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牢记使命 勇于担当在新征程中贡献社科院智库力量

山东社会科学院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社科院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才智力优势,在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服务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弘扬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即将开启,我们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更加需要智库为决策提供精准支撑。社科院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一支重要力量,要牢记职责使命,深入挖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富矿”,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勇于担当,作出社科院智库的独特贡献。

一、山东社科院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探索实践

作为专业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社科院系统智库有实体性研究机构、有长期关注的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有信息采集分析系统以及国际合作平台,等等。与其他智库类型相比,社科院系统智库特点突出、优势明显。近年来,山东社科院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定位,积极推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在提高研究质量、扩大智库影响上狠下功夫,推动了智库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改革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社科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和新型智库建设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型智库建设的决策部署,立足山东优势和山东特色,不断解放思想,优化发展定位,通过实施创新工程,深化科研组织、人才队伍、财务经费三项改革,以提高研究质量为重点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确立了科研精品导向,建立了创新报偿制度,完善以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评价办法,使科研质量成为“指挥棒”,不断激发科研活力、增强科研动力、强化科研合力、深挖科研潜力,充分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研产出和成果质量不断提高,推动了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探索出了一条精准服务地方决策、特色鲜明、品质高端、符合山东省情和山东社科院院情的新型智库建设之路。

(二)立足地方实际,服务决策咨询

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是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向。山东社科院立足山东、研究山东、服务山东,围绕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服务省委、省政府的能力和水平。每年年初,山东社科院有针对性地请省领导圈批部分课题作为研究重点,有的放矢地倾力打造精品成果,每年获得省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30项以上,实现了决策咨询的“靶向”服务。在做好山东发展研究的同时,山东社科院还以“立足山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宏观视角,积极参与到全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研究中,聚焦中央关心的重大问题,展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自贸区等国家战略的山东版预研究,将中央赋予山东的全局性战略任务具体化。

(三)立足智库需求,构建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是智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专业化、组织化、实体化的特点。山东社科院着眼于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突出地方研究特色和研究优势,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智库研究平台、学科平台、科研辅助平台、宣传推介平台和交流合作平台。在研究平台建设方面,注重突出齐鲁风格、儒家特色,重点打造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突出海派风格、海洋研究特色,打造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着眼建设思想理论研究高地,重点打造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以此推动新型智库建设,更好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以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和院重点学科为依托,加大支持力度,重点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研究优长的学科,不断扩大学术影响力。在科辅平台建设方面,积极适应大数据技术运用带来的科研方式的转变,不断加大对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投入,依托省情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建设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数据采集中心,综合运用调查问卷、电话采访、网络调查、计算机分析等多种手段,为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撑。在宣传推介平台建设方面,打通和拓宽应用对策研究的上报渠道,编好办好《东岳论丛》和《山东社会科学报道》、山东智库联盟网站、微信公众号,建立健全重大研究成果发布制度,通过举办成果发布会、出版座谈会,及时宣传推介智库研究成果。在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参与国际智库平台对话,积极参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全球性重要学术盛会,办好中韩儒学交流大会等特色论坛,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不断加强。

(四)坚持引育并举,打造智库人才队伍

山东社科院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各种方式汇聚高端人才、深挖科研人员才智潜力,积极打造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面对高校争创“双一流”给带来的人才流失压力,山东社科院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思路,推动制度机制优化,大力实施职称评聘合一改革,首次评选“三类人才”,在全省率先自主评聘二级研究员,创新高层次专家延迟退休和返聘制度等,有效地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多渠道集聚优秀人才,2016年以来先后引进高层次专家9人,博士生58人,硕士生21人;设立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并招收4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系建院以来引进人才数量、层次最高的一个时期。认真抓好各类人才培养,2016年以来,组织500余人次参加中央、山东省以及山东社科院组织的各类培训,连续四年组团赴国外高水平智库开展人才培训59人次,连续四年承接国家级、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6次培训400余人次。

二、新时代对地方社科院系统智库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在智库研究中坚持政治标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与其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紧密相关。科研管理承担着科研“指挥棒”的作用,无论是课题立项、成果评价,还是学术交流、宣传推广,导向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强化政治引领,坚持政治标准,确保科研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展,注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阵地作用,有针对性地回应各种倾向性问题,从源头上避免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二是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这就要求在智库建设中,引导鼓励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多到实地调查研究,多到基层一线挖掘素材,以出人民需要的研究成果作为科研追求,使科研工作更加接地气、进人心。在智库活动中更加重视研究与普及的结合,以人民的视角观察社会现实,以通俗、清新、生动的语言,向人民群众介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所实践,更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是突出精品导向,在学术研究中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这就要求在科研组织中着眼于解决“有数量缺质量”的问题,强化精品导向,把在考核评价中对科研成果数量的要求转化成对科研成果质量的要求,加大对取得自主性、原创性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激励力度,加大对起到支撑服务决策作用研究成果的激励力度,引导科研人员推出经得起实践、经得起人民、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研究成果。

四是激发科研活力,在科研改革中更多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科研管理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能够心无旁骛做研究,不断激发科研创造活力。因此,需要大力推动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优秀科研成果推介制度,真正把优秀科研成果评出来、推广开;创新科研经费分配、资助、管理体制,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报销事务中解放出来,让科研人员的智力成本、智力投入得到合理地体现,合法地获得应有的报偿;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为科研人员提供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数据支撑;要树立良好学风,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

三、进一步推进地方社科院系统新型智库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明确把握新型智库建设的目标定位

智库本身就是产生思想的机构。如果智库自身的思想不解放,智库研究人员的思想不解放,就难以为决策提供高水平咨政服务。地方社科院系统新型智库建设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进一步解放思想,关心观念。

一是牢固树立中心意识,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服务国家和地方中心工作的意识,树立精准对接地方党委政府决策的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中心工作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服务。

二是进一步研究探索智库建设规律,找准自身与高校、地方党政部门研究机构、地方党校行政学院等智库的比较优势,着力培育智库核心竞争力。

三是着力破解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深入推进专业化特色化新型智库建设,实施错位发展,打造特色优势领域和品牌。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建立科学完善的新型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地方社科院系统必须结合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激活调动科研创新活力。

一是建立健全符合地方社科院系统新型智库发展规律的科研组织体制,逐步改变传统以学科建设为主的科研组织方式,进一步完善以研究问题为导向、跨部门、跨学科的研究组织方式。

二是建立健全符合地方社科院系统新型智库发展规律的调查研究机制。进一步做好国情、省情调研工作,开展专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督查,为决策提供一手数据支撑。通过调研获得自有数据,并基于此开展权威分析评价,定期发布分析评价结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调研体系建设,着力建设地市和县级调研基地,形成“省、市、县、乡镇”等级次分明的调研体系。

三是加快构建符合地方社科院系统新型智库特点的科研评价体系,统筹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评价,更加突出研究质量、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媒体影响力、公众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等指标导向。

(三)进一步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不断优化符合新型智库建设发展规律的学科布局

一是重视特色学科建设。地方社科院系统智库应当立足本地实际,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立足学术前沿、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学科。

二是打造特色学术品牌。地方社科院应当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自身传统优势和当前发展所需,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学术品牌。要厘清定位,区分优势学科、潜力学科等,切忌均衡用力。对学科中的“朝阳产业”,要集中人、财、物等资源,打造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拳头产品。

三是注重应用型学科建设。地方社科院要成功实现向新型智库的转型,就必须脱离偏重纯理论研究的窠臼,把研究的重点领域转到应用对策研究上来。把目光瞄准国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以现实需求为导向,推进应用型学科建设。

(四)进一步优化配置、资源整合,构筑适应新型智库建设特点的平台载体

一是协调推进平台载体建设。重视研究平台建设,通过协同、联合和创新等方式,建立一批具有智库特色的研究载体。充分发挥智库联盟的作用,开展联合攻关,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

二是增强辅助平台的专业化程度。集中力量建设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数据信息库、图书资料和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特别是通过实地调研收集相关信息,形成独有权威数据来源,不断积累建设地方省情数据库。

三是提升成果载体的质量水平。进一步探索建立智库成果收集整理、审核报送、成效反馈制度,汇编智库成果专报,扩大信息直报渠道,提高转化效率。适度压缩研究报告种类和数量,创新研究报告研写与编排方法,提升研究报告质量。提升蓝皮书编写质量,使蓝皮书出版能形成系统性、连续性和地方特色。

四是创新传播平台的工作机制。重视宣传推广机制,建立多元传播渠道,综合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举办各类媒体吹风会、成果发布会、研讨会、高端论坛和宣讲会等活动,宣传解读重大政策和智库最新成果,提高全媒体营销能力。

(五)进一步厚植优势、激励创新,培育打造适应新型建设需要的人才队伍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要加强青年人才的培养。要把人才工作重点放在充分培养和挖掘现有人才上,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省情市情专家。灵活运用“旋转门”方式,加强智库人才交流,通过挂职任职、基层锻炼、蹲点调研等方式深入基层一线。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培养造就一批政治水平高、业务素质好、开拓创新意识强的青年科研骨干。

二是努力引进高端人才,同时充分发挥现有高端人才的作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智库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本院现有省级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省级以上人才称号专家等高端人才的作用,使其得到应有的待遇。

三是创新人才考核评价机制。突出智库导向,对在决策咨询、社会服务、舆论引导等方面作出贡献和取得业绩的人才,与在重点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在权威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和文章获得良好学术反响的人才同样重视。

四是优化智库内部人才结构。坚持以科研为中心,将有业务职称、有较强研究能力的行政人员充实到科研队伍中来。全面推行聘用制,实行岗位管理,建立规范的岗位竞争和任期考核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五是切实提升智库人才道德素质。智库研究人员要自觉加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自觉追求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自觉成为社会风尚的追求者、引领者和传播者,自觉坚持民主求实、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学风,树立崇高理想追求,做人、做事、做学问相一致原则,切实提升自身思想境界、文明素养和道德修养,努力塑造、自觉维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六)进一步深化合作、拓宽视野,着力提升新型智库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地方社科院智库必然需要敏锐把握时代新动向,拓展国际新视野和树立战略新思维,借助国际智力资源不断提高影响力和话语权。

一是树立对外合作开放意识。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构建地方软实力和推进区域公共外交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坚持以国际视野谋划未来发展,加强与国外优秀智库的合作交流,借力国际科研资源,构建面向国外的智库合作网络。定期举办研讨会、论坛等学术会议,深入探讨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

二是完善对外合作交流机制。建议建立多层次合作交流渠道,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加强与国际优秀智库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不断增进合作关系、借鉴发展经验、交流学术思想。提高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掌握国际话语权主动、前瞻地设置研究议题,引导国内外智库积极参与讨论。设置前瞻性议题、积极组织研讨、引导话语方向。构建地方智库的国际化网络,建成“网络型智库”。在区域合作中发挥“第二轨道”外交作用,在双边或多边关系中发挥“助推器”作用。

三是提升智库专家国际思维能力。地方社科院智库专家学者,不仅要专注于国内问题,还应当具备国际视野,关注国际社会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通过有计划的选派优秀智库专家参与国外优秀智库的项目研究,就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开展合作研究。组织智库专家赴国外进修、访学、培训,学习国外智库组织运行机制和研究方法,不断提升国际视野,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 b/1dm5pMY4sC0XT+XDQfBhsZwKYNzcBEKas9/0AucLF16ZSprDWN+ruUl4MhLm0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