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医学模式与健康观

一、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medicine model)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是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医学模式是医学整体的思维方法,即解释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方式。它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哲学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医学模式的发展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五个阶段。这里主要介绍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一)生物医学模式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后,医学开始进入实验医学阶段,用生物学的方法研究和解释医学,对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研究,致力于寻找每一种疾病特定生理病理变化,发展相应的生物学治疗方法。生物医学模式在保护人类的健康及对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是长期以来在医学科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方式,也是大多数专科医生用以观察、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然而由于该模式对疾病认识的片面性及局限性,造成医务工作者在防控疾病的过程中只注意疾病的生物因素,而忽视了疾病中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主导中介作用。它的特点是只治病,不治患病的人。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很大改变,用生物医学模式已不能充分地解释现代卫生保健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1979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指出,导致疾病的原因是生物、心理、社会诸方面的,因此,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寻找对抗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它以系统论为原则,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开放系统,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内部的调控能力,决定健康的状况。其意义在于:①为医学发展指出更明确的方向,拓宽了医学研究的领域,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出发,对健康和疾病进行综合研究。②揭示了医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单纯的生物因素扩大到人的社会、心理因素,涉及了人类疾病与健康有关的各种因素,从医学整体出发,提示医生在诊疗疾病时要从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空间考虑并做出立体诊断。③提示了医疗保健事业改革的必然性。由于疾病谱、死因谱和人口年龄谱的改变,使社区居民的卫生保健需求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要求从多方面、多层次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改革卫生服务,包括扩大服务范围、增加服务内容及服务层面等。这也从客观上反映了人们对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它的特点是不但治病,还治患病的人。 FOyOX/kxGmXeTzjhdBfM5zA2CUqsgHi3/uYO0vAzU/XC+S+T28MZ17MVZRKB4Lz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