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村都有一定的资源,无论是土地资源、环境资源,还是社会资源、文化资源,有资源就有发展产业的可能。从理论上说,工农商服建,农林牧副渔,总有一款会适合。但是,并不是每个村都会成功发展产业,因为成功的背后蕴含着思路、技术、人才、意志、机遇等众多条件。一个村选择什么产业合适呢?我国南北方、东西部的情况各有不同,各村的长短处也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旅则旅。但是,这样并不是说就无所适从了,而是需要更加精准。
首先,现实中存在的教训要注意吸取:
(1)负面清单。从“负面清单”的角度看,有几种情况不能做:一是不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不能做,如污染产业;二是不能与市场接轨的不能做,如根本就没有销售渠道的产业;三是没有一点技术把握的不能做,如既无内部人才又无外部人才支撑的产业;四是干部群众普遍反对的不能做,因为这样的产业肯定无法推进。
(2)谨慎清单。从“谨慎清单”的角度看,有几种情况也要小心:一是长期要靠大量劳动力的传统农业要小心,目前,不少地方的桑、果、茶已出现了缺人采摘的现象,即使请人,成本也吃不消。农村劳动力下降是大趋势,农业机械化是大趋势。即使在山区,暂时不能搞机械化,也要尽量搞精品农业,提高每亩地的效益。即便必须用较多劳动力的情况下,这样也能相对减少每亩地的劳动力投入,使产业得以生存下去。二是虽有一定风景资源,但是距离主要消费市场过远,交通不便,而且吃住配套又不行,这些地方暂不适宜搞旅游,游客即使来了一次却不会再来第二次,毕竟旅游不是为了“受罪”。除非这个地方的资源独一无二,足以吸引大的投资,能够改变其配套条件,导入远途游客,否则不会长久、不会成功。三是地处偏僻,有一定数量的留守劳动力,可以搞一些方便就业、培养工人的社区工厂,如毛绒玩具、数据线等简单加工业,但一定要控制规模,否则也做不长久。因为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决定着产业的层次,即使生意很好,但偏远地区的交通不便,劳动力集聚很难;而且水电等要素保障难以满足,如果盲目扩大规模,则产能就会出现空置,造成浪费,即使勉强运转,也势必增加运输、劳动力方面的单位成本,从而形成增产不增效的局面。当然,如果当地能够生产特色工艺品就应另当别论,因为其产品附加值已经可以克服交通不便和职工难招所带来的竞争劣势。
图1-1 山区农村
其次,发展现代产业一定要注重产业链的构建。比如,要发展一个水果产业,仅仅有一笔资金和一个合作社组织也不行,还要有科技研发这个助推器、仓储加工这个连接器以及销售龙头这个拉动器,“三个一”加上“三个器”,这个产业才能做成。当然,科研、销售机构往往不会仅为一个村所拥有,但是我们一定要借助,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产业链条架接起来,这是发展产业的必由之路。
再次,发展所有产业,除了要把自己嵌入产业链条之外,还要学会审视自己在产业链条的“微笑曲线”中处于何等位置,算好成本费用和投入产出这本账,认认真真抓好管理,千方百计降本节耗,亏本经营坚决停止,微利经营力求转型,这样才有可能获得长久收益。
图1-2 山区的茶叶园
事实证明,有许多村因为目光精准、方法得当而成功地开拓了产业,取得了强村富民的骄人业绩;也有许多村虽然没有开创先河,但是能不断向别人学习,主动把自己放入产业链配套之中,也取得了较好业绩,这些都是值得赞扬的。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微笑曲线是把产业链描绘成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微笑曲线中间是制造,左边是研发,右边是营销。当前,制造环节产生的利润较低,全球制造也已供过于求,但是研发与营销的附加价值高,因此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发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微笑曲线有两个要点,第一个是可以找出附加价值在哪里,第二个是明晰竞争的形态。
图1-3 农业产业链示意图
图1-4 农业产业价值微笑曲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