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人心?谓思念利他。
《大日经·住心品》
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无量寿经》卷下
自利利人,益而不费。欲知利身,戒、闻为最。
《法句经》卷上
履仁行慈,博爱济众,有十一誉,福常随身。
《法句经》卷上
舍独善乐,得共一切众生善乐。
《大智度论》卷八五
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
《梵网经》卷下
自舍己乐,施与他乐。
《大方广如来藏经》
一者见他得利欢喜如己,二者自得安乐不乐独受。
《优婆塞戒经》卷二
若能自舍己乐,但为一切众生故行善法,是名上人。……若但为众生故行善法,众生未成就,自利则为具足。
《大智度论》卷九十五
既自利益复利益他,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者乃名自利。……菩萨不能自他兼利,唯求自利,是名下品。
《优婆塞戒经》卷二
爱人如爱己,率己以随人。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十二
助成他务,无所希望。有所作为,而不中舍。
《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
无害于天下,终身不遇害,
常念于一切,孰能以为怨?
《法句经》卷上
宁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
《华严经·十行品》
犹如奴仆事其主,利于众生亦如是。……
昼夜勤行利他行,利己内心无我相,
如母爱子常卫护,寒暑虽苦心不倦。
《佛母宝德藏般若经》
布施及爱语,或有行利行,
同利诸行生,各随其所应,
以此摄世间,犹车因工运。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第669经佛偈
佛教的道德行为,以不害他为消极的道德,以能利他为积极的道德。
太虚《佛学之人生道德》
净信心惠施,此世及后世,随其所生处,福报常影随。
是故当舍悭,行无垢惠施,施已心欢喜,此世他世受。
《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999经佛偈
当知布施之时,恒怀欢悦,身意牢固,诸善功德皆悉具足,得三昧意亦不错乱。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佛言
在家菩萨应修二施,云何为二?一者法施,二者财施。出家菩萨应修四施,云何为四?一者笔施,二者墨施,三者经本施,四者说法施。
《大宝积经·优波离会》
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乏者,令得伏藏。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菩萨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而亦能造世乐因缘,何以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
《优婆塞戒经》卷二
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世间技艺靡不该习。
《华严经·十地品》
若诸菩萨,求诸世间工巧明处,以少功力,多集珍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
孤独鳏寡,衣食不充,疾病困笃,无以自济,当给医药、粥糜消息。令其得愈。
《佛说阿难四事经》
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
桥船以济渡,造作福德舍。
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
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
如法戒具足,缘斯得生天。
《杂阿含经》卷三十六第996经佛偈
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度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渡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
《福田经》
道路凹厏,平治令宽,除去刺、石、粪秽不净,险处所需若板若梯,若椽若索,悉皆施之。
旷路作井,种果树林,修治泉湟。无树木处为畜树柱,负担息处为作基埵。
造立客舍,具诸所需瓶盆烛灯、床敷卧具。
《优婆塞戒经》卷五
见怖畏者,辄为救藏。
见行路者,示道、非道。
若见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
若见有亡失财物、父母丧殁,当以财给,善语说法,慰谕劝谏。
若见失土破亡之人,随宜给以善言慰谕。
贩卖市易教令依平,无贪小利,共相中欺。
《优婆塞戒经》卷五
为利一切有情故,以佛教法为正因,
遍作一切事业成,彼得广多胜妙福。
《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卷十五
独行布施,从生至老,不如复有多众人,不问贫富贵贱若道若俗,共相劝化,各出少财,聚集一处,随宜布施贫穷、孤老、恶疾、重病困厄之人,其福甚大。
《像法决疑经》
平日不为他人着想,他的行为跟畜生一样。
专门寻找自己的吃喝,难道畜生不也是这样?
《萨迦格言》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
第一福田。
《梵网经》卷下
怨家得施,则为中人;中人得施,则为亲善。
《大智度论》卷四十五
惠而罔德,则人不敬;德而罔惠,则人不怀。
法演禅师(《禅林宝训》)
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
《印光法师文抄·复宁波某居士书》
于人事善利群众公益一切功德,悉应尽力集积,以为生西资粮。
弘一《净宗问辨》
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
《优婆塞戒经》卷五
想复兴中国的佛教,树立现代的中国佛教,就得实现整兴佛教、服务人群的今菩萨行。
太虚《人生佛教的目的》
如某些人专心于放生——鱼蛇龟鳖,而对于罹难的人类反而不闻不问,这即违反了佛法的精神。
印顺《佛法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