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从八纲辨证来看,世间疾病的病位离不开表里,病性离不开阴阳。如经纬相交,病位、病性才能构成诊断。在八纲辨证看来,世间疾病只有四个证,分别是表阳证、表阴证、里阳证、里阴证(见表1)。

表1 八纲辨证示意图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造性提出了半表半里的病位,病位从八纲辨证的两个病位发展成了三个病位,表、里、半表半里。这样一来,三个病位,两个病性,就构成了六个诊断,就是六经。因此,是仲景将八纲辨证发展成了六经辨证,六经来自八纲(见表2)。

表2 六经八纲关系表

续表

六经来自八纲,六经的本质是三个病位、两个病性构成的六个诊断、六个证。辨六经就是辨三个病位、两个病性的过程。从病位而言,世间疾病只有三种,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从病性而言,世间疾病只有阴证与阳证,病位、病性构成诊断(证),即三个病位各有阴证、阳证,分别是表阳证、表阴证、里阳证、里阴证、半表半里阳证、半表半里阴证,仲景分别称之为太阳病、少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阳病、厥阴病。

六经虽然体系简单,却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世间疾病,都可纳入六经辨证体系,故曰“六经钤百病”。后人尊仲景为医圣,不在于《伤寒论》的113方和398条,而是仲景通过《伤寒论》的113方和398条,给我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

表证的治法是汗法,具体药物是麻黄、桂枝、葛根、生姜、葱白,核心方证是以麻黄、桂枝为主构成的麻黄汤、桂枝汤,陷入于阴证,再加温阳扶正的附子,所以表证方证相对少,治疗相对简单。半表半里证虽然症状复杂,但方证不多,以柴胡剂为核心。三个病位中,里证的方证其实是最多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胡希恕经方医学将全部病位,分为“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但是,在很多传统中医人的观念中,“里证”多特指治以吐下的里实证(不包含里虚证)。无论是当代《方剂学》教材,还是中医名著《医学心悟》,都明确提出:“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唯有和之一法焉。”——“在里者,可下”,就把“里证”几乎约定俗成地界定为“里阳证(阳明病)”。

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在三个病位表里半基础之上,还要进一步分阴阳。里证具体分为里阳证的阳明病和里阴证的太阴病。

中医治法只有八个,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在表者汗而解之,在半表半里者和解之。在里证的时候,治法相对就更为复杂,方证也相对多,里证的篇幅就更多一些。

所以,我们在《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图书之中,也要照顾很多读者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把胡希恕先生所说“里证”,分为两本单独著作,一本是“经方里证”(特指很多人约定俗成“在里者,可下”的阳明病),另一本则是本书“经方里阴证(太阴病)”。

太阴病是里阴证,阳明病是里阳证,诊断很简单,掌握里证和阳证、阴证的诊断标准即可。阴阳共用一个诊断标准,世间疾病不是阴证就是阳证。阳明病的治法是祛邪,具体治法是吐、下、清,核心药物分别是大黄、生石膏、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太阴病的本质是阴证,正气虚,机体功能沉衰不足,所以太阴病的主要治法是扶正补虚,具体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代表药物是姜、桂、附、吴茱萸等温阳药。太阴病同样可以有邪实,就有了温吐、温下的扶正祛邪法,如大黄附子细辛汤。围绕三个治法、四个核心主药,可以构建起完整的仲景辨证太阴病的体系。

读伤寒,学仲景,用经方,辨六经。

三病位,表里半,两病性,别阴阳。

病万千,证简单,六诊断,八治法。

重体系,整体观,辨方证,是尖端。

马家驹
2024年1月 B3Q/18KHnZ2h9GzMO1zdMQR834mjDvBRwOrpsSVUvLvKj4vckuYm9ytVJPL8zbP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