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主要国家或区域间的相互依存态势已然成为几乎坚不可摧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之后,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仅仅短短数年之间,无论世界形势、国际关系、群体意识乃至普通人心,皆逢剧变。
国际体系方面,主要归因于世界主要国家实力对比的显著调整,冷战结束后形成的主要以“一超多强”为特征的国际权势结构,在诸多事实和变量的冲击下早已震荡不断,而与之互为因果——世界主要权势力量之间持续30余年的和平乃至有限度的合作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亦已为彼此竞争、对立、对抗甚至冲突所取代。
国际经济方面,冷战后高歌猛进的经济全球化,如今在极度广泛的范围内,遭遇到空前的抵制声浪。甚至在一些最因全球化而得益的国家社会内部,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经济分工也被当作前述国家经济社会问题孽生的“替罪羊”。在经济整体下行背景下,经济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开始广泛盛行,“脱钩”“断链”之说甚嚣尘上,“贸易战”“能源战”“科技战”“芯片战”此消彼长。
国际政治方面,距里根“邪恶帝国”演说尚不足40年,意识形态鼓噪亦开始伴随国际体系的强烈振荡而借尸还魂。在“霸权诱惑”驱使下,部分国家企图复制其半个多世纪之前的做法,公开渲染国际政治身份差异,全力煽动观念的对立与对抗,国际社会因意识形态异同而逐步显现的阵营化、集团化、敌对化趋向也因此愈发显著,“新冷战”即将降临(甚至已经到来)的预言乃至论断不绝于耳。
非传统领域方面,主要以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扩散为代表,诸多新型安全挑战迅速且紧密地显现,不仅使得人类为此付出成百万规模的生命之代价,而由此引发的恐惧、偏见、歧视和隔阂,亦极度放大了很多国家、社会和民众之间原本已然存在的分歧乃至敌意,这更为未来国际形势发展蒙上一丝不祥之意。
当然,以上事实、事态或趋势绝非近五六年间而骤然显现,其根源恐怕早于冷战结束前后便已种下;然而短短数年之间,此类事态、事实和趋势相续爆发,影响彼此牵连叠加,不仅直接引发“地缘政治破碎地带”传统安全形势的加速恶化,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亦极大催生国际政治竞争的空前加剧。失序、混乱、对抗、冲突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关系的日常,大国之间的战争(甚至核战争!)也已变得并非完全不可想象。
正是在上述事实、事态、趋势的连续冲击下,几乎所有的国际观察家现今均不得不承认,冷战结束后形成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已然出现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巨大变动,人们所熟悉的传统国际格局行将崩塌,或者已经正处于崩塌过程当中。在这种为愤懑、狂喜、紧张、燥动、绝望相交织的整体氛围推动下,当今世界几乎所有的国际行为体均不得不反复求索其自处之道:有公开鼓吹实力自助,本国“优先”者;有选择以武力破局,以期一举扭转颓势者;有惊恐未定,进而选择搭车取暖者;更有心怀险狠鬼蜮,煽动鼓惑挑唆,试图借机渔利者!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作为人类历史最为悠长的不间断文明,中国在历经40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等各个方面正急速地进入世界顶尖国家之列,中国正在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这一在当今时代甚至在世界历史发展中亦属少见的伟大成就之取得,当然体现出中国大战略缔造总体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但另一方面,作为其后果,如此规模和快速的大国兴起肯定已经且仍将对现有国际政治经济体系(至少是对国际权势结构)造成一种持续的、非线性的、复杂叠加的深刻影响。鉴于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为西方国家(欧洲及其文明旁支)所构建、规范和主导已历几个世纪之久的事实,因此未来中国的发展完全可能不止一次地遭遇克劳塞维茨所反复强调的“敌对情感和敌对意志”的严峻挑战!
出于以上原因,完全可以预料: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里,正处于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所面临的内外部安全挑战,在规模、范围和复杂程度上均将与先前出现显著之不同。在如此变局、乱局、危局面前,兼具深厚文化底蕴和现代物质文明成就的当下中国,亦完全可以预料,其大战略的选择和缔造,不仅对中国自身的发展走向作用颇巨,更将对地区安全、国际关系乃至人类命运发挥关键性影响。
本书共编入20篇文章,系作者近五年来有关国际政治和战略理论问题思考的一个小结。按内容,本书编成“守成国家的战略彷徨”“兴起国家的战略经验”“中小国家的战略选择”及“退向未来:新时代与旧路径”等四个部分。在国际权势体系出现较大规模变动背景下,本书力图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比较,梳理并探讨大战略缔造的若干关键因素及学理线索,评估守成国家战略实施的特征与成败,总结兴起国家战略缔造的历史经验与当代议题,分析中小国家的战略传统与可能取向,并借此探讨国际权势体系及全球安全在未来若干年内可能出现的变动样式与演进方向。
古人有云,“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0世纪40年代,时值我民族气运空前衰微之际,面对日军汹汹铁蹄,冯友兰先生如是写道:“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心立命之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80年后,在风云激荡的世界大变局面前,体察历史大势,探究中国大战略缔造的应循之道、振作之机和权变之策,更是现下中国学者最需关注的重大议题。当然,受水平和眼界局限,书中谬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祈学界同人不吝大加斧正。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