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产生

心理学思想历史久远。我国古代很多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探讨有关“心灵”“灵魂”“人性”等心理学问题,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等人都探讨过人性问题以及人性和环境的关系问题。孟子更是认为心理产生的物质器官是心脏,“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

从心理学英文词源上看,“psychology”是由两个希腊文字“psyche”和“logos”组成的。前者的含义是“灵魂”或“心灵”,后者的含义是“讲述”或“解说”,两者合起来就是“对心灵的解说”。当时的心理学还隶属于哲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心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有人把哲学比喻为心理学的“父亲”,生理学比喻为心理学的“母亲”,生物学比喻为心理学的“媒人”。

(一)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英国的培根、洛克和法国的笛卡尔。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 公元前384~前322)曾对灵魂的实质、灵魂与身体的关系、灵魂的种类与功能等问题进行过探讨,他的著作《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提出唯物主义经验论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要获得自然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筑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洛克继承和发展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提出“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好比一块白板,人的一切观念来自经验,根本就没有什么天赋原则。他认为观念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于感觉,一是来自于反省。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的身心二元论认为,人类生来就具备产生感官经验的功能,“心”是“身”之主,身体的一切活动都由“心”所控制。

以上这些代表人物的思想都关注了心理的实质,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生理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的产生除了受哲学思想的影响外,还受到生理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脑机能、神经的研究和心理物理学的研究。

法国外科医生皮埃尔·保尔·布罗卡(Pierre Paul Broca,1824~1880),首创临床法,对一个多年不能说话的人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并命名了言语运动中枢——“布罗卡区”。德国生理学家约翰内斯·缪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1801~1858)提出了神经特殊能量说,认为大脑功能是分区和专司的,每种感觉与辨别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质或能量。缪勒的学生、德国生理学家赫尔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对视觉和听觉进行了研究,在视觉上和托马斯·杨一起提出了“三色说”,认为在视觉神经系统中,存在着感受红、绿、蓝三种不同光波的感受器;在听觉上提出了“共鸣说”,他认为听觉是由声音的不同频率与耳蜗内基底膜上相应的纤维发生共鸣而产生的。德国莱比锡大学教授费希纳(Fechner,Gustav Theodor 1801~1887)采用实验的方法,测定物理刺激变化与心理感受性之间强度及其变化的关系,为后来心理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生物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英国的生物学家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使遗传、环境、个别差异、适应等成为心理学的研究主题。

二、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拓展阅读
人物介绍

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冯特,被公认为实验心理学之父。冯特出生在德国巴登的一位牧师家庭,早年学医,1856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857~1874年在该校任教,开设生理心理学课程。1875年改任莱比锡大学教授。1879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冯特是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主张心理学研究直接经验,研究方法只能是实验性的自我观察或内省。他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感知觉、注意、联想等过程,提出了统觉学说。他还根据内省观察提出了情感三维说。他主张用民族心理学的方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这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主张精神和肉体是彼此独立的过程,陷入了二元论。

他学识渊博,著述甚丰,一生作品达540余篇,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逻辑学、语言学、伦理学、宗教等,代表作有《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大纲》《语言史与语言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等。

(资料来源: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心理学独立以后,发展迅速。心理学的发展既包括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又包括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在心理学理论发展方面,目前心理学理论繁多,学派林立,主要的比较大的学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心理学的内部分支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细,形成许多子学科,如感知觉心理学、注意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一个是心理学与其临近学科相互渗透,形成许多交叉学科,如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生理心理学等。

三、主要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

构造心理学是19世纪末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以后,出现于欧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它与相继出现的机能心理学相对立。该心理学派的创始人是冯特,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dward Bradfordv Titchener,1867~1927)。主张心理学采用内省法来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是企图从意识经验的构造方面来说明整个人的心理,认为人的意识经验由感觉、意象、感情三元素构成。他们只问意识经验由什么元素构成,不问意识内容的来源、意义和作用。

(二)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心理学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一个流派,是构造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作为美国的第一个心理学流派,机能主义心理学集中在很实际地探讨有机体适应环境或心理过程完成什么。创始人为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著名代表人物有詹姆斯、杜威(John Deway,1859~1952)、安吉尔(James Angell,1869~1949)。他们主张研究意识的作用,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心理学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这远比研究心理或意识的结构重要。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基本元素,认为这种做法容易破坏心理的整体,应该将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整体,即“意识流”。

(三)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为美国的华生(John Watson,1878~1958)和斯金纳(Skinner,1904~1990)。1913年,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到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他们认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这样就能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他们强调行为不是由遗传决定的,而是在环境因素影响下,经后天学习获取的结果,为此可以通过制约学习过程,使个体习得或改变某种行为。行为主义者在研究方法上摈弃内省,主张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20世纪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的研究在某些应用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程序学习、行为治疗和生物反馈等方面。

(四)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派是20世纪初期在德国兴起的心理学派,也称完形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和柯勒(Wolfgang Kohler,1887~1957)。韦特海默被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之父,第一个提出完型的观点,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格式塔心理学派是人们对意识经验产生兴趣,至少把意识经验看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并继续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的研究和兴趣是有意义的。同时格式塔学派对同时期其他学派中肯而坚定的批评,对心理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当然他们把直接经验世界,看作是唯一确实而又可知的世界,把全部心理学问题完全简化为数理问题,也违背了研究心理学的系统性原则。

(五)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在1896年创立。精神分析作为精神病诊治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影响人类文化和心理学发展的重要理论。精神分析理论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用潜意识、生本能、死本能和力必多(Libido)等观念来解释人的行为动力;第二,用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恋父、恋母情结等来解释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特征;第三,用本我、自我、超我来解释人格结构,并以焦虑和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解释三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20世纪30年代,由于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国家,加上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精神病患病率大大增高。患者的病因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种种复杂因素。一些从西欧,特别是从德国移居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理论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医疗实践和理论探讨中,开始背离了正统的精神分析路线。他们反对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本能论,抛弃了力必多(即性力)的概念和人格结构说,把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提到了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和治疗原则的首位,逐渐形成了新精神分析派。这一派的主要代表有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1892~1949)、霍妮(Karen Danielsen Horney,1885~1952)、弗罗姆(Erich Fromm,1900~1980)等人。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一批后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的理论应用于动机和人格的研究,他们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

(六)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所创立,以罗杰斯(Carl Rogers,1902~1987)为代表,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的心理,因而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特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七)认知心理学

20世纪50年代随着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而兴起,推动了心理学采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来研究人的认识过程,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尔(Ulric Neisser,1928~2012)《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21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已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四、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近百年来,心理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研究领域日渐扩大,下面主要介绍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意义。

图1—3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一)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需要、动机及心理特征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等。

普通心理学涉及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发生、发展和人格形成、发展的一般理论和规律,以及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方法论和具体方法。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涵盖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又是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所以,普通心理学是学习心理学的入门学科。

(二)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人的心理现象的生理和生物机制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例如各种心理现象的机制、尤其是脑机制,探究不同生理状态下,心理活动或外显行为的变化、发展。它与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神经学、精神病学、遗传学以及哲学等都有密切关系。

随着心理科学、生物学、神经科学和新技术的发展,生理心理学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多学科交叉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如生物心理学、行为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行为脑科学等,这些名称也都反映出揭示心理现象与神经过程关系的基本目标。

(三)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个体发展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心理种系发展的心理学叫比较心理学,它将动物与人的心理进行比较,确定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研究人类个体心理发展的心理学是毕生发展心理学,探讨的是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和各年龄阶段之间转化的规律,按照人的发展阶段,分成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了解个体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的效率和质量。

(四)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心理活动规律,揭示教育过程同人的心理活动发展的相互关系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受教育者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良好行为习惯及道德品质的养成的心理特点及规律、影响教学过程的心理因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心理因素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加速人才培养的功效。

(五)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群体和个体在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及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在群体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内容有:群体交往结构、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氛围、群体决策等。在个体水平上进行研究的内容有:态度、归因、个体社会化过程、印象形成、人际知觉、人际吸引和排斥等。社会心理学还包括民族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等。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生产管理和劳动的科学组织、对年轻一代的预防违法行为的教育等。

(六)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护理及预防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包括病理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护理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治疗学等。其中临床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中发展得最早、从业人数最多的一个分支,其主要任务是运用心理学原理诊断和治疗异常心理。

医学心理学全面地阐明人类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的本质,协助医学揭示人类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规律,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七)工业心理学

工业心理学是研究工业系统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具体应用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它包括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使得人、机器、环境之间能有机协调,使得人在安全有效的环境下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管理心理学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包括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和组织管理。

工业心理学有助于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和环境,改善企业管理,发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潜能,提高产品数量和质量。 VZS4D90a/49G2v6apR3ltHXjynoIeu3aBT9zcaS1hEq5jqq2Rn5KVXXZHpqBrJD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