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货币白银化。作为贵金属的白银,由金属商品变成货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关键时期是明代。明代货币史经历了从铜到钞,再到铜、钞、银兼行,最后白银升为主币的过程。明代伊始仿照元朝货币制度,禁止民间以金银作为支付手段。从洪武元年至七年(1368—1374年),铜钱是流通领域中的法定货币。洪武八年(1375年),明代官方发行“大明通行宝钞”纸币作为法定的货币。正统元年(1436年),白银、铜钱和宝钞兼行于流通领域,但是宝钞存而不行,白银在民间广泛流通。除了少数的实物交易外,基本上民间的交易活动完全实现了白银化。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推行全国,规定赋役合一,按亩计税,各种赋税皆用白银折纳,赋役变动为折银计算,民间之于朝廷的各项义务和责任,都折成银以交付,“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至此,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目标引导下,朝廷政令施行,只征银,促使白银货币化终于完成。不仅给明代商业带来了繁荣,更将明代货币置入了国际货币环境之中,并惠及之后的清代和民国,为中国货币国际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推荐阅读 [美]彭慕兰:《大分流》,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