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开设的第一门课“中医基础理论”,开篇讲的就是阴阳。《黄帝内经》也格外强调阴阳的重要性,如“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谨熟阴阳无与众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明代张景岳精研《内经》(《黄帝内经》,下同),著有《类经》一书,其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指出“阴阳为医道之纲领”“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笔者在《胡希恕经方医学·经方表证》一书中,也强调过辨别阴阳的重要性。
阴阳最初来源于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假若你穿越回到远古社会,部落交给你个任务,让你观察总结自然界的规律。你会发现最直观的一个规律,自然界是昼夜交替,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就是自然界的规律。
那么白天和晚上、春夏和秋冬有何不同?
你会发现,白天热、晚上冷,春夏温暖,穿得少,秋冬寒凉,穿得多。我们之所以说昼为阳、夜为阴,是因为白天热、晚上寒。取类比象,中医通过热证、寒证来辨阴阳。热证为阳,寒证为阴。
那么,进一步追问,为何白天热,晚上寒?为何春夏热,秋冬寒?
是因为白天阳光充足,阳气实,夜晚无阳光,阳气虚。是自然界阳光、阳气的虚实决定了白天热、夜晚寒和春夏热、秋冬寒。自然界的阳光、阳气,取类比象,就是人体的阳气、正气。
在白天,你可以工作、耕种、打猎,到了晚上身体疲乏,就需要睡觉休息,为第二天工作储备能量、休养生息。人体的正气如手机电量一样,白天手机电量充足,到了晚上就要充电。白天正气实,供给工作、劳动使用,晚上正气虚,就要睡觉充电。
需要强调,正是因为白天正气、阳气实,白天热,晚上正气、阳气虚,晚上寒,所以我们才说白天为阳,晚上为阴。有了寒热、虚实的不同,才有了阴阳。热证、实证归属于阳证,虚证、寒证归属于阴证。
《景岳全书·传忠录》曰:“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是即医中之关键,明此六者,万病皆指诸掌矣。”张景岳的这句话道破了天机,如何万病皆指诸掌?通过病位辨表里,病性辨寒热、虚实。
阴阳相对抽象,寒热、虚实较为具体,临床上辨阴阳就落在辨寒热、虚实上面。只要把寒热、虚实辨别清楚,阴阳就清楚了。六经比八纲多了一个半表半里病位,张景岳的话,可以拓展:辨明三个病位表、里、半,辨明病性寒、热、虚、实,万病皆指诸掌。
寒热、虚实是阴阳的具体体现,临床中是通过辨寒热、虚实达到辨阴阳的目的。因此《医宗金鉴》认为“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从哲学来讲,阴阳者,万物之纲纪,阴阳是二分法,任何事物都可以分阴阳。有学者认为,不仅病性的寒热、虚实分阴阳,连病位的表里也分阴阳,如表属阳、里属阴。从哲学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黄帝内经》的阴阳,更多是哲学上的二分法。经方六经辨证体系下的阴阳很简单,指的是客观实在的病性的阴证、阳证。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六经的本质是三个病位、两个病性构成的六个证,辨六经就是辨三个病位、两个病性的过程,两个病性就是阴阳。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别阴阳,就是辨阴证、阳证。《医宗金鉴》说: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阴阳也是指阴证、阳证。
从病性角度而言,世间一切疾病,不是阴证就是阳证。辨阴阳具体落实在辨寒热、辨虚实上,辨别寒热、虚实通过望闻问切来辨证。因此只要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把寒热、虚实的病性辨出来了,阴证、阳证就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