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中医香疗与文学

(一)文人与香

中医养生学认为,精神内守是防病治病的根本,精神养生在于通过怡养性情、调摄情志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身心健康,达到形神兼养、预防疾病的目的。中国文人与“香”素有不解之缘,他们以香怡情,以香养德,以香修性,对后世香疗养生文化研究影响深远。

文人盛行用香,生活中处处有香,写诗填词焚香提神,抚琴赏花焚香添雅,宴客会友焚香增趣,独居默坐添香静心。品香与插花、挂画、斗茶一起被称为“君子四雅”,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的“四般闲事”。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用香风气不减,他们在宋人品香的基础上,再结合“静坐”去感悟生活的真谛。焚香品茗已成为他们日常起居、书斋生涯、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文人不仅视用香为雅事,“更将香与香气视为濡养性灵之物,虽不可口食,却可颐养身心。”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就是一位香学大师,他喜香、用香、合香、咏香,曾言“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痞”,并写下著名的《香十德》:“感格鬼神、清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不足、久藏不朽、常用不障。”《香十德》寓意深刻,对香特殊的属性和内在特质进行了高度概括,通过香修性养德,让人陶冶情操,去除杂念,安定心神。

(二)咏香诗文和小说

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文人墨客被芳香花卉所倾倒,历代的文人雅士留下了无数咏香的诗词歌赋,从《诗经》《离骚》到魏晋诗赋,从唐诗宋词到《西厢记》《红楼梦》,古代文人尽情描绘香的风雅,留有大量咏香诗文,可谓“笔下博山常暖,心中香火不衰”。先秦时期,咏香诗词就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尚书》)。“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卯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诗经》)“椒兰芬芯,所以养鼻也。”(《荀子》)“扈将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九歌》)“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这些典雅诗文展示了文人以香养性的传统。

除了在诗歌中咏香,中国文人还通过小说来描绘中医香疗文化,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对香文化的描写非常丰富,《红楼梦》中记载的香有藏香、麝香、梅花香、安魂香、百合香、迷迭香、檀香、沉香、木樨香、冰片、薄荷、白芷等。《红楼梦》中出现的第一剂药方是“冷香丸”,书中记载该药丸是治疗薛宝钗热毒之证,需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研末,并用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十二钱加蜂蜜、白糖等调和,制作成龙眼大丸药,并放入器皿中埋于花树根下。发病时,用黄柏十二分煎汤送服一丸即可。古医籍并无记载冷香丸之香疗方,实为作者所杜撰,但小说中的处方遣药符合医理,符合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原则,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据《本草纲目》记载:“天造地化而草木生焉……五色焉,青、赤、黄、白、黑。五性焉,寒、热、湿、凉、平。”五色中的白色所对药性属凉,入肺,同时所取雨、露、霜、雪四种天水也属寒凉。所以冷香丸所配四季花蕊均取白色,同时用适度寒凉去纠正宝钗体内的热毒症,利用药性之偏,调节人体阴阳之偏。冷香丸着眼点在一个“冷”字,还具有象征意义,巧妙地嵌入了宝钗的性格和命运,以药喻人,以花喻人,寓意深刻。 INPXJasyXPVnQutRnazwWskkkuL3X2CuSBSrFFDgf6o1Cj0qhIquWm0hJtO7KCs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