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确中医香疗诊疗方法
基于中医的阴阳、五行、气血、归经、药性等理论,选择与重大疾病密切相关的芳香疗法,系统梳理其历史沿革,结合临床开展客观量化和规范化研究,建立诊断标准,并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循证医学研究,总结临床应用规律,探索中医香疗新方法。
2.探究中医香疗作用途径
开展芳香药材芳香成分透过肺部、鼻腔、皮肤的转运机制研究,探讨中医香疗对呼吸系统、神经生理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的生理效应,加强中医香疗机理研究。
3.阐明中医香疗产品药性-配伍理论
开展中医香疗产品有效物质与作用机理,药性理论、复方精油的配伍理论与调香技术研究,比较中医香疗产品配伍与经典配伍理论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为中药复方精油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4.建立中医香疗资料库和中医香疗产品数据库
围绕中医香疗优势病种,采集名老中医效验处方、病案,构建临床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管理与分析系统,建立中医香疗资料库。探讨中医香疗产品的药性-物性-成分-功能的关联规律,建立中医香疗产品数据库。
1.建设高品质道地芳香中药种植示范基地
选择区域特色突出、道地性明确的芳香中药与芳香药物,系统构建种质优化、田间管理、产地初加工和储运技术体系,开展全链条质量追溯,打造高品质的道地芳香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地方绿色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2.构建中医香疗产品有害物质检测及控制技术平台
根据芳香药材有害污染物的区域特性及吸收分布特性,建立中药农残、重金属、黄曲霉毒素、二氧化硫等外源有害物质标准及分析平台。
3.规范芳香中药资源综合利用加工技术
针对中医香疗产品生产中存在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展生产过程的浸膏、药露、药渣循环利用与深加工,以提升中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4.全面保证中医香疗产品有效性、安全性
开展包括“量-毒-效”关系、安全用药范围及可能的易感人群、易感物质和易感机制研究,为临床合理用香提供科学依据。
1.开发创新药物、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和功能性化妆品等系列产品
以中医香疗理论为指导,整合现代多学科技术方法,重点突破芳香类新药发现与评价、高端制剂等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开展针对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和功能性化妆品等大健康产品研发,加速中医香疗健康产业发展。
2.研制可替代抗生素的中医香疗产品
系统整理中医香疗在避瘟驱邪作用方面的古今文献,筛选临床有效方药或方案,开展中医香疗产品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耐药菌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开展中医香疗产品缓解抗生素耐药、耐药菌敏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及替代抗生素的中医香疗产品研发。
3.研发中医香疗器械
结合中医香疗器具的原理,通过技术改良创新,研发超声熏香、离子渗透、缓控释吸入器等中医香疗器械,以满足现代芳香产业及健康医学发展的需求。
4.强化中医香疗产品绿色制造关键技术
针对中医香疗产品工业生产中,产品品质不高、提取效率低、药材利用率低、能耗大等共性问题,开展提香工程系列研究,形成符合中医香疗产品特点的提取、精制和制备关键技术以及配套装备,为中医香疗产品行业实现绿色制造提供技术支撑。
立足国际标准要求,加强技术方法创新,健全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现代中医香疗标准方法学体系,研究制定一批国际、国内认可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动中医香疗产品质量标准进入美国、欧盟等主流市场。
1.互联网+服务技术研究及示范
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中医药医疗服务技术,探索建立具有中医香疗特色的智慧医疗服务新模式;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中医香疗健康机构服务流程再造,提升服务能力;进而建立芳香疗法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不同区域的资源整合,实现中医香疗技术服务的可获得性和精准性。
2.中医香疗健康旅游示范
发挥中医香疗的特色与优势,整合区域内医疗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香疗产品生产企业等资源,通过旅游等方式与中医香疗相结合,实现医治、疗养、康复、养生的目的,打造以中医香疗保健服务为核心,以旅游为载体,融芳香药材种植、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一体的中医香疗健康旅游示范。
3.中医香疗国际化合作模式
组织国内的优势单位,通过建立中医香疗临床评价与数据中心,研究中医香疗临床共性技术与方法,针对中医香疗在神经、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常见病,如失眠、抑郁、消化不良等优势病种,进行临床研究设计、数据质量控制、统计分析等国际合作研究,为中医香疗的国际化提供可靠的数据证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