闭孔不对称、骶髂关节密度呈团块状或线条状增高等病理改变。
受产后骶髂关节错缝“0号”案例启发,本人创立了骶髂关节错缝症规范的“蛙式四步扳法”治疗新术式,即自体牵引法、屈髋屈膝扳法、蛙式外展扳法、外展后伸扳法四步治疗,疗效显著。对耻骨联合分离2cm以上的患者,本人指导其以“侧卧位米袋加压矫正法”居家康复,效果明显。
骶尾椎损伤(脱位)均表现为陈旧性损伤,临床资料显示,本病多见于产后女性,约占87%,男性约占13%。骶尾椎损伤(脱位)由臀部着地摔跤损伤所致,从损伤概率分析应该是男女均等的,但因该病与孕产有关,孕后期胎儿增大、分娩时胎儿经产道娩出时挤压尾骨,尤其是有难产、胎位不正、产程过长等因素时,可导致尾椎在陈旧性损伤的基础上出现二次损伤,这是本病男女比例悬殊的主要原因。关于临床症状,女性主要表现为孕后期腰骶痛,产后持续不解,最典型的案例为从怀孕6个月开始一直躺在床上直至分娩;月经异常,表现为痛经,最少的每年行经2次,最多的每年行经18次,经期最短2天,最长3周,月经来潮时血块阻塞不下;产后漏尿,最长漏尿18年。男性主要表现为性功能障碍,最长24年,最短两年半。X线摄片可见脊柱侧弯,胸腰椎楔形改变,骶骨陈旧性骨折,腰椎椎体前缘或侧向增生,腰椎滑移,腰椎曲度增大、消失或反弓,骶髂关节密度增高,两侧髂骨翼不对称,耻骨联合偏移,肠胀气,粪团积聚。骶尾椎损伤(脱位)的主要关注点在骶尾椎,常表现为节段性间隙增宽,呈半脱位或全脱位,成角畸形明显,临床可分为骶尾椎多节段间隙增宽型、骶尾椎成角型、尾椎成角型、尾椎侧偏型、尾椎全脱位型、尾椎萎缩粘连型共6种类型。专科检查可见尾椎压痛(+)(++)(+++)不等,其压痛点与尾椎损伤节段相符率为100%。
鉴于骶尾椎损伤(脱位)成角向盆腔内弯曲,本人创立了骶尾椎损伤(脱位)“肛指六步法”治疗新术式,即一探二揉三纠偏,四拉五理六上推,以缓解损伤节段炎性渗出刺激产生的疼痛。本治法诊断明确,操作简便,见效快,临床疗效显著。
盆骶源性病症的诊治遵循“症因相关”诊治三原则,即“有症必有因,无因不成症;症因要相关,无关非诊断;治因宜为先,因去症自消”,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推广应用。
范炳华
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