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中医香疗与民俗

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代社会民俗很早就和中医香疗结合在一起,并已形成使用芳香药物防治疾病、辟秽消毒、清洁环境的风俗习惯。

(一)节庆用香祛疫

疫病是中国历史上对流行性传染病的统称。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可以说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同瘟疫的斗争。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经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对于接二连三的瘟疫,人们普遍视为上天所降的“灾疫”,是一种警讯。民间常会利用各种节庆举行焚香驱疫仪式,通过外用或内服各种芳香药,以期达到除瘟消灾的作用。如在《荆楚岁时记》中所描述的端午节,节日主要以“败毒”为目的,人们通过熏燃菖蒲、蒿、艾等芳香植物来除秽驱邪,并“以五彩丝系臂,令人不病瘟”。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由此可见宋代端午节所用香药甚多,尤其重视艾草的使用。在古代先民的观念中,艾草疗疾驱邪的能力很强,其中所提“佛道艾”产于河南汤阴之伏道,在宋代被认为是艾中佳品。另外,在其他民间传统节日也会用到香,如传统除夕春节及祭祀祖先、诸神,要焚香祭拜;中秋月圆则有赏月闻香、吃月饼、喝桂花酒(茶)、焚斗香等民俗;重阳节有佩香草、饮香酒等辟邪求吉的习俗(《西京杂记》中记载重阳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

(二)日常佩香防疾

香囊以其轻便小巧、制作精美成为古代中国最普遍的香具之一。古代父母喜欢给自己的孩子佩戴香囊,主要用于祛寒湿、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古人佩戴香囊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礼记内则》中有:“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配制香囊的草药大致有薄荷、冰片、樟脑、茉莉、防风、丁香、木香、白芷、月桂、乳香、艾叶、苍术、槟榔等。人们根据不同病证进行香囊药物配制,可以治疗和预防各类疾病。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取雄黄如枣核,系左腋下,令人终身不魇魅”,《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上七味,末之,以蜜蜡和为丸,如弹子大,绛袋盛,系臂,男左女右,及悬屋四角,晦望夜空,中庭烧一丸”。香囊还可以五彩丝线相系,概因青、白、赤、玄、黄五色合于五行学说,分别代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也代五方神力,有驱邪之用。

(三)衣物熏香除湿

中医学认为,梅雨季节湿邪较重,阳气不展,阴湿之邪易引起多种疾病,所以梅雨时节熏香以艾草、菖蒲、苍术为主体,可祛湿除邪。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给衣物熏香的传统,人们使用各种各样香草香花熏香衣物,可以防霉除湿,袖领留香,提升生活的品质。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熏衣香方为:“沉香、煎香各五两,雀头香、藿香、丁子香各一两,上五味,治下筛,纳麝香末半两,以粗罗之。临熏衣时,蜜和用。”宋代《洪氏香谱》中记载蜀王熏御衣法:“丁香、馢香、沉香、檀香、麝香(以上各一两),甲香(三两),制如常法右件香捣为末,用白沙蜜轻炼过,不得热用,合和令匀,入用之。”以上熏衣方中所用香料能达到香衣避秽、燥湿、防蛀防腐的功效。具体熏香方法要求:“凡熏衣,以沸汤一大瓯置熏笼下,以所熏衣服覆之,令润气通彻,贵香入衣难散也。然后于汤炉中烧香饼子一枚……置香在上熏之,常令烟得所。熏讫,叠衣,隔宿衣之,数日不散。”宋代陈敬的《香谱》有记载:“凡欲熏衣,置热汤于笼下,衣覆其上,使之沾润,取去,别以炉爇香,熏毕,迭衣入箧笥隔宿,衣之余香数日不歇。”唐宋以后,熏香方法更加科学,不再是直接燃烧香料,而是隔火熏。可见在熏衣的过程中,古人非常重视热水先润衣,促进衣服表面足够吸收香料的芬芳。 1JHc0LxvYeh7ozHAzJj/IjMf/dE7ZFRpDHF7vWT1YFWmdjsSWxH8poJjQq1gGku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