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作为各研究机构与政府决策部门密切联系的重要纽带与桥梁,承担着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使命,其现代化水平深刻影响着我国公共政策的科学制定。当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已经进入“快车道”,但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如成果质量跟不上、研究方法跟不上、传播手段跟不上、国际视野跟不上、内部治理跟不上等掣肘智库现代化的问题,导致我国智库现代化水平建设与全球顶尖智库存在一定差距。加快智库现代化建设,是将智库嵌入国家治理体系并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要求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推动智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智库的使命担当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向而行。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型智库,是与要为更好服务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相对标的。在上海社会科学院《2019中国智库报告》中对智库现代化有一个定义,所谓智库现代化建设是顺应全球现代化发展潮流,具有与新时代要求相契合的思想、理念,采用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的新型智库建设。
智库研究成果以国家需求为目标,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持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坚持智库研究成果能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围绕重大专题,系统开展战略性、全局性、纵深性和前瞻性研究。智库研究成果体现胸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在国内外社会普遍关注的一系列重大议题上拥有一定的学术话语权,能为热点议题提供解释和分析框架,开展智库话语体系创新。
智库研究区别于传统的学术研究范式,在遵循一定的学术标准基础上,形成一套独特、实用、科学、创新的方法论体系和研究工具。现代化智库的研究手段能够跟进解决综合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多面向的复杂问题,适应智库实践性、综合性问题研究。基于专业问题领域的数据库、案例库的建设和积累,智库研究能够充分利用数据库与“互联网+”、“大数据+”的信息优势,研究手段从单个知识研究分析方法、工具,到集成的知识研究分析平台与系统。
智库要运用融媒体的优势,传播主流思想价值,集聚社会正能量、阐释党的理论、解读公共政策、研判社会舆情、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切的重要议题,能够积极发声、主动发声、有效发声,切实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利用对外交流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理论范式,不断增强智库话语的前瞻性、标识性和传播力、影响力。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下,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智库合作网络,践行开放融通、互学互鉴的合作观,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借鉴各国智库先进经验,吸收国际高层次人才。合作双方在战略思维、政策规划、理论创新和机制建设等方面作出具有时代性特点的贡献,以此提升双方的自觉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智库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熟悉现代智库运行规律的运作管理团队,是保证智库高效产出的关键。在智库建设过程中,既要有战略考虑,又要有战术考量,兼顾政策性导向,处理好在发展中面临的复杂性问题,做好智库的顶层设计、建设规划、课题研究和价值传播。拥有完善的绩效考核与科研评价体系、智库型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相适应的科研服务体系等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推动整体与个体多维良性互动,形成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机制的科学化,促进智库功能更好地发挥。
当前中国智库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但在迈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标国际顶尖智库发展的新趋势和国内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中,存在明显的“跟不上”问题,总体发展仍相对滞后。
中国智库研究成果质量距离新时代发展要求仍有差距。归纳起来就是,总结归纳性研究多,预判前瞻性研究少,导致智库研究成果缺乏预判性和引领性;文献整理的多,实地调研的少,导致智库研究成果缺乏实际支撑,成果偏向学术性论文,可操作性的建议少;解读政策的阐释性研究多,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研究少,智库研究成果要么过于理论化、缺乏操作性,要么过于技术化、缺乏战略性。究其原因,主要是智库“单线作战”,智库研究人员研究能力不足、问题意识不强、研究视野狭窄,社会阅历单一,缺乏综合思维能力。此外,智库学术委员会作用发挥难副其实,难以切实发挥其组织研究和成果把关的职能作用。
中国智库利用新技术手段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的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政策分析的“大数据”时代意识,研究方法依赖于传统的外部数据统计,对专业问题领域的数据库、案例库的建设和积累严重不足,以至于数据库与“互联网+”“大数据+”的信息综合优势难以发挥。集成的知识研究分析平台与系统的现实不足限制了中国智库现代化的进程,直接影响到中国智库参与国际话语权竞争。
中国智库的传播力总体相对较弱,在舆论传播等方面与国家顶尖智库相比仍存在差距。集中体现在国际舞台上话语体系不对接、交流合作方式受限、对外传播渠道不畅,以及缺乏集成的知识分析平台与系统等因素,导致智库话语的前瞻性、标识性和传播力、影响力显得明显不足,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智库更是寥寥无几,如何充分借助新媒体、新技术、社交网络等融媒体优势,打造对外传播的品牌、平台,对许多中国智库而言,仍是一个急需破解的难题。
因学术背景的近似而与外方接触、交往、沟通和理解的非正式外交明显不足。当前世界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中西方关系快速发展,但是这与双方产生的实际需求相比,中外智库合作的规模和水平还有差距。如何促进中外智库合作走深走实,为中外关系发展提供更大智力支持,同时提升中国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中国智库的产出效率效能相对较低,内部治理现代化仍有待进一步优化。中国智库从党政机关管理、事业单位管理、高校学术管理的目标导向和管理体制向现代化智库的目标导向和要求转变不足,导致智库人员的咨政成果无法纳入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通道,智库成果认定与成果参与评聘工作存在“真空”地带。智库学者与政府官员间的“双向流动”机制不够健全。研究人员绩效评价和激励机制落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智库研究人员潜心智库成果的研究,阻碍团队化、长期化、深入化研究全面铺开。
发挥智库首席专家和学术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出好题目、选好团队,围绕重大专题,系统开展战略性、全局性、纵深性和前瞻性研究。深入调查研究,狠抓一线调研,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寻求务实对策,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本领,使智库研究建立在客观翔实的数据之上,保证研究成果产出质量。建立跨学科、跨单位的智库联合研究机制,组织开展项目合作,实现信息共享、集思广益、协同攻关,提高智库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创新科研手段,发展智库理论方法和工具。智库是国之重器、社会重器。提升智库发展质量,需要秉持一以贯之的创新精神,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科学的预测方法、定量和定性综合分析与政策模拟试验法,研发基于最新信息技术的深度数据分析工具,以及针对特定政策问题的独特新研究方法,建立持续积累的数据库、案例库、方法工具库和专家人才库等,以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各学科交叉、相互关联、错综复杂且极具不确定性的问题,以此保障智库研究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加强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完善成果传播转化机制,提升智库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西方权威智库机构互联互通,建立在国家安全基础上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打造对外交流品牌,传播好中国声音。建立和保持通畅的“智政通道”,有效对接决策部门,拓宽成果转化渠道,提升成果转化效率,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打造多渠道的成果发布机制。同时,在公众传播时要加强内容甄别,把好保密关口,杜绝泄密。
深化智库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国内国际互动,开展“二轨外交”。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中国智库通过“借船出海”,积极提升智库议题和话语设置能力,推动中华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国内智库要注重双向交流,注重国际出访交流,也推动国际回访,让中国国情与中国智库被更多了解。精心打造对外交流品牌,在海外国家建立分支机构和驻外办公室,扩大国际合作网络影响力。
建立符合决策咨询规律、体现新时代智库特点的内部治理机制,形成以决策研究为导向、以研究人员为中心、以研究项目为纽带的管理方式。倡导建立与智库发展规律相匹配的岗位聘用、考核办法、职称评定、成果奖励制度,特别是可探索推动智库人才评定标准,探索推动智库人员与政府机构人员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要顺应智库发展规律,提高智库运行效率,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可以说,智库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智库的现代化建设不能缺席。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以来已有60多年,一路风雨、筚路蓝缕,从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到社会主义新智库,再到国家高端智库,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努力,为推动中国智库的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王德忠,上海社会科学院院士、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