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庞葱:魏国大臣,一作庞恭。
②质:做人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一般用国君之子作为人质,称为“质子”,以建立信任关系。这里指庞葱跟随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
③市:街市,集市。
④明:明确的,明显的。
⑤去:距离。
⑥议臣者:非议我的人。议,非议。臣,这里指庞葱。
⑦过:超过,远不止。
⑧察:明察,明辨是非。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太子到赵国邯郸去做人质,临走前庞葱对魏惠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会相信这件事吗?”魏惠王回答:“不会。”庞葱说:“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惠王说:“我会有点怀疑。”庞葱又说:“那如果有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魏惠王回答说:“我会相信。”
于是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确的事,只是因为三个人说了街上有老虎,好像就真的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这里距离街市远多了,非议我的人肯定远不止三个,希望到时候大王能明辨是非啊。”
这则寓言故事通过魏王三次答话,由开始不信而说“否”,到将信将疑而说“疑之”,到最终深信不疑而答“信之”,将魏王昏庸、没有主见的君主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三人成虎”的成语出自这则故事,用来比喻谣言掩盖真相的情况。集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自然不会有老虎。传播集市上有老虎的言论,显然是造谣、欺骗,但是传谣的人多了,有时候谣言也会掩盖真相,让人信以为真。而相信集市上有老虎的人,则是没有从事物的本质上看问题。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能明白以下道理:我们在判断一件事的真伪时,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能道听途说,否则假话传的次数多了,也能使人误信为真,最终会造成“三人成虎”的结局。
蒙尝读《论语》曰:“浸润之谮,肤受之,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者,如水之浸灌滋润,言其谮至深也。
是惟智者能不受一二人及十百千万人之欺。
如何而可谓之智?能辨是非而已。
吾知其为是,虽众人言其非,不信也;
吾知其为非,虽众人言其是,不信也。
夫然后阴谋不能施,巧言不能入,而能不受一二人及十百千万人之欺。
今人常说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明辨是非,是智慧之体现,乃人类本性中所固有。但人们往往会被外界迷惑,为他人所欺骗。这就要求我们独立不迁,拥有主见。“三人成虎”之谣言掩盖真相,便因梁惠王无主见。当然,有主见也必须合乎事理,才不为偏执。
春秋时期晋国示意图
魏氏其实源出姬姓。当年魏犨追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后来重耳回国继承国君之位,论功封赏,魏犨被封在了魏邑,成为晋国的大夫,因此他和他的后人便以“姬”为姓,以“魏”为氏。后来晋国大夫的势力越来越大,经过一番争斗后,形成了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公元前445年,魏斯开始自称诸侯,也就是魏文侯,在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建都。魏文侯招贤纳士,励精图治,变法图强,率先称雄七国。直到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国国君才一起被周武烈王正式封为诸侯。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面临的形势颇为严峻。公元前364年(一说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因此国号也叫梁。《孟子》书中的梁惠王,其实就是魏惠王。
像这样以国都名为国名的情况在先秦颇为常见,比如,我们常称商朝为“殷商”,便是因为商王盘庚迁殷;再如,晋国还有“翼”的别称,就是因为翼曾经是它的国都。
赵、魏、韩三家分晋示意图
魏惠王(前400—前319年),即梁惠王,姬姓魏氏,名罃(通“䓨”,亦作“婴”“莹”),魏武侯之子。魏武侯去世后,魏罃与兄弟魏缓争夺王位,韩、赵趁机带兵干涉魏国内政,但因意见不合而退兵,待国内局势安定后,魏国又与齐、秦、韩、赵接连发生战争,在石门之战、少梁之战中大败。魏惠王迁都之后,修复与诸侯的关系,并开展一系列改革,使魏国复强。魏惠王十七年(前353年),在桂陵之战中被齐国击败;次年,联合韩军在襄陵击败齐、宋、卫联军。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年),召集逢泽之会,开始称王。魏惠王二十九年(前341年),在马陵之战中惨败,国势从此衰落。魏惠王后元元年(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互尊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同年改元。后元二年(前333年)起,屡遭秦国进攻,先后失去河西、上郡。其后,魏惠王在外交上交替使用惠施、公孙衍的合纵策略,以及张仪的连横策略,来保全魏国。后元十六年(前319年)魏惠王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谥“惠成”。子魏嗣继位,即魏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