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化导众生,营造人间净土

庄严国界,饶益有情。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

具行众善,净诸世界。

《华严经·明法品》

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大品般若经》卷二五

菩萨摩诃萨不净佛国土,不成就众生,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摩诃般若经》卷二十六

心持世间去,心拘引世间,

其心为一法,能制御世间。

《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1009经佛偈

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随成就众生净则佛土净。

《维摩经·佛国品》

净佛世界者,有二种净:一者菩萨自净其身;二者净众生心令行清净道。以彼、我因缘清净故,随所愿得清净世界。

《大智度论》卷五十

圣王治时,此阎浮提五谷丰贱,人民炽盛,财宝丰饶,无所匮乏。 当时转轮圣王以正治国,无有阿枉,修十善行。 尔时人民亦修正见,具十善行。

《长阿含经》卷十八《世记经转轮圣王品》

郁单越洲其地平正,……纯是金银。 不寒不热,时节调和。地常润泽,青草弥覆。诸杂林树,枝叶恒荣,花果成就。……此诸树上,随心流出种种香气。……人皆一类、一形、一色,无别形色可知其异。……亲疏平等,无所适莫。……若有饥渴需饮食时,便自收取,不耕不种,自然粳米清净鲜白,无有糠稗,……成熟饭时,清净香美,众味具备。……郁单越人寿命一定,无有中夭,……住寿千年,无有增减。……以于他边受十善业,……身坏命终,皆当上生诸天善处。……于四天下中,比余三洲,最上、最妙、最高、最胜,故说彼洲名郁单越也。

《佛说起世因本经》

人寿八万岁时,此阎浮洲极大丰乐,多有人民,村邑相近,如鸡一飞。……唯有如是:病、寒热、大小便、欲、饮食、老,更无余患。

《中阿含经》卷十五《转轮王经》佛言

佛说光音天下生人间之初民时代,及郁单越洲人间,与转轮圣王时之人间等,此为佛教中所含人间净土之建设意思。

太虚《建设人间净土论》

净土非自然而成就的,亦非神所造成的,是由人等多数有情类起好的心,据此好心而求得明确之知识,发为正当之思想,更见诸种种合理的行为,由此行为继续不断的作出种种善的事业,其结果乃成为良好之社会与优美之世界。

太虚《创造人间净土》

既人人皆有此心力,人人皆已有创造净土本能,人人能发造成此土为净土之胜愿,努力去作,即由此人间可造成为净土,固无须离开此龌龊之社会而另求一清净之社会也。质言之,今此人间虽非良好庄严,然可凭各人一片清净之心,去修集许多净善第三因缘,逐步行之,久之久之,此浊恶之人世便可一变而为庄严之净土,不必于人间之外另求净土,故名为人间净土。

太虚《创造人间净土》

从家庭伦常、社会经济、教育、法律、政治,乃至国际之正义公法,若各能本佛法之精神以从事,则可均臻于至善,减少人生之缺憾与痛苦。故现实人生可依佛法而改善净化之也。

太虚《人生佛教之目的》

到人间乐国最切实的途径,是十善业道。……只要能行十善业,则古今圣贤理想中的天国——若中国所谓的大同之世,和西洋人理想的黄金世界,皆不难实现。

太虚《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要》

以行十善为业,传此风教,化被群众,昌明德礼,改良陋俗,减弭兵刑,宽裕生计,慈幼安老,救废恤茕,去贪则劳资之阶级可平,去嗔则国际之战争可息,由此改造人间环境以造人间之净土也。

太虚《自由史观》

依佛法言之,一部分人之弱贫,原因有三:一由前世之业报;二由现生之恶行;三由社会之不良。其由社会之不良者,虽亦须为改革社会之行动,而根本则须从改正各人现生之恶行为入手也。

太虚《佛法救世主义》

荷负重担,发大精进,教化众生而无疲厌。

《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佛言

普为众生作不请之友,大悲安慰,哀悯众生,为世法母。

《胜鬘经》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一切治生偕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游诸四衢,饶益众生。入治政法,救护一切。入讲论处,导以大乘。入诸学堂,诱开童蒙。入诸淫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

《维摩经·方便品》

行利最胜者,谓不信者能令入信,建立于信,立戒者以净戒,悭者以施,恶智者以正智,令入建立。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第668经佛言

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

《印光大师文抄增广·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

是知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为切要,以今日之贤女,异日即为人之贤妻贤母,人能得贤母之教育,贤妻之辅助,岂有不成贤人乎哉,故曰教子女为天下太平之根本也。

《印光大师文抄增广·因果为儒释圣教之根本说》

今欲昌明因果之事理,及其实行之方法,必先从事于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又须以妇女为主体。盖世有贤母,方有贤子。

《印光大师文抄续编·示殷德增母子法语二则》

以儿女既皆贤善,则兄弟姊妹妯娌儿孙,皆相观而善。从兹贤贤相继,则贤人多而坏人少,坏人亦可化为贤人善人。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之基,皆于教儿女中含之。

《印光大师文抄三编卷一·复神晓园居士书》

教子女,当于根本上着手。所谓根本者,即孝亲济众,忍辱笃行。以身为教,以德为范。如熔金铜,倾入模中,模直则直,模曲则曲。……以于幼时失其范围,如熔金倾入坏模,则成坏器,金固一也,而器则天渊悬殊矣。

《印光大师文抄续编·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在家的佛教,在共同的佛教组织中,应各从自己的岗位上努力。自己所知所行的业务,即是修学菩萨道的道场。与自己有关的种种人,即是自己所摄受教化的大众。

印顺《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

建设在家佛教,一方面从各人自身做起,做到佛化家庭。一方面在同见、同行、同愿的基础上,相互联系而组成在家的佛教团,来推行宣化、修持、慈济等工作。

印顺《建设在家佛教的方针》

佛法中所谓修行,本来不是单指念佛、修禅为修行;菩萨万行,是要建设于众生的一切事业——社会实际生活——之上的。在佛教真正的意义,即是“净佛国土”。假使修禅、念佛而毁灭人事,便成为外道的断见,小乘的沉空,早为佛陀所呵。

太虚《中国现时学僧应取之态度》

佛教精神原基于导善世人,再进为与出世一贯之道,然因中国旧时环境关系,人们一入佛教即注重畜生而忽略了化导世间,故弄成佛教与社会脱离的怪像。因此,我们应提倡善导人世,注重社会事业,改进人们生活,提高人知识水准,使能即由国家富强人间美善中,通达到法界圆明的佛境。

太虚《中国之佛教》

犹如牛渡水,导者而不正,一切皆不正,斯由本导故。……萌类尽受苦,由王法不正。……犹如牛渡水,导者而行正,从者亦皆正。……萌类尽受乐,由王法教正。

《增一阿含经》卷九佛言

人以王为命,王以法为身。

世道既和平,佛法由兹始。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十二

治国以法,为政得忠。敬长爱少,孝顺奉善,现世安吉,死得生天。譬如牛行,其道正直,余牛皆从。贵贱有导,率下以正,远近伏化,则致太平。为君当明,探古达今,动静知时,刚柔得理,惠下利民,布施平均。

《佛说孛经》

宣布法化,调御众生,可治者治,可摄者摄。罚其罪恶,决其诤讼,抚其孤弱。皆令永断杀盗邪淫,亦令禁止妄言、两舌、恶口、绮语,又使远离贪嗔邪见。

《华严经》卷六十六

拥护民庶犹如一子,教离诸恶修行善法。

《优婆塞戒经》卷三

于亲及非亲,平等视一切。若为正法王,国内无偏党。

令彼一切人,修行于十善,率土常安乐,国土得安宁。

《金光明最胜王经·王法正论品》

明者有四不用:邪伪之友、佞谄之臣、妖嬖之妻、不孝之子。

《佛说孛经》

诚而向正,虽愚亦可用;佞而怀邪,虽智终为害。

自得慧辉禅师(《禅林宝训》)

人有谄诳者,应当如法治,……

若友谄诳人,当失于国位。

《金光明最胜王经·王法正论品》

器虽粗弊,不可便弃,各有所贮;愚贱不肖,亦不可弃,各有所用。

《佛说孛经》

是什么样的材料,就放在什么地方;

首饰不能戴在脚上,脚镯不能顶在头上。

《萨迦格言》

国人造恶业,王舍不禁制,斯非顺正理,治摈当如法。

若见恶不遮,非法便滋长,遂令王国内,奸诈日增多。

《金光明最胜王经·王法正论品》

因贫无财物者不能给恤故,人转穷困,因穷困故,盗转滋甚,因盗滋甚故,刀杀转增。

《中阿含经》卷十五《转论王经》佛言

夫在公者取利不公则法乱,在私者取利不公则事乱;事乱则人争不平,法乱则民怨不服。其悖戾斗诤、不顾死亡者,自此发矣。

佛日契嵩禅师(见《禅林宝训》)

善住持者,以众人心为心,未尝私其心;以众人耳目为耳目,未尝私其耳目。遂能通众人之志,尽众人之情。……务求己过,与众同欲,无所偏私,故众人莫不归心。

灵源清禅师(见《禅林宝训》)

临众贵在丰盈,处己务从简约。……用人深以推诚,择言故须取重。言见重则主者自尊,人推诚则众心自感。尊则不严而众服,感则不令而自成。自然贤愚各通其怀,小大皆奋其力,与夫恃以势力、迫以驱喝、不得已而从之者,何啻万倍哉!

法演禅师(见《禅林宝训》)

审察人情,周知上下。夫人情审则中外和,上下通则百事理。

草堂禅师《与山堂书》

御下之法,恩不可过,过则骄矣;威不可严,严则怨矣。欲恩而不骄、威而不怨,恩必施于有功,不可妄加予人;威必加予有罪,不可滥及无辜。

山堂禅师(《见禅林宝训》)

若夫主者好逞私心,专己喜怒而进退于人,则贤者缄默,不肖者竞进,纪纲紊乱。

草堂禅师(见《禅林宝训》)

夫人在上者,能约己以裕下,下必悦而奉上矣,岂不谓之益乎?在上者蔑下而肆诸己,下必怨而叛上矣,岂不谓之损乎?故上下交则泰,不交则否。

晦堂禅师(见《禅林宝训》)

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朴者未必悖,承顺者未必忠。故善知识不以辞尽人情,不以意选学者。

灵源清禅师(见《禅林宝训》)

凡操心所为之事,常要面前路径开阔,使一切人行得,始是大人用心。

黄龙慧南禅师答王安石书(《禅林宝训》引《章江集》)

夫人之情犹水也,规矩礼法为堤防,堤防不固,必致奔突;人之情不制则肆乱。固去情息妄,禁恶止邪,不可一时亡规矩。

佛眼禅师(见《禅林宝训》)

共同和合,欢乐不诤,同一一心,同一一教,合一水乳。

《中阿含经》卷二《周那经》佛言

只要众人一条心,弱者也能成大事,

据说蚂蚁结成群,送掉了幼狮的性命。

《萨迦格言》

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花树,三者叶树。

《毗尼母经》

(临济义玄)师栽松次,黄檗问:“深山里栽许多作什么?”师云:“一与山门作景致,二与后人作标榜。”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

《楞严经》卷六

佛言:“从今不得唾地,犯者突吉罗。”

《十诵律》卷三十八 374O03E6QidNpvfftxwnXTVFcPavdGBzJlkxikpBY39EryKdgS8xLaPWpycyA2q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