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也不例外,也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领域——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结构非常复杂,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将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和人格。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即心理活动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 认知过程

人们能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闻到扑鼻的芳香、品味美味的佳肴;能记住学过的数理化公式;能回忆起儿时快乐的时光;能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类问题,等等。人们所能“看到”“闻到”“品味”“记住”“回忆”“思考”等都是我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活动,是人的认知活动过程,它贯穿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始终。

2. 情感过程

人们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们在感知、认识世界的同时也会伴随产生喜、怒、哀、乐、爱、憎、惧等情绪情感,它反映着人的主观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古时的“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说的就是人的情感。情感对人的认知产生巨大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3. 意志过程

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仅仅停留在认识和体验上,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克服困难并实现目的,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意志过程。学习备考是一种意志过程,坚持听课也是意志力的表现。因此意志在人的成功过程中作用十分重要。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又对认识过程具有反作用。积极的、肯定的情绪或情感对认识过程产生促进作用,消极的、否定的情绪或情感对认识过程产生阻碍作用;坚强的意志有利于认识的深入和发展,薄弱的意志会阻碍认识的深入和发展。同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或情感有利于坚定意志,消极的、否定的情绪或情感会使意志消沉;坚强的意志有利于克服消极的情绪或情感,而意志薄弱则难于克服消极的情绪或情感。总之,认识、情感、意志三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三者各有功用,认识是基础,情感是动力,意志起调节作用。

(二)人格

“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那怕极为相像的同卵双胞胎。之所以造成“千人各面”的社会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人格的差异。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结构可分为人格动力系统、心理特征系统、自我调控系统三部分(见图1—1)。

图1—1 人格结构示意图

1. 人格动力系统。人格动力系统也称为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其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是激活行为、维持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价值观等。其中需要是动力系统的基础,动机、兴趣等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相对于需要是基础而言,世界观、价值观处于心理倾向性的最高层次,以一定的评价标准制约、调节人的心理倾向。

2. 心理特征系统。心理特征系统也称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某些稳固的、经常表现的心理特性,它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够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心理特征。气质是一个人的高级神经活动所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和耐受性等方面的特征。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3. 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调控系统即自我意识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体验,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自我调控是指个体控制和指导自己的行动的方式。自我调控强调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思维、情绪和行为进行监察、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是彼此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构成心理的整体。人没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没有对外界是否满足需要的态度体验而产生情绪情感,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人格就无法形成。反之,人格又反作用于人的心理过程。已经形成的人格对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起动力和推动作用,并在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

因此,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见图1—2)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图1—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对心理现象的基本认识

(一)心理的物质载体——大脑

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不同,心理是物质的派生现象,它的产生需依附于一定的物质实体。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人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载体。

(二)心理的环境依存性——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脑是心理的物质载体,说明一切心理活动只有依附于脑器官及其机能才能实现,但这并不是说人脑本身就会自动产生心理现象。从心理的内容和源泉来看,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心理的主体性——意识性

人类的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需要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而且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感觉、知觉和思维活动;意识到自己所体验的情感和行为,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评价,从而可以经常有目的地、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要特征。

三、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描述和测量心理现象的具体事实,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和规律,预测和控制行为,使心理学为人类服务。

(一)描述心理现象和行为

描述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是对人的心理活动、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或测量,根据所得的数据确定或推测,确定心理现象“是什么”以及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内在联系。例如,研究学生的气质类型,要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和举止,也可通过高级神经活动的灵活性、耐受性、平衡性和强度等指标,测查学生在每一维度上的得分,进而确定他的气质类型。每一种心理现象都可以从质和量的方面描述,描述和测量心理事实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二)解释心理现象和行为

科学研究不能仅停留在对心理现象和行为的描述和测量,知道心理现象和行为“是什么”的层面,还要探索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的内在机制和规律,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解释心理现象和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心理活动的规律有不同的层次,通常可以从生理、心理、行为、社会文化以及哲学等层次来探讨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以学习为例,在生理层次上,可以探究个体学习时脑和神经活动的情况;在心理层次上,可以探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过程,即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以及探讨学习者的需要、动机、情感和价值观对学习的影响;在行为层次上,可以探讨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学习习惯,以及这些方式和习惯对学习的影响;在社会文化层次上,可以探讨师生关系、班级气氛、社会文化对学习的影响;在哲学层次上,可以探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的认识论问题、方法论问题、反映论问题、心脑同形论问题等。

(三)预测心理现象和行为

描述和探测心理活动的规律在于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预测。心理现象和行为尽管纷繁复杂,但我们通过对大量心理现象的描述和解释,可以找出心理现象的内在规律,遵循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可以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预测。如通过对某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了解,就可以预测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和行为

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和行为是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基础上,引导或改变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朝向预定目标发展。对许多心理学家来说,调节和控制是核心的、最激励人心的目标,因为它为心理学提供了帮助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途径。例如运用奖赏和惩罚手段,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吸烟、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ZEL8CM3uwKM7PEppjuB099tlT2NaG3kyChBRNl0TSF1oOURUdkKkQd0bIAr+qzk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