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四逆汤的条文,可以发现,条文的高频症状是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大家不要认为见到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细欲绝的时候才是四逆汤方证。你平常也见不到四肢厥逆、脉细欲绝的休克患者,住在ICU的休克患者请你去会诊,大概率治疗效果也不好,半死半生。
四逆汤中,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经考证,汉代一两是15g左右,附子一枚约15g,干姜一两半约22.5g,炙甘草30g。原方服药方法是分温再服,再服就是服两次,所以实际服药剂量为附子7.5g,干姜11.25g,炙甘草15g左右,剂量并不大。
四逆汤可以看作温阳法的基本代表方剂,临床上只要确定了是阴证,就有姜桂附、四逆汤的应用可能。无非是病情重、急迫的时候四逆汤剂量大一点,病情稳定或不急迫的时候,小剂量的四逆汤同样可以应用。
临床运用四逆汤的四个原则:
1.坚持辨证,有是证用是方。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辨证准确是论治的前提,是临床取效的关键。使用附子属于温阳法,针对的是阴证。假若在阳证的时候用了附子,自然会变证百出,被误认为附子中毒、药物不良反应,其实不在于药物,而在于辨证错误。有句俗语: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人参用错了,也是毒药。你给张飞吃附子,肯定要出现不良反应或中毒的。因此,用附子的第一个大原则就是辨别阴阳,阴证才考虑用附子,阳证不能用附子。“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同样道理,附子下咽也可阳盛则毙。扶阳学派开山祖师郑钦安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讲的就是用附子的道理,重点在于明辨阴阳。
2.附子剂量据证应用,以知为度,不盲目大剂量。
四逆汤中附子一枚,强人可大附子一枚。有学者测算,正常附子一枚是15g左右,若是强人,就是体质强壮高大者,可大附子一枚,30g左右。这也是三因制宜中因人制宜原则的体现。临床辨证,其实已经包含了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
根据体质的强弱决定药物的剂量,更重要的是根据证的轻重来确定药物的剂量。附子的临床用量还是从小剂量起,以知为度,中病即止,不要盲目地加大剂量。能用附子10g解决问题的,为何要用20g呢?就像之前讲麻黄解表,能用10g麻黄解表发汗,就不用20g麻黄去发汗。林黛玉出现了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细欲绝的时候,附子剂量大。若症状不急迫的情况下,少火生气,剂量小一些就行。
生附子的温阳力量大于炮附子,所以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是用生附子。真武汤、芍药甘草附子汤、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是用炮附子。
3.注意配伍,要理解四逆汤为何加入甘草。
四逆汤中,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四逆汤是温阳的,甘草虽然不是温阳的,但甘草的剂量是最大的。甘草味甘性缓,可驾驭附子、干姜的辛温辛热,辛甘化阳,使附子、干姜的热缓慢释放,从而起到温阳作用,也有利用甘草来佐制附子毒性的作用。若无甘草约束,则干姜附子汤势大力猛,这类似十枣汤中的大枣,统领驾驭甘遂、芫花、大戟。
临床上运用四逆汤时,炙甘草的作用不容忽视,一定要注意甘草的剂量,比附子、干姜的量大。甘草干姜汤、桂枝甘草汤、甘草附子汤,都体现了辛甘化阳的作用,通过甘草,把附子、干姜的热转化为人体需要的阳气。
4.阴证的时候,剂量从小剂量加起。
阳证的时候,正气不虚,侧重于祛邪。阴证的时候,正气虚,侧重于扶正。“壮火食气,少火生气”,治疗应该温火去化,而不是大火急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对于慢性病的温阳也要慢慢温、慢慢养。就像煲粥,小火慢炖煮出来才香。对于阴证,病情急迫,则大剂量、频服以救逆。若病情不急迫的时候,可以用小剂量的四逆汤来温阳。这样患者服药后也舒服一些。否则欲速则不达,适速行天下。常采用附子、干姜、炙甘草各6g,或小剂量四逆汤合当归芍药散来温中补虚、扶助正气。如果遇到四肢厥逆、脉微细弱、下利清谷时,可用附子10g~15g,干姜10g~15g,炙甘草15g~20g。
临床中会有附子中毒事件,怎样避免附子中毒呢?
有病病受之,无病人受之。所谓的附子中毒,最常见的原因是辨证不准确、方证不相应,错误应用附子导致了不良反应,却让附子背了黑锅。其次是配伍不恰当,比如没有合入甘缓的炙甘草,再者就是药物剂量过大,煎煮时间不够长等。附子15g以上要先煎至少半小时,30g以上先煎2小时。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基本能够妥善避免附子中毒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