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一说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齐桓公(?—前643年),春秋时齐国君,姜姓,名小白。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助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两国,制止戎狄对中原的进攻,联合中原诸侯进攻蔡、楚,与楚国会盟于召陵,并安定东周王室内乱,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晋文公(公元前697或前671—前628年),春秋时晋国君,名重耳,在位时改革内政,整军经武,使国力渐强,又平定周王室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城濮之战,大破楚军,并在践土大会诸侯,成为霸主。楚庄王(?—前591年),春秋时楚国君,名旅,一作“吕”“侣”,重用孙叔敖等,整顿内政,兴修水利,推行县制,增强兵力。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攻灭庸国,国势大盛,继又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郊,问鼎中原。楚庄王十七年,在邲大败晋军,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附,成为霸主。阖闾(?—前496年),亦作“阖庐”,春秋时吴国君,名光,任用伍子胥、孙武,整顿内政,灭亡徐国,攻破楚国,一度占领楚都郢,因秦兵来救及吴国内乱退兵,后在槜李被越王勾践打败,重伤而死。勾践(?—前465年),亦作“句践”,春秋时越国君,姒姓,亦称“菼执”,曾被吴王夫差击败,屈服求和,入吴为人质三年。回国后,刻苦图强,卧薪尝胆,任用范蠡、文种等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吴国。继在徐州大会诸侯,成为霸主。诸侯争霸战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同时也为战国时期的兼并统一战争做了先期准备。
(推荐阅读 朱良:《春秋:五霸迭兴》,上海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