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5节
太阴病的治法

太阴病的本质是里的虚和寒,虚则补之、寒则温之。治法是固定的。

温阳就是扶正,理解了阴阳,我们就能理解扶阳学派,针对的也是正虚、阳虚,针对的是六经体系的阴证。学习扶阳学派最重要的是学他们如何辨阴阳,而不是方药。扶阳学派开山祖师郑钦安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发病损伤即有不同,总以阴阳两字为主。”都是在强调辨阴阳的重要性。

虚,指的是正气虚,正气虚有阳虚、阴虚、气虚、血虚的不同,经方体系下更强调是阳气。所以《伤寒论》中虚的治法是补阳,寒的治法是温阳散寒,殊途同归,实际治法是一致的,是补阳、温阳、散寒,代表药物就是姜、桂、附、吴茱萸。

正气包括阴阳气血津液等,但更主要指的是阳气。万物生长靠太阳,依赖的是阳光提供的温暖与热量,中医称之为阳气。人生活于自然界中,人与自然相统一,中医形象地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也依赖于阳气,阳气足则生命力旺盛,阳气虚则生命力沉衰不足。

如果一个患者表现为生命力旺盛、机体功能亢奋,我们就认为其阳气足。如果阳气过亢而表现为热证,属于有余的,就可以用药物去攻去泻去清热。反之,一个患者生命力不足、机体功能沉衰,我们就认为其阳气虚,属于不足的,就需要用药物去温阳补益扶正。

太阴病的常用药,就是姜、桂、附、吴茱萸。通过大黄、生石膏、芩连柏、栀子构建了阳明病体系,我们也会通过姜、桂、附、吴茱萸构建太阴病的体系。

胡希恕先生说机体功能亢奋者为阳,机体功能沉衰者为阴。而机体亢奋还是沉衰,是正邪斗争的外在表现,取决于正气的虚实。正气中我们更强调阳气,阳气虚的就是阴证,阳气足的就是阳证。但实际上,正气包括气、血、阴、阳。阴证具体包括阳虚、阴虚、气虚、血虚,需要扶正的都是虚证,治法都是补法,都是阴证。

张景岳认为:

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

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

阳虚者,宜补而兼暖,桂、附、干姜之属是也。

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

阳虚的时候以四逆汤、理中汤为代表方。阴虚的时候以六味地黄丸、芍药甘草汤为代表方。气虚的时候以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血虚的时候以四物汤为代表方。从这个角度来说,补阳的四逆汤、补阴的六味地黄丸、补气的四君子汤、补血的四物汤,其对应证候都属于虚证、阴证,都属于太阴病。

太阴病属于里证,也有邪实在胃、在肠的情况。比如即使阴证的林黛玉,也可能会有不大便数日、腹胀、腹痛的情况,也需要攻下。只是林黛玉本身为阴证、阳虚,不能单纯攻下,需要在温阳强壮的基础上去吐下祛邪,这样就有了大黄、附子同用的大黄附子细辛汤方证,治法为下法+温阳,属于温下治法。针对的就是阴证的患者存在邪实的特殊情况,本虚标实。同样,林黛玉也有应用吐法+温阳的情况。

太阴病病机是里虚寒,本身也存在着吐法和下法的机会,但是机体功能沉衰不足,必须扶正祛邪,就有了温吐、温下的治法,比如大黄+附子,或者考虑温下的巴豆类方。阳明病有三个治法:吐、下、清。太阴病也有三个对应治法,温吐、温下、温,只是温吐、温下的机会相对少,更常用的治法是温法,即温阳散寒。 4+P4uCcoZW32tvQCkXuZ27Rk0KRblZswD9ehl6mx8P8xZ2h/7faAWL0wEVpnLL9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