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环境概述

一、环境相关概念

(一)环境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环境(environment)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各种社会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时或远期作用。根据环境构成因素属性的不同,环境分为两大部分,即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和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

1.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立体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物质、能量的总体。根据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的不同,自然环境又分为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和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的定义及对健康的影响见表1-1。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指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体系,它由政治、经济、文化、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因素等构成。

表1-1 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比较

img

(二)生物圈

生物圈(biosphere)指有正常生命存在的地球部分,具体为海平面以下约12km到海平面以上约10km的范围,主要由大气圈(aer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土壤圈(pedosphere)和岩石圈(geosphere)组成,是人类生存必要的基本物质条件。

(三)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流动所共同构成的功能系统。

(四)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性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五)食物链

食物链(food chain)指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是生物间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锁关系。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及信息流动、传递、交换和循环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六)环境的构成因素

根据环境构成因素属性的不同,构成因素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心理因素。

1.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physical factors)指充足的阳光、适宜的微小气候(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和热辐射等),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

2.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chemical factors)是大气、水和土壤等自然环境中含有各种无机和有机化学物质,其成分复杂、种类繁多。含量适宜、组成相对稳定的化学成分是保证人类生存和正常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3.生物因素

整个自然环境是一个以生物体为主,由有机界和无机界构成的整体。生物因素(biological factors)包括动植物和昆虫、微生物和寄生虫等。

4.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social psychological factors)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家庭和生活方式等,亦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往往会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而影响人类健康。 tfDl4zBWUYobdvhoi/+CP1208XUCQ9as5z3cSDenTHD8RRHPAMsxmIGKyK3KCHu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