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
《华严经·十行品》
世间、出世间为二,世间性空,即是出世间。于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为入不二法门。
《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
若深识世法,即是佛法。
《金光明经》卷四
不舍佛住,不违世法。
《华严经·十行品》
不舍一切世间事成就出世间道。
《华严经·十回向品》
是菩萨因般若波罗蜜,世间诸事,皆同实相,不见资生之事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者。
《小品般若经·阿惟越致品》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维摩经·佛国品》
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提道庄严伴。何以故?一切凡夫无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烦恼而为怨敌;菩萨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烦恼而为道伴;恶友及业,亦复如是。
《优婆塞戒经》卷一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戒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若至博奕戏处,辄以度人;受诸异道,不毁正信;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维摩经·方便品》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
《维摩经·弟子品》
火中生莲花,是可谓稀有,
在欲而行禅,稀有亦如是。
《维摩经·佛道品》
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尝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
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入菩萨智。……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道无所障碍。
《华严经·十回向品》
菩萨乘人于恒沙劫受五欲乐,游戏自在,未曾舍离菩提之心,如是菩萨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萨善能守护安住菩提之心,乃至梦中,一切结使不为其患。
而是菩萨所有烦恼渐渐当净,不应一生便尽诸结。
《大宝积经·优波离会》
若人出家,不染欲境,名身远离。身虽离故,心贪欲境,如是之人不名远离。若净信男及净信女,身居聚落,发无上心,以大慈悲饶益一切,如是修行,名真远离。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
如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智顗《法华玄义》卷一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惠能《坛经·疑问品》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
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
惠能《坛经·疑问品》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惠能《坛经·疑问品》
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偕。头头非取舍,处处没张乖。
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
庞蕴居士(《五灯会元》卷三)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铁人不怕狮子吼,恰似木人见花鸟。
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
心境如如只这是,何虑菩提道不成。
庞蕴居士(《五灯会元》卷三)
若不能将法与生活融合,各座修法即变成脚绊。
莲花生《空行教授》
然不动真际,万行常兴,不坏缘生,法界恒现。……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
永明延寿《万善同归集》卷一
茶里、饭里,喜时、怒时,净处、秽处,妻儿聚头处,与宾客相酬酢处,办公家职事处、了私门婚嫁处,都是第一等做工夫提撕举觉的时节。
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贵丛中参得禅,大彻大悟。杨文公参得禅时,身居翰苑。张无尽参得禅时,作江西转运使。只这三大老,便是个不坏世间相而谈实相的样子也。又何曾须要去妻孥、休官罢职、咬菜根、苦形劣志、避喧求静,然后入枯禅鬼窟里作妄想,方得悟道来?
大慧宗杲禅师《示徐提刑》
俗人在火宅中,与贪嗔痴为伴,作为见闻,无非恶业。然于中打得彻,其力胜出家儿千倍。……所以入得世间,出世无余。
《大慧宗杲禅师语录》
士大夫开眼合眼处,无非障道的冤魂。若是个有智慧者,只就里许做工夫。……打得透,其力胜我出家儿二十倍。何以故?我出家儿在外打入,士大夫在内打出。在外打入者其力弱,在内打出者其力强。强者谓所乖处重而转处有力,弱者谓所乖处轻而转处少力。
大慧宗杲禅师《示徐提刑》
余闻古之学道者,博参远访,陆沉贱役,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百苦无不备尝,并未有宴坐一室、闭关守寂,以为学道者也。……入明乃有闭关学道之事。夫闭关学道,其最初一念,乃是厌动趋寂者也,只此一念,便为入道之障。况关中不受知识钳锤,又无师友策励,痴痴守着一句话头,如抱枯桩相似,日久月深,志渐靡,力渐疲,话头无味,疑情不起,忽然转生第二念了也。甚至身坐一室,百念纷飞者有之,又何贵于关哉?
永觉元贤禅师《寱言》
悟道不一定皆从静坐得来。古德在作务行动中悟道者,不可胜数。
《虚云和尚法汇·复星洲卓义成居士》
佛法都在世法中,不必去求诸远,但觉悟我们这死而不灭的心,依世上正当道理去作,培其善根,再加念佛,则决能往生净土,了脱生死,成就佛道,这就叫作学佛。所以,我说学佛并不要离了世间法去学。
太虚《觉悟真我与往生极乐》
佛法虽是出世间法,实在世间法中做出。
《印光法师文抄三编·复周伯道书》
佛法不是非人生的,乃发达人生的;不过不是专发达物质的生活,也不是专发达精神的生活,乃发达生命的完满生活。
太虚《佛陀学纲》
若要死得好,只要生得好;若要作好鬼,只要作好人,所以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所谓死,实即生之一部分;我们要能了生,才能了死。相反的,若只了死,非唯不能了生,而且也不能了死。
太虚《人生佛教开题》
学佛,并不一定要住寺庙、做和尚、敲木鱼,果能在社会中时时以佛法为轨范,日进于道德化的生活,就是学佛。
太虚《人生的佛教》
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弃在两根头发上论也!
《印光法师文抄·复林介生书一》
居尘学道,即俗修真,乃达人名士及愚夫愚妇皆所能为。勉力修持,以在家种种系累,当作当头棒喝。……即病为药,即塞成通。上不失高堂之欢,下不失私室之依,而且令一切同因见闻增长净心,何乐如之!
《印光法师文抄·复周群铮书五》
所言俗务纠缠、无法摆脱者,正当纠缠之时,但能不随所转,则即纠缠便是解脱。如镜照像,像来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义,纵令屏除俗务,一无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纠缠坚固,不能解脱。学道之人,必须素位而行,尽己之分;如是则终日俗务纠缠,终日逍遥物外。所谓“一心无住,万境俱闲,六尘不恶,还同正觉”者,此之谓也。
《印光大师文抄增广·复徐彦如轶如书》
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
《印光法师文抄·复马契西书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