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战后最年轻的首相
——安倍晋三

1.安倍晋三简介

安倍晋三,1954年9月21日出生于日本一个官僚家庭。父亲安倍晋太郎曾担任日本政府的外务大臣,其外祖父岸信介被称为“昭和的妖精”,是著名的“超级鹰派”政治家,曾于1957年2月——1960年7月担任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1977年3月毕业于成蹊大学法学院政治学专业。毕业后曾留学美国的南加州大学,学习政治学。留学归国后进入神户制钢所任职。1982年辞职。辞职后在其父安倍晋太郎手下担任外务大臣秘书官,并先后担任自民党总务会长秘书、自民党干事长秘书等职。1993年7月,初次当选为众议院议员。2000年7月担任第二次森喜朗内阁的内阁官房副长官,这是安倍晋三首次成为政治家。2002年10月,在小泉改造内阁中再次出任内阁官房副长官。2003年9月,安倍就任自民党干事长,进入自民党领导核心。2004年9月,改任自民党代理干事长,同时担任自民党改革推进本部长。2005年10月,担任第三届小泉内阁的官方长官。2006年9月26日,安倍晋三继小泉纯一郎之后担任日本第90任内阁总理大臣。然而,2007年9月13日,安倍因患“功能性胃肠障碍”病住院治疗。9月24日,安倍在医院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辞去首相职务。

在担任首相之前,安倍晋三在世人的眼中可以说是典型的“鹰派”政治家。在内政方面,安倍晋三是小泉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支持者和忠实追随者。他认为,要使日本经济恢复活力,加快改革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不良债权的处理,财政金融的健全化,自然会形成经济通货紧缩的压力。但是,如果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速度,那么,新诞生的企业就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通过对不良债权的处理,使金融界能够正常运转。这样一来,也就消除了通货紧缩的压力,使日本经济真正摆脱经济危机。

对于小泉内阁推行的旨在改变政府职能的“小政府”改革设想,安倍晋三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他说,战后多年来,自民党所追求的是一个大政府,一个社会民主主义的自由政府。但是,近年来日本社会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多,每个家庭的孩子越来越少。面对这样一个“少子化”社会现状,日本不得不向“小政府”的方向靠拢。安倍晋三指出,日本不再需要庞大的政府,应该摸索一种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有日本特色的精简、高效的政府。

在外交方面,安倍晋三的思想更接近其外祖父岸信介,在年轻一代政治家中是出了名的“鹰派”。安倍认为,“外交的目的是保护国家利益”。迄今为止,日本的外交不敢明确阐述这个观点,只是很含糊地表述慈善意义上的世界和平。今后日本应当开展战略性的外交。在国防上,日本还要继续依靠日美安保条约。要在进一步加强日美关系的同时,要增强日美关系的“对等性”。即日本能够平等地对美国发言。安倍认为,日本应在亚洲地区发挥领导作用。只有这样,日本才能取得与美国对等的地位。

此外,安倍晋三认为,日本还应扩大在联合国的影响力。具体地说,就是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安倍曾说,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与非常任理事国相比,其地位与影响力有天壤之别。日本向联合国支付的会费金额仅次于美国,所以日本理应在联合国得到更多的权利。他说,美国等国家表面上把联合国作为一种理想和理念,而实际上是在通过联合国来实现自己国家的利益。

安倍晋三在2006年9月20日的日本自民党总裁竞选中以压倒多数的高票,一举击败另外两位竞争对手——外相麻生太郎和财相谷垣贞一,当选为自民党第21任总裁,并在9月26日的日本临时国会上被任命为日本第90任内阁总理大臣(首相)。登上日本政坛最高峰的安倍晋三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年轻。52岁担任首相,安倍晋三创造了日本政坛的两个记录:即战后日本最年轻的首相(日本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是1885年担任日本第一任首相的伊藤博文,当时只有44岁)和第一位战后出生的首相。52岁的年龄担任首相,放眼国际政坛并不算年轻(英国首相布莱尔当选时43岁;美国总统克林顿当选时46岁),但在素以“论资排辈”为传统的日本政坛,已属罕见的“越级提拔”了。从第一次当选国会议员到担任首相,中曾根康弘用了35年;桥本龙太郎33年;小渊惠三35年;森喜朗31年;小泉纯一郎29年。而安倍晋三只用了短短的13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历程,这简直可以用“坐直升飞机”来形容。与其他前辈在出任首相前大都有过多次入阁经历相比,安倍晋三仅仅担任过内阁官房长官的经历也显得非常“稚嫩”。

其次,是人气。自从被舆论界推测为“小泉接班人”以来,安倍晋三的人气指数就一直居高不下,远远领先于其他对手。2006年9月20日,他以66%的高得票率当选自民党总裁,这一得票率甚至超过了2001年小泉纯一郎的61%。连安倍自己都承认,“对一个仅有51岁、第一次参加竞选的人来说,是一个超乎寻常的得票率”。日本《朝日新闻》9月20日晚至21日,就安倍晋三当选自民党总裁进行了紧急舆论调查。这次调查显示,认为安倍当选自民党总裁“好”的占57%(其中男性52%,女性62%);认为安倍有“亲切感”的占59%(其中男性51%,女性66%);这些都达到了很高的比率。但认为安倍“具有领导能力”的仅占29%,而认为其“领导能力一般”的却有53%之多(其中男性竟达到59%)。认为安倍对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思想有明确表态的占38%;认为其态度暧昧的占42%。这些皆因安倍在财政、外交及历史认识问题上的暧昧表态所致。日本舆论认为,安倍之所以有如此高的“人气”,其主要源泉是安倍在“靖国神社问题”和“朝鲜绑架人质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对中国和朝鲜的强硬态度。这也恰恰迎合了当前日本社会上弥漫的“民族主义”思潮。日本舆论指出,“人气”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促使安倍成功的“动力”,同时也可能是引发新的危机的“导火线”。

另外,审时度势,顺应潮流,是安倍晋三在担任首相之后表现出的与众不同之处,显示了其作为一名政治家的素质。本来,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安倍曾在多数场合表现出强硬立场。根据他以往的言行,有的日本在野党人士把他称之为,“离战争最近的总裁”。然而,担任首相以后,安倍一反常态,在“靖国神社问题”上不再公然叫板,表示不打算在这一问题上明确表态,不希望这个问题成为政治问题和外交问题。安倍态度的转变,得到了中韩两国领导人的赞赏。于是,在他担任首相不满两周之时,便顺利出访中、韩两国,恢复了因日本前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而中断多时的日中、日韩首脑会谈。安倍在亚洲外交上已经迈出了令人刮目的第一步。

2.安倍内阁的成立

2006年9月20日,在参加日本自民党举行总裁选举的三个竞选者中,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安倍晋三,毫无悬念地当选,成为战后日本最年轻的自民党总裁,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位战后出生的首相,备受世间瞩目。对于安倍晋三的当选,中国媒体也予以极大的关注。《人民日报》曾为此撰文,专门分析了安倍晋三当选日本首相的原因。在谈到安倍得以顺利当选的原因时,举出如下三点:

首先是自民党内权力集中。上世纪90年代形成的日本选举制度和政治资金制度,使党首拥有决定所有本党议员能否继续参选和分配政治资金的权力。去年日本大选时,小泉针对党内反对派议员选派“刺客”的做法,上演了“逆我者亡”的政治戏剧。自民党派系政治瓦解,该党多数议员出于对个人政治生命和仕途的考虑,对总裁“一言堂”逆来顺受。

其次是小泉对安倍的极力提携。2001年当安倍晋三在日本政界的名气并不大的时候,小泉将他提拔进内阁,担任内阁官房副长官。一年多以后的2003年,安倍更是进入自民党的领导核心,出任自民党干事长,让人大跌眼镜。过去出任自民党干事长的多是资深政治家,对于当选议员只有3次、从未担任过内阁大臣的安倍晋三来说,可谓一步登天。2005年,安倍出任小泉内阁官房长官,2006年小泉多次出国访问,让代理首相的安倍增加了出镜率和热身机会。

其三是安倍自己以强硬姿态造势。安倍最初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在2002年9月小泉首相首次访问平壤期间。此后,日朝双方在“绑架问题”上一波三折,安倍主张必须同朝鲜进行“坚定的谈判”,并声称:“如果他们(朝方)不真诚回应,我们必须考虑各种措施。”他还多次会见相关家属,赢得国民的好感。2006年7月10日,针对朝鲜试射导弹,安倍公开表示,日本有必要考虑拥有“攻击敌方基地的能力”。这是日本政界迄今就朝鲜问题所发表的最强硬言论。但安倍的激烈言辞颇得日本媒体的追捧,也迎合了社会上呼唤“强者”的氛围。

最后,媒体的作用也不可小视。各家媒体多次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安倍的支持率一直居高不下。自民党认为,在选民中有人气的本党党首自然容易赢得首相选举。过去自民党选总裁靠的是党内资历和派系的“合纵连横”,现在则是先在党外诱导人气,继而造势党内。这是日本政治生态近年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nm3PC98TQuWko1Vzs5PQdqHmDyps2QlyMa8cixSDi/aTZaMnt4clgsMKiZzrRxN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