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6节
四逆汤舍表救里的临床思维

四逆汤可以认为是阴证的代表方,温阳的代表方。详细分析一下其临床应用指征。

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372.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上述两条的主症都是下利,属于里证。第91条的身疼痛是表证,第364条说不可攻表,说明存在表证未解。因此上述两条都是阴证的表里合病,即少阴太阴合病,治法都是先里后表。

第91条的“伤寒,医下之”,是错误治疗。对于一个阴证患者,错误的下之可以导致下利不止。如厥阴病提纲条文第326条所言“下之利不止”,太阴病提纲条文第273条的“太阴之为病……若下之,必胸下结硬”,都说明阴证不要轻易下之,更何况还是个伤寒表证未解。比如林黛玉,本身就是一个里虚寒的患者,下之都是苦寒攻下,更伤其阳、更虚其里,导致下利清谷不止。

当前,大家很少见到因为下利脱水而休克死亡的。但是在古代卫生条件差,下利比较常见,没有输液、容量支持的技术,下利清谷不止完全可以导致容量不足而休克甚至死亡。所以仲景反复强调要高度重视下利,因为下利清谷、下利不止,都属于古代的危急重证。

为何要舍表救里?

一个患者,下利清谷、下利不止,导致脱水,容量不足,血压下降,灌注不足,进而四肢厥逆、脉细欲绝,类似ICU患者容量不足导致的休克状态,此时又有表证未解,属于阴证的表里合病。治疗上,你是有表先解表,发汗解表呢,还是要治疗休克呢?

假若此时解表,发汗更伤津液、阳气,雪上加霜,从西医学来看,会导致容量进一步不足加重休克,从中医角度来看,本来就是阳虚,发汗可能让正气随着汗出而外脱,所以即使有表,也绝对不能发汗。这就是第91条强调要“急当救里”;第372条强调要“先温其里,乃攻其表”。发汗更伤阳气、津液,导致虚性的胀满。表证不会死人,里证的下利不止会脱水休克死亡。四逆汤方证基础上,即使表证未解,治疗上也不能先解表,必须要舍表救里,先救命(救里)再治病(解表)。

解表为何用桂枝汤?

我们更看重阳气作用,因为阳气是功能的体现。有了阳气,津液才能化生。下利导致津液大伤、容量不足,津液、阳气虚损,胃肠功能虚弱,此时你喝下去的水,不能吸收,都会下利出去。假若你用熟地黄、麦冬来补充津液,脾失健运,缺少了阳气,所补充的也是不能吸收变化成为津液的。有形之血(津液)不能速生、无形之气(阳气)所当急固。此时已经是阳虚,不是人参健胃生津能够解决问题的,因此仲景用四逆汤温阳固阳、回阳救逆。经过四逆汤治疗后,阳气有所恢复,能够正常饮食、饮水,津液就能恢复。

里证缓解了,阳气、津液恢复,才能解表,去解决表证的身体疼痛。虽然清便自调,但整体依然津液虚损不足,要发小汗,不能用麻黄汤发大汗,只能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微微发汗而不伤津液。

上述两条都属于是阴证的合病,表证是在少阴,里证是在太阴,属于少阴太阴合病。下利清谷不止、下利腹胀满,说明津液虚损明显,里证急迫,即使有表证,也不能发汗解表,只能舍表救里,先用四逆汤救里,再用桂枝汤解表。理解了上述两点,再看第364条,就很简单了。

364.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清谷是太阴病,不可攻表,说明表证未解,是表阴证的少阴病,所以本条是少阴太阴合病。里证急迫,表现为下利清谷,当舍表救里。如果错误地先解表,则更伤津液,汗出必胀满。

本条完全可以修改为:下利清谷(身疼痛者),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急当救里,救里宜四逆汤,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表宜桂枝汤)

虽然条文说解表宜桂枝汤,但考虑到属于阴证,此时表证属于表阴证的少阴病,不如用桂枝加附子汤救表。

92.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发热、头痛、身体疼痛,是一个表证,表证的时候脉应该是浮的,脉反沉,脉沉病在里,说明这不是一个单纯表证。若不瘥,说明经过治疗,不瘥。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参考第301条,可能给了麻黄细辛附子汤表里双解,不瘥。此时,即使有发热、头痛、身体疼痛的表证,因为已经用过发汗解表,也伤津液,条文曰当救其里,说明里证急迫,脉沉细微明显,此时应该舍表救里,先用四逆汤救里。四逆汤治疗之后,再用桂枝加附子汤来发汗解表,所以第92条和第91条、第372条、第364条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阴证的表里合病,少阴太阴合病。但因里证急迫,阳气、津液虚损明显,舍表救里,用四逆汤治疗。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脉沉,说明也是一个少阴太阴合病。津液阳气虚损到一定程度了,怎么办?急温之,说明是一个津液阳气虚损急迫的状态,用四逆汤救里,舍表救里。

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脉浮、表热为表,脉迟为阴,说明是表阴证的少阴病。里寒、下利清谷,是太阴病,本条也是少阴太阴合病。因下利清谷、脉迟,里证急迫,当先救里,舍表救里,四逆汤主之。

上述几条强调要舍表救里。白通汤方证也是一个少阴太阴合病,白通汤方证也有下利,但白通汤方证下利的程度相对不重,津液虚损尚不急迫,仍可表里双解。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少阴病基础上,下利,可以用白通汤表里双解。如果下利重到一定程度,出现了下利清谷不止或厥逆无脉,当舍表救里,白通汤也不能用,应该把白通汤的葱白去掉,用附子、干姜或四逆汤来回阳救逆。所以胡希恕先生认为第315条的“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不能用白通加猪胆汁汤,而是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汤。

表里合病治疗的三个原则:

1.先辨阴阳。阳证的表里合病,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2.阴证的表里合病,主要指少阴太阴合病。里证急迫则先里后表,舍表救里。里证不急迫则表里双解。

3.外邪里饮的合病,表里双解。

少阴太阴合病,津液虚损轻者表里双解,如白通汤。重者用四逆汤舍表救里。正邪交争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始终,阴证的时候,机体功能沉衰不足,正气不足,阳气虚衰,此时一定要先保命再治病,所以扶正的意义大于祛邪解表发汗的意义,这就是用四逆汤扶正温阳,而不加麻黄发汗解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上述都是阴证的表里合病,治疗原则就是,里证不急迫,可以表里双解,如果里证急迫、津液阳气虚损明显,必须舍表救里,先扶正再祛邪,先保命再治病。当前肿瘤的治疗就陷入了一个误区,患者已经很虚弱了,津液阳气虚损不足,还要用苦寒清热的药物去抗肿瘤,结果就是肿瘤可能小了,人没了,得不偿失,所以我们反复强调,祛邪是为了扶正,不能为了祛邪而伤正气。治疗上,先辨人体正气的虚实,再决定侧重于祛邪还是扶正,始终不忘顾护正气。 xLisgSKO23DiVBomkUvN4v8pQ/wRecZDZdu/YqBbH7OOKEajaKw7XF7/lLwCqGr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