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守正创新、担当作为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社科贡献
——在华东六省一市社科院院长论坛上的发言

郭跃文

很高兴应邀来南京参加华东六省一市社科院院长论坛,向大家学习请教。首先,我代表广东省社科院热烈祝贺江苏省社科院40年华诞!论坛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智库使命与担当”为主题,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主题高度契合,富有现实意义。

借此机会,我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就学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如何激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活力,努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守正创新,担当作为,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社科贡献问题,谈几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创造新知,或发明出新方法,或孕育出新思想,或发掘出新材料,因此,学术研究的使命就是求得对未知世界的某种程度的揭示。创新是学术的生命,是衡量学术价值的唯一标准,是学术发展的本质要求。没有创新就无所谓学术。

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创新工作高度重视,再三强调。他在2016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明确要求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明确提出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2020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工作者大有可为。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守正创新,担当作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创新提上了历史新高度。据统计,20000多字的《建议》,提到创新多达47次,6000余字的全会公报中,创新在不同内容板块中被着重提及15次之多。比如,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中,全会提出要在“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又比如,在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时,全会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在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时,全会把“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作为“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中的一项重要标准;在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路径时,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通读全会公报和《建议》,无论是总结过往发展经验还是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远阶段谋篇布局,“创新”都是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也是出现频率高的一个热词。特别是全会公报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上升到“核心地位”,这样提法,在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建议》中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十二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列专章进行部署,这在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历史上也是第一次。这非同寻常的“两个第一次”,正是党中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立足我国现代化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意义重大而深远。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我们共同面临一个如何以改革创新精神激发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活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从国情出发,充分反映实际情况,透过现象看本质,树立国际视野,使理论和政策创新充分体现先进性和科学性,推出一批具有原创性、引领性、前瞻性的高质量研究成果,才能不负时代、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努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社科贡献。要建设新型高端智库,必须直面社科研究领域现实存在着的“不适应、跟不上、用不着”以及“低端低效无价值”等问题,在守正创新的同时,对“痛点”“堵点”“淤点”等问题出重拳、用猛药、动刀子。

一是大力加强理论研究,在宣传阐释、深化转化上下功夫、当先锋。要研究阐释好大趋势、大背景、大格局、大跨越的丰富内涵以及“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的重大判断,引领全社会认清大局大势,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机遇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要研究阐释好新发展阶段的重要论述,引导人们深刻认识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价值取向,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历史意义、独特历史条件和鲜明时代特色,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推动在“十四五”时期实现新的更大发展;要研究阐释好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抉择,引导人们深刻把握大国经济的特征规律,顺应发展新要求,下好发展先手棋,把握发展主动权;要研究阐释好关于“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条”原则,引导人们切实用以指导谋划新发展阶段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要研究阐释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任务和2035年远景目标,引导全社会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用新时代的美好蓝图激励干部群众更加有方向、有信心、有力量地阔步向前。

二是积极建言献策,服务国家地方发展大局。开展前瞻性、针对性、战略性研究,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是新型高端智库的职责所在。社科系统要时刻牢记智库职能定位,敏锐捕捉发展信号和决策需求,紧紧围绕着提升决策影响力来谋划、布局、展开科研工作。当前,最要紧的是要发挥专业和人才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力争提出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对策建议,为高质量编制好省市县各级“十四五”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提供学术支持和理论支撑。

三是创新学术管理体制机制,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要改革科研经费的分配、资助、管理机制,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要创新科研绩效评价机制,以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为主要依据,完善绩效考核标准,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科研业绩。

四是创新科研组织管理方式,着力提升研究成果质量。要改进社科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按照“能者进、优者奖、庸者下、劣者退”的原则挑选课题负责人和组建研究团队。要创新课题立项机制,紧跟时代和实践发展步伐,聚焦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央大政方针,瞄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提高项目设置的学术价值。要改革课题管理机制,严把课题结项关,注重成果质量,倒逼科研人员把功夫下在提升研究成果质量上。

五是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要注重拓展人才成长空间,努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施展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有利环境。要畅通专业职称晋升、成果转化推广通道,破格晋升和重奖重用成绩优异、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社科系统要适当引进一批自然科学专业人才,优化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结构,畅通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人才流通通道,深化跨学科研究,增强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战略性、创新性、前瞻性和科技含量。

作者简介:郭跃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 gMfwJQo15swfefUaWmsP8+0oSjlTnho7R5bS3aotWmR2Ey4w0oMFnODvM2qLI7f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