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解】 《素问·五藏生成》的主要内容是讨论“诊断”问题,主要讨论了“望色”和“切脉”。从《内经》整体学术思想来看,中医四诊内容重点在“望色”和“切脉”这两个方面。题目为什么叫“五藏生成”呢?“脉”在寸口可以诊切到,“色”可以从面容来观察,无论是“色”还是“脉”都是表象,“色”和“脉”是内脏的反映,所以“五藏生成”于内,而色、脉呈显于外,因此切脉、望色可以观察出五脏的生理和病理的变化。换言之,色、脉的变化,都是由五脏生成的。五脏的功能如何能够反映到色、脉呢?在五脏和色、脉之间谁是媒介呢?是“气”和“血”。五脏都有气、血,五脏的生理和病理会通过气、血的生理和病理反映于色、脉。所以在这篇文献中,对气、血有不少的发挥。全篇可分作四章,章下分节。
第一章“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至“其荣发(髪)也,其主脾也”。
章意:系统地提出了脏与脏的承制关系以及脏与体表的生成关系。
第二章“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至“黄当肉,黑当骨”。
章意:论五色在五脏生成中的生理及病变表现,五脏藏精,精藏则色滋荣,精亏则色枯槁。
第三章“诸脉者皆属于目”至“针石缘而去之”。
章意:气血在五脏系统中起到了沟通表里内外的作用。五脏在内,色、脉在外,色、脉之所以能观察出五脏的变化,是通过气血来实现的。
第四章“诊病之始,五决为纪”至篇末“面赤目青,皆死也”。
章意:讨论脏腑经络的病变。可分成三节。
第一节“诊病之始,五决为纪”至“过在手巨阳、少阴”。讲五脏十二经脉的病变。
第二节“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至“得之沐浴清水而卧”。讲五脏生成色脉的临床意义。
第三节“凡相五色之奇脉”至篇末“面赤目青,皆死也”。叙五脏病色,提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重要论点。
【讲解】
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基本是用“直觉”的方法,什么仪器都不用,就靠人的直觉,用手和五官观察病人,用直觉来获得信息。为此,了解五脏和体表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体表部位与内脏是有生成关系的,而且这种关系是密切的或直接的,所以观其“外”就可以知其“内”。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其中含有“承之”关系,什么是“承之”关系?《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有这样一段话:“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又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所谓“承之”,即相互之间依存并制约的关系,是以五行理论为依据的,五行相生是规律,五行相制同样是规律,只有“生”没有“制”,或只有“制”没有“生”,都不能维持万物正常的运动,这就是“承乃制”的意思。“不承”就“亢则害”,如“水”不能承“火”,火就要亢;“火”不能承“金”,金就要亢。
“心之合脉也”,为什么会“其主肾”?就是因为“心”与“肾”是相互承制的关系。心属火,肾属水,所谓的“水火既济”就是一种承制的关系。心之阳在上,心阳要下交于肾,温养肾水,不使水过寒而四溢;肾水在下,水要上蒸于心,滋养心之阳,不使心阳过胜而心火上炎。若“水火不济”,心火就要上炎,种种病变就要产生了,临床上常见有眩晕、失眠、口舌生疮种种表现,这就是肾不能为心之主。
“肺之合皮……其主心也”,“心”为“肺”之主,心与肺的关系在临床上具体表现为气和血的关系,心主血脉,肺主宗气、主治节。肺主一身之气,营气、卫气的运行都要靠肺的宗气的治节功能。血之所以流动,要靠气的推动,气行血行;气之功能要能正常发挥,也要靠血来滋养,血所以载气,气所以行血。所以说肺与心的关系,是气与血的关系,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和谐。
“肝之合筋……其主肺也”,“肺”为“肝”之主,肝与肺的关系往往强调“刚”与“柔”。肺属金,金体为坚刚,肝属木,木体是柔和的,所以“肝”能输泄、能生发、能曲直。当然刚、柔是相对的,肺之坚刚,要靠肝血去调剂,肝之柔和,也要靠金之气去调节,才能具有生发的功能。
“脾之合肉……其主肝也”,“肝”为“脾”之主,肝与脾的关系比较强调“木畅土疏”的和谐。肝木是克脾土的,从临床角度很讲究肝木之气畅,这样脾土之气就疏,肝气生发得好,脾土就运转得畅。肝气亢了,过分克制脾土,就要发生种种病变。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是典型的追求木畅土疏的方子,既要用升麻、柴胡去畅木,又用白术、生姜去疏土;这也符合“十一藏取决于胆”的理论,即强调少阳生发之气,脾土也需要肝的生发之气来协助。
“肾之合骨……其主脾也”,“脾”为“肾”之主,这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脾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源。肾所主之精气,《上古天真论》已有发挥,认为人生几十年的生长发育决定于肾气的盛衰。但是先天毕竟是有限的,要能够维持人的生命几十年,是要靠后天脾土的不断补充和支持,靠脾土化生水谷的滋养,这先天、后天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以上便是文献讨论的脏与脏之间的承制关系,与此同时还叙述了每一脏在体表方面的反映,如心合脉、色,肺合皮、毛,肝合筋、爪,脾合肉、唇,肾合骨、发。这一理论为中医诊断学奠定了基础。
“五色”是五脏生成的,观察五色的正常与不正常,可以诊察五脏的状况,特别是反映出五脏藏精的情况。《内经》为什么把心、肝、脾、肺、肾叫“五藏”,就是因为这些脏藏精。五脏所藏的精气充沛,相应的五色就鲜明润泽,藏精亏损,相应的五色便失其光华。所以人的气色好不好,取决于五脏精气之虚实。这段文献的精神理解透了,临床上是十分有用的,多在临床上观察患者的气色,就可以基本上判断病之预后的情况。
此章开头句的“泣”先解释一下。《灵枢》《素问》中的“泣”字都是错的,应该是“沍”字,通通都应该改正。历来的注家,诠释“泣”是“涩”意,认为“泣”与“涩”是通假字,这个解释没有错,但在中国文献中我始终查不到依据,看来这只是我们医家特殊的理解和解释,因此我同意俞樾《读书余录》中的看法,认为这个“泣”是“沍”字之讹,“泣”与“沍”字形相近,“沍”是“回流”之意,引申为“阻塞”。1972年我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竹简中发现有这个字,有的地方写成“泣”字,有的地方写作“沍”,所以把这个字改成“沍”是没有问题的,现简化为“冱”。
前面讲了五脏的承制关系,但承制的关系也不能太过,太过了也会发生病变。不仅承制不能太过,五脏相生也不能太过,相生太过也是要发生病变的。这段文献是从病理的角度来讨论五脏相承关系的。
“多食咸,则脉凝冱而变色”,“咸”是水之味,咸过则水气太盛,影响心阳的温煦功能,肾为心之主,所以脉就凝涩不通了,气色也不好看了。这句话揭示的病机是:水寒太盛,心阳不足,则脉凝冱而变色,属阳虚阴盛之证。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苦”是火之味,苦味多了则火气盛,皮、毛是肺在体表的反映,火是承制金的,火气太过,伤损肺气,皮、毛就会失其润泽。这句话揭示的病机是:火过燥热,伤损肺之精气,精气不能荣于皮、毛。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辛”是金之味,金气太盛,特别是辛温之气味极易耗散肝之精气,精血不养筋、爪,所以要发生“筋急”“爪枯”的病变。这句话揭示的病机是:辛温太过,耗散肝精,精血不荣筋、爪。
“多食酸,则肉胝
而唇揭”,“酸”是木之味,肌肉、唇之四白是脾在体表的表现,酸气太盛即木气太盛,木克脾土,脾之精不能荣于肌肉,不能荣于唇。“胝
”就是“老茧”,意思是皮肉失去营养变厚而生茧,津液不营养唇,唇即开裂、干枯。这句话揭示的病机是:肝木之气太过而伤脾土,脾之精气损伤,肌肉及唇失养而不荣。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髪)落”,“甘”是土之味,骨、发是肾在体表的表现,土气太盛,特别是湿土之气太盛,克制肾水,肾之精气不能荣于发、荣于骨,特别是“发”还是精血之余,则骨痛、发落。这句话揭示的病机是:湿土之气过而伤肾水,肾伤精损,骨骼、头发失去肾精的营养而骨痛、发落。
以上“此五味之所伤也”均为五脏间承制太过造成的,这些认识是可以指导临床的,在临床中去发挥这些理论。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要过于拘泥,如对五味的理解,不要局限于咸、苦、辛、酸、甘,“五味”代表五行之气,五行之气太过,不能正常地承制就要发生病变。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这是从前面的五脏病理又回到五脏生理的论述,这里的“五味”仍然是指五行的特性。“所合”是指味与脏合,如苦合心、辛合肺、酸合肝、甘合脾、咸合肾,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
下面继续讨论五脏之气,“气”是指气色而言。原文是从三个角度来分析的:一是最坏的气色,二是正常的气色,三是如何观察气色。
先讨论“死”色。“色见青如草玆者死”,这是肝的死色,“玆”是言枯死的草,有生命的草应该是青绿润泽之色,草死了就变成青白而干枯,古人称蒲草席为“玆”,蒲席草与其他草不一样,其他的草死后都带黄色,惟有这种草死后是青白色,“白”是金之色,“青”是木之色,青中带白是金克木的气色。“黄如枳实者死”,这是脾的死色,“枳实”的颜色是黄中带黑,“黑”是水之色,“黄”是土之色,黄中带黑,是水侮土的气色。“黑如炲者死”,这是肾的死色,“炲”是指烟筒里的煤烟,黑得像煤烟一样,没有一点润泽气象。“赤如衃血者死”,这是心的死色,“衃血”是坏死了的血,红中带黑色,是水克火的气色。“白如枯骨者死”,这是肺的死色,白得像干枯的骨头。这是五色中之死色,是五脏所藏精气大伤的表现,草玆、枳实、炲、衃血、枯骨,都带有明显的枯象,完全没有精润的气象,若精伤到这个程度,无论何病其预后都不好。陈修园说:“更于黯泽分新旧,隐隐微黄是愈期。”(《医学实在易》)在临床上,望病人的气色,须以暗、泽来分辨是新病、久病。“暗”是“晦暗”之意,就像很多天没洗脸一样,面色很脏,“泽”是润泽、明亮,如伤风感冒,一般不会出现暗色,慢性病的患者肯定呈现暗色。面色的新旧可以诊断病之急慢,如热性病“湿温”,其色与一般的感冒不一样,带有晦暗之色,因为湿温病是热邪郁积于内损伤津液而致,与外感风寒的气色大不一样。总之草玆、枳实、炲、衃血、枯骨,都是形容精气伤到了极点的气色,要体会其中的精神,虽说不一定都会死,但总是反映出病情的严重程度。
其次讨论“生”色。正常五脏反映出的气色叫作“生”色,即“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等,“此五色之见生也”,这些是生色,其共同的特点是都带有滋润之象。在临床中主要是辨气色的槁、泽情况,不枯槁而带几分润泽,说明津液还在,即使病很重,但预后还比较好。生色与死色的病机区别要点,就看有没有伤到阴精。有人认为只是温热学家才注重“阴精”。那么伤寒学家就不注重阴精吗?治疗杂病就不需要注重阴精吗?不是这样的,一样的重视,都要善于观察“阴精”的状况。
察颜观色的要点是什么呢?原文说:“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绀;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缟裹”就是关键所在,“缟”是一种白色丝绸,非常精细、纯净、润泽,这里用“缟裹朱”“缟裹红”“缟裹绀”“缟裹栝楼实”“缟裹紫”来描述正常的气色。体会其中的精神,凡是气色者,完全裸露总是不好,可以说是气色之大忌,而以隐隐约约地呈现为好,这是阴精内藏之气色。比如红色,阴精充足的“红”是浅红色,隐约地出现在皮肤之间,俗话说“白里透红”,看那些醉酒人的红色就是充分暴露的。“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这种含蓄的、纯净的、润泽的气色是五藏气、精充沛的反映,“生”是“养”之意。
五色、五味在五脏各有所宜,这叫“色味当五藏”。白色、辛味,是肺所主之色味;赤色、苦味,是心所主之色味;青色、酸味,是肝所主之色味;黄色、甘味,是脾所主之色味;黑色、咸味,是肾所主之色味。这是基本的规律,通过分辨五色、五味来诊断五脏的状况。五脏色味见于外者,各有所主的不同组织和部位,如“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这样,色之青赤黄白黑、味之酸苦甘辛咸、部之皮脉筋肉骨,构成了五脏之外围系统。这些认识在临床上是大有指导意义的。
先就此段文献的几个字做个说明。“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朝夕”即“潮汐”,“朝”“潮”是一个字。“血行而不得反其空”的“空”,与“孔”是一个字。“凝于脉者为泣”的“泣”为“冱”字之误。“人有大谷十二分”的“分”,应该读成四声。
“诸脉者皆属于目”,这是讲“脉”与“目”的关系。为什么说“诸脉皆属于目”?《灵枢·大惑论》中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五脏六腑的精气之所以都能达“目”,是通过“脉”的输运。人体有宗筋、宗气、宗脉,“目”是宗脉所汇,“膻中”是宗气所汇,“前阴”是宗筋所汇,“宗”是“总汇”之意。“诸髓者皆属于脑”,“髓”属精血,髓合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节”是骨节、关节,“筋”维系着大小的骨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这很好理解,心主血脉嘛。“诸气者皆属于肺”,各脏都有气,为什么气皆属于肺?因为宗气在肺及膻中气海的缘故,营气、卫气都要靠宗气来推动。总之,目之于脉、脑之于髓、节之于筋、心之于血、肺之于气,都是气血大量汇聚的地方。
“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八溪”指肘、腋、膝、髋等八个大关节,意思是说气血在这些地方好比大海之潮汐一样,海水涨潮曰“潮”,海水落潮曰“汐”,人体的气血如潮汐之起浮,如环无端周流全身。血是随着营卫之气运行,到晚上人睡觉的时候,血循环减弱,多余的血藏于肝,即有“肝藏血”之说。“目”是肝之窍于是“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这些都是气血的作用。这其中有个动、静关系,“人卧血归于肝”是“静”,能视、能步、能握、能摄是“动”,之所以能动是靠静血的供应。
以上是讲气血的正常生理,那么出现病理现象又会怎样呢?“卧出而风吹之”是对感受风邪的一种描述,因为人卧时血归于肝,运行在三阳经表的气血比较少,人从醒后眼睛一睁开,卫气从足太阳睛明穴开始运行,此时三阳经的气血都处于不足的状态,特别是这时的卫气不能固于表,“卧出”就是刚起床就跑出去,人的生理状态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极易感受风邪,首先就会影响人体的气血,特别是血。于是“血凝于肤者为痹”,“肤”就是表,体表经脉的血液凝聚,出现麻木、疼痛等“痹”病的表现;“凝于肤”者病尚轻浅,“凝于脉者”病情就深一步了,出现经脉不通的表现,如疼痛、肿胀等均是“为冱”的表现;“凝于足者为厥”,四肢是三阳经之本,风寒凝于“足”,即风寒邪气凝于足三阳经,形成阳衰阴盛的病机,阴寒之气重则“为厥”,出现种种不同的厥逆症。以上三种轻重不同的感受外邪的情况,一个比一个重,血“凝于肤”最轻,“凝于脉”较重,“凝于足”就严重了。这三种病变都是一个原因和病机,即“血行而不得反其空”,“空”即“孔”,“反其孔”是“返其脉”之意,即由于风寒邪气或者在络,或者在脉,或者在足经,堵塞了血脉的运行,血液循环障碍,造成为痹、为冱、为厥的发生。这段文献的主要精神在于,“脉”为心所主,“血”为肝所藏,其运行是贯通表里的,内行于脏,外护于表,所以表现于外的脉、色,反映的是气血的情况,这个精神大家一定要领会。
“人有大谷十二分”,“分”是指部位而言,即十二个部位。“大谷”就是大的关节,如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下肢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共计十二个大关节。关节越大,需要的气血就越多,气血在这些大关节部位汇聚,以提供运动的需要。“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小溪”是指人体体表的经穴而言,有三百五十四个经穴;“少十二俞”即“不包括十二俞”的意思,“十二俞”指背上的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胆俞、胃俞、膀胱俞、大肠俞、小肠俞、厥阴俞、三焦俞等,这“十二俞”直接与五脏六腑相通,“小溪三百五十四名”不直接与五脏六腑相通,是一般气血所过的地方。这些不同部位的经穴,是卫气所要流通的部位,若卫气不能正常地留止于这些部位,邪气就要从这“大谷”“小溪”之处乘虚而入,所以这些部位既是卫气之所留止处,又是邪气易于侵犯的部位,故曰“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一旦感受邪气,“针石缘而去之”,“针石”是治疗的手段,“缘”是“因”之意,看病是因于哪个经穴来的,是太阳经来的?或是阳明经来的?还是少阳经来的?随证治之。“针”“石”是指不同的治疗工具。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意思是说诊断疾病,以五脏色脉为观察之纲。临床诊病,通过望色和切脉的方法,抓住要点,找出根源所在,“始”即“根源”之意,这个“根源”可通过色、脉反映出来。寻找病根要以“五决为纪”,即要从五脏入手,要善于观察五脏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要判断出脉、色是“主生”还是“主死”,所谓“纪”就是“要领”,“决”是“决定”之意,就是分辨、判断。“欲知其始,先建其母”,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抓住五脏生理、病理的这个“始”,要点是“先建其母”。“母”是指“胃气”,察色、切脉主要就是观察胃气的状况。“土”为万物之母,对人体而言,脾胃是后天之根本,是后天气血津液的唯一来源,故称其为“母”。“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即是说:第一要以五脏为中心,第二要抓住胃气这个要点。评价五脏之盛衰,都取决于胃气的状况,前面讲的“缟裹”问题,实质就是“胃气”问题,只要胃气尚存,五脏的精气就有源头,对病来说预后就好。“所谓五决者五脉也”,“五决”即是指“五脏”之经脉。
先从“肾”谈起。“头痛巅疾”,“头”“巅”是同义,泛指头上的病,如眩晕、头痛,头重、头胀等。“下虚上实”,是言病机,“下”指肾、膀胱等下焦器官,即是说头上的病往往是邪气实于上正气虚于下造成的。“过在足少阴、巨阳”,“过”即“过失”之意,这里指病变,“足少阴”指肾经,“巨阳”即足太阳膀胱经,意思是说足太阳的经气虚于下,或者足少阴的经气虚于下,那么邪气就会实于上。如足太阳经气虚了,卫气不能实于表,风寒邪气就会随太阳经而入,出现“头痛巅疾”,这是从外感来讲;从内伤来看,如足太阳经或者足少阴经的阳气虚了,阴邪上逆,或者阴虚而阳火上逆,也会出现“头痛巅疾”。从病机来分析,“下虚”往往就会引发“上实”。病之初一般表现在经络受病,发展下去病会从经脉而入脏,故曰“甚则入肾”,肾就要出问题了,膀胱与肾有表里关系,膀胱是三阳主表,肾是三阴主里,是脏腑的最深层次。以下几段都是以这样的思路来叙述的。
如“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徇”是指眼睛视物晃动,“徇”通“侚”,“侚”是疾、快之意;“蒙”是视物不清,“蒙”是“浑浊”之意;“尤”古与“摇”通用,“招尤”即“招摇”,是感觉晃动不定的意思。“徇蒙招尤”是对“眩晕”的一种描述。“冥”是“昏暗”之意,“目冥”即目昏。眩晕、目昏、耳聋,往往是由于“下实上虚”造成的。“过在足少阳、厥阴”,“少阳”是指胆经,“厥阴”是指肝经,肝胆都是藏相火的器官,“下实”即是说相火亢于下,“上虚”即是说阴精伤于上,下焦的相火亢了,上面的阴精就少了,失去了营养,头、眼、耳等就会出现上述这些病证,这是“阳亢伤阴证”,过在肝经、胆经。“甚则入肝”,是说病情进一步发展,就会伤及肝胆脏腑本身。
再如“腹满
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阳明”是指胃,“太阴”是指脾,即过在中焦。脾胃两经发生病变,要出现“腹满”“
胀”等症状,“
”是病人自己感觉皮肤像被什么撑着一样,胀于内而
于外。“支鬲胠胁”“支”是“支撑”之意,“鬲”是“阻塞”之意,“胠”,是指两腋下,“胠”下为“胁”,“胠胁”是肝胆经脉循行的部位,脾胃经的支脉也布于胁肋,“支鬲胠胁”的意思是说,腋下好像被什么支撑着,胁肋好像被什么堵塞了一样。这些症状是什么造成的呢?是因为“下厥上冒”。脾胃在中焦,为什么说“下厥”呢?这是指足经而言,足太阴(脾)、足阳明(胃)都是足经;“厥”是“厥逆”之意,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的经气逆而上冲,这个“上”是指“腹”“胠”“胁”等部位;“冒”是“冲击”之意,气逆上冲,表现为腹满、胠支、胁鬲。后面三句没有谈“甚则”入哪里,照文章的体例来看应该是有的,这里应有“甚则入脾”,邪在太阴经、阳明经,严重了就要入脾脏。
再如“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上气”即喘、气急之意;“厥”是“气逆”之意。咳嗽、气喘、气逆等临床表现,是由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的病变引起的,大肠与肺有表里关系,甚则入肺,甚则入肠。
“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膈中”是指“胸膈”,属上焦;心烦、头痛,是病在胸膈、上焦,是由手巨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的病变引起的,甚则入心,即心、心包络,中医的“心”往往包括“心包”在内。
这一段文献主要精神,强调诊病要落实在“五决”,即“五脏”,而“五脏”与“六腑”又有表里关系,一般病在“六腑”者病轻,在“五脏”者病重,所以有“甚则”的说法,如“甚则入肝”“甚则入肾”等。前面还讲过“治五脏者,半死半生”,意思是说,病不及早治疗,发展到五脏,风险就会增加,一个好医生,病在皮毛阶段就把病治好了,其次是治经脉、治六腑,最后是治五脏,治五脏者则半死半生也。
此段文献把病在“经脉”和病在“脏腑”进行排列,所谓“决”,是诊断、判断的意思,也有“决病之轻重”的意思。病在经脉属表,病在脏腑属里,在表者病轻,在里者病重;病在脏腑也有轻重之分,病在腑者病轻,病在脏者病重。至于说足少阴、足太阳病是不是一定现头痛巅疾,足少阳、足厥阴病是不是一定出现徇蒙招尤、目冥耳聋?那倒不一定,这里都是举例而言,但所举之例多为常见者,这一叙述的方法是《内经》一书的常例。
中医学通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的脉象种类很多,常见的有27脉、28脉,《内经》中认为脉象远不止这个数,可达上百种。总之脉象是很复杂的,但可以用分类的方法来归纳这些脉象,总的说来脉象不外乎小、大、滑、涩、浮、沉六类。这六种脉类之所以可以作为诸多脉象的总纲,是因为这六类脉能够反映出气血阴阳的虚实。如“小”脉类,言脉之细小,一般来说,脉小反映的是阴阳两虚、气血两虚的病变。脉“大”,一般来说反映的是阳气亢盛的病变,或者是阳强而阴弱;脉大且浮,重取无力,如阳明病脉,《金匮要略》中所云“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这是虚大之脉,轻取脉很大,重按则无力,是阳强阴弱的脉象,总之脉“大”要分虚实。脉“滑”,“滑”是指往来流利之象,属于气血两实,即气血中有实邪存在,比如“痰”证,可以出现滑脉。脉“涩”,反映的是气滞血少的病变,气的流动量不大,血尤其少。脉“浮”、脉“沉”反映的是邪在表、在里的病变,邪在表可见脉浮,邪在里可见脉沉。总而言之,脉象虽然很复杂,但基本上不超出“小大滑涩浮沉”这六类,故曰“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抓住脉象的特点和规律,临床上是不难辨别的。
所有脉象不外乎是阴阳气血虚实变化的表象,所以说“五藏之象,可以类推”,“象”是指“气”之象,意思是要把阴阳气血虚实变化和五脏的变化联系起来分析。如脉大,要辨别是心脉的脉大,还是肝脉的脉大;又如脉小,是心脉的脉小,还是肝脉的脉小。怎样“类推”?原则上还是从五行来类推。如“肝”,肝属木,肝脉大一般表现为“弦大”;“心”属火,心脉大一般表现为“洪大”。这就是“类推”,从五脏之性来比类,从五脏之性来推导,“类推”就是“分析”的意思。这句话揭示了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即从五脏之象入手,五脏之象即包括脉、色在内,如心主之脉、心主之色、心主之窍,脉、色、窍都是五脏之象,五脏六腑在体表都有相应的“象”可以观察到。
“五藏相音,可以意识”,“相”和“象”同义。五脏之象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如从性格来看,有阳性人,性格外向,容易阳亢;也有阴性人,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容易阴胜。总之,各种形态、表象之所以多样,与五脏生理上的功能和特性有关,这是五脏之“相”的意思。所谓五脏之“音”,是说由于“相”不同所发出的“音”也有区别。有的人声调高亢,有的人声调低沉,古人归纳成角、徵、宫、商、羽五音,现在没有区别这么细了,但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还是讲究的,如音“弱”者一般是气虚的表现。“可以意识”,意思是可以理解、可以认识、可以分辨。无论是“相”还是“音”,都能反映五脏的情况,由此来分析五脏的状况。
“五色微诊,可以目察”,“微”是说人的气色很微细,无论青、黄、赤、白、黑哪种颜色,都不会像舞台上化妆那样浓重和夸张,因此需要很细心地观察。总之五脏的状况可通过气、色表现出来,这个概念大家要掌握。
前面谈了“大小滑涩浮沉”的脉象,又讲了“五脏相音”“五色微诊”,这些都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疾病。其中有个原则,即“能合脉色”,单依据气色不行,单依据脉象也不行,要把色、脉结合起来观察,换句话说,要掌握脉、色的关系,才“可以万全”,才会有高水平的诊断,这是诊断的一个重要的原则。脉色如何结合?下面结合临床表现具体讨论。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这是讲“心”的色脉和病变。“赤”是心之色;“喘而坚”的“喘”,不是指呼吸异常之喘,这个“喘”是描述脉搏跳动的状态,这种脉来躁急不安,失去了正常人脉搏的平静;“坚”是说脉搏硬度大而有力;色赤,脉喘坚,“诊曰有积气在中”,“在中”是“在里”之意,这里指在心;“积气”是气不舒畅之意,下面的几个“积气”都是这个意思,“积气在中”是指心气不畅而阻塞;“时害于食”,“害”是阻碍、影响之意,“时”是“时常”之意,即有时还影响到饮食;“名曰心痹”,“痹”是“痹着不通”之意,“心痹”就是心气不畅而阻塞,即心气痹着。怎样得的病呢?“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这是讲病因、病机;虽“得之外疾”,是指外邪致病,但先有“思虑而心虚”的内因,由于“思虑”而使心气受损,即情志方面先有变化,而影响了心的功能,“心虚”是指心阳不足或者心气不宣;“故邪从之”是与“得之外疾”对应的,意思是说,这种病也可能由外疾而引起,但主要还是心脏内部先有了病变,故而邪从之。为什么说心阳、心气不宣会影响饮食呢?这要从“火”与“土”的关系来分析,心阳不宣通,心阳不能温暖脾胃,所以饮食出现问题,临床上因饮食不当导致心脏病发的情况是常见的。以上从心的色、脉谈到心的病变,其间的关键在“气”。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这是讲“肺”的色、脉和病变。“白”是肺之色;“喘”是描述脉象的,“喘而浮”,是脉急躁的表现;“上虚下实”是指病变而言,“上虚”是指肺气不足于上,“下实”是指心有邪热于下(心在肺之下);正因为心有火,所以会出现“惊”的症状,即火邪扰于心,心主神明,“惊”是神明不安的表现;“有积气在胸中”,是说心有热邪,火热上扰,肺气受伤,肺之宗气结而不行的病机;心火上炎,肺失去了清肃的功能,“积气在胸中”,于是就出现“喘而虚”,这个“喘”是指肺气逆,“虚”是指肺气伤;这种病变“名曰肺痹”,肺气痹着不能宣发也不能肃降,肺主皮毛,所以还会出现“寒热”的症状,出现时寒时热的现象,内有心火而阵阵发热,时而金气盛则恶寒。怎样得的呢?“得之醉而使内也”。
但从临床上看,这不是肺痹的唯一原因,“醉而使内”可以造成火热刑金而肺气受伤,但不能说凡火热刑金都是由于“醉而使内”造成的。那么强调“醉而使内”有什么意义呢?其意义有二:第一,“醉”即酗酒之人,“使内”是房事过度,酒醉生热,房事过度必相火亢盛,相火动极易引动心火,心火主静不易轻动,因相火妄动而引动心火,心火动必火气上炎,形成火热刑金;第二,房事过多的人,因相火妄动,易伤肾精、阴精,于是造成阴虚,阴精越虚相火越亢,相火越亢越是损伤阴精,构成恶性循环,这就是临床常说的“直盗母气”,肺为肾母,所以肾中相火妄动,肾精受伤了,就要盗母气,伤及肺阴。以上即“醉而使内”的病机,临床上这种病变还是很常见的,尤其是“虚劳症”,往往是肺肾阴虚同见而虚火亢盛,症见久咳不止、吐痰、潮热。这种病基本病机是阴虚火旺,病因还是复杂多样的,如肝阴不足,也可以造成肺阴虚火旺。总之阴精不足,五脏的阴精不足,都可以导致这种病变,不要把“醉而使内”作为火热刑金的唯一病源。
“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这是讲“肝”的色脉和病变。“青”为肝之色;脉“长而左右弹”,即脉弦,弦脉是长脉的一种,所谓“左右弹”是指脉搏动不稳,有左右摆动之意,就是脉弦极的一种表现,就像一根拉得很紧的绳索,越是绷得紧,越是左右摆动。这里描述得很形象,大家容易理解,这种脉象有力而动乱不安,很不平静,临床上如果是失血病人见这种脉象预后都不好,不管是吐血还是下血,即使是血止住了,只要见到这种脉象,不能保证不再出血,因为“左右弹”是肝经相火依然亢奋的表现;“有积气在心下支胠”,“胠”是肝脉的循行部位,由于肝气郁积于“心下”,所以就出现“支胠”的症状,即两胁下感觉好像有东西支撑着一样,很不舒服,此即肝气不舒而郁滞的现象;这种病“名曰肝痹”,是肝气不能疏泄痹着于经脉造成的,多由肝火内盛引起;这种病也有“得之寒湿”的;所谓“与疝同法”,是说因寒湿郁滞于肝经,而出现“肝痹”,与“寒疝”有相同的病机,治疗方法也就相同了,“疝气”十有八九都是寒湿问题,“热疝”是极少见的,所以有“寒疝”之称;肝痹症见“腰痛、足清、头痛”等表现。
有人说“肝”病无寒证,这是不对的,肝寒证还是常见的,特别是“疝”病。“疝”基本是肝的问题,当然一般是肝肾同病,但主要在肝。《素问·厥论》说:“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宗筋”是肝所主,是精之大汇之地,“寒疝”的病机基本是宗筋的病变,是寒湿滞于宗筋,肝气不能升发,痹着郁滞以致引起外生殖器即前阴部的剧烈疼痛。由此可见,火热郁积能引起“痹”,寒湿郁积同样能引起“痹”,故曰“与疝同法”。同时还会伴有腰痛、足清、头痛的症状,“寒疝”也可能出现这些症状。“足清”见于寒湿肝痹者还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腰痛、头痛呢?这与肝经的循行有关,一般来说阴经经脉是不上头的,唯有厥阴肝经有一支脉与督脉一起到颠顶,即肝厥阴经脉是通过督脉而会于颠顶的,寒湿之气随经脉而上于头,因此“头痛”一症,除了有三阳经的头痛之外,还有厥阴头痛,其特点就是“颠顶痛”,就是这个道理。“腰痛”也因肝与督脉的联系。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这是讲“脾”色脉和病变。“黄”是脾之色;正常脾脉多见“缓”,现“大而虚”之脉是虚损无力之象,反映脾虚不运的病机;“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腹中”是脾的部位所在,这种病是因邪气积于腹中,加之下焦肝木的邪气上逆,肝木克制脾土,脾气虚损不能运化,气结于中焦;假使疼痛并“有厥气”者,“名曰厥疝”,“厥”是以“逆”为特征的,“厥气”就是“逆气”,气向上逆,这样的病变称作“厥疝”;所谓“女子同法”,即曰男、女之疝症都是一个病机,都是肝肾之气厥逆,都表现为小腹疼痛;“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这是在讲病因,当然,现实中这也不是唯一的原因,只是提出个病因之例。
为什么提出“四肢”?因为脾主四肢,这种病往往是由于脾气、脾阳先伤造成的。“疾使四肢”的“疾”,是“过分”之意,“使”,是“用”之意,即过分地使用四肢(过劳)就会伤及脾气,只能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疾使四肢”。怎样理解“汗出当风”?“汗出”本身会耗气,使卫气不固于表,风邪即从肌表而入,而“风”是肝主之气,寓意这个病的本质是肝木克制脾土。即“疾使四肢”先致虚,“汗出当风”是邪之所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嘛,脾气先伤,肝经的厥逆之气才可能侵犯脾。如果认为“肝木克制脾土”都是由于“疾使四肢”造成的,这样理解就失去现实意义了。总之“肝木克制脾土”往往是由于脾脏先虚,肝木来乘之,这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意义。因此“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是指肝木克制脾土的发病病机,主要是脾气先虚,再而肝木之邪气加之。另外,凡是“疝”病,都有疼痛的表现,“疝”字本身就作“疼痛”解;若不疼痛,那就是“痹”一类,像上面的心痹、肺痹、肝痹等。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这是讲“肾”色脉和病变。“黑”是肾之色;“上坚而大”的“上”是指尺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说的“尺外以候肾”就是这个意思;脉“坚而大”是阴寒邪气太盛的现象,脉“大”是指邪盛,“坚”是“紧”之意,脉“坚”即沉实有力之脉,是指寒气;“有积气在小腹与阴”,这是寒湿之气积于小腹、阴部的缘故;小腹、阴部都属肾主的部位,故“名曰肾痹”。“肾痹”的病机是阴寒太盛,肾阳、肾气虚弱,不能化散阴寒,寒湿之气痹着于肾,就是阳虚阴盛证。这种病是怎样得的呢?“得之沐浴清水而卧”,这是讨论病因、发病。“清水”是“寒湿”的意思。是不是凡肾之寒湿都由于“沐浴清水而卧”?当然不是,意思是此病不是伤于在外之寒湿,就是生于体内之寒湿,是由于肾阳虚弱内生寒湿造成的。
从“赤脉之至”一直到“黑脉之至”,从“心”说到“肾”,从五脏的病机来看,都有虚、有实,每一种病都不那么单纯,这是疾病的共同特征;同时,五脏的病变集中体现出各个脏器的生理特点,表现出不同的病机,这是疾病的个性特征。这其中的精神我们要充分地理解,不然在临床上辨证就不会灵活。读书不能理解文字背后的精神实质,只是一味地背记或对号入座是不够的。如关于“心”,心阳、心火为要点,然后是“心”与藏象系统的关系;再如关于“肺”,肺气为要点,因为肺是主气的器官,然后是肺与藏象系统的关系,等等。把这些要点掌握了,就不必要背记多少条文,这些理论知识在临床上才会应用自如。
“凡相五色”的“相”是观察的意思。若“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这些都是正常的色象,“皆不死”之象;若“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这些都是有问题的色象,是“皆死”之象。其间的规律是,前五色者属于生色,后五色者属于死色。对这一论述,如何领悟其精神?有没有现实意义呢?我认为是有现实意义的,理由如下。
第一,首先文献以“面”和“目”作为观察对象,这抓住了望色的重点。望面色,是因为阳明之脉布于面,阳明是胃气所在,不管望闻问切哪种诊断方法,总要以把握胃气的状况为先。如病的表现并不很严重,但反映出的胃气问题很大,这个病的预后是不好的;若病的表现很严重,但反映出的胃气尚好,这个病还是有生机的。为什么观察“目”而不是耳、鼻、口呢?因为“诸脉皆属于目”,五脏六腑的经脉都聚于“目”,《灵枢·大惑论》中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在五官中,“目”的代表性最强,最能反映五脏之精气的强弱,这一点非常之重要。由此,仔细地观察面、目这两点,就把握住望色的要点了。
第二,为什么生色都见“面黄”?“黄”反映的是“胃气”,土之色。临床上凡是观察病人面色很滋润,隐隐约约的带点黄色,这就是正常面色。中国人是黄种人,面带点黄色,这代表胃气有生机。怎样理解目色的变化?这其中的意思是,只要胃气存在,不管五脏哪方面有病,关系都不大。如目现“青”的肝病,目现“黄”的脾病,目现“赤”的心病,目现“白”的肺病,目现“黑”的肾病,只要有“胃气”就有生机。
第三,死色是不吉的颜色,死色中不见黄色,如面青、面赤、面黑等都是病色,这说明胃气已伤,或胃气已绝,后天水谷之气被动摇了,后天生发之气不存在了,因此再加上目赤、目白、目黑、目青等五脏的病,这种情况预后多不良。
据此,此节内容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只是不要把“黄”理解成黄疸之“黄”,那样临床上就毫无意义了。这里是强调“胃气”,五脏生成之脉色,关键就要看“胃气”存不存在,望色如此,把脉也是如此,只要脉有胃气,病都好治,脉无胃气,病再轻也都要谨慎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