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以有德而死,不以无德而存。
《采花违王上佛授决号妙花经》
九类众生,一身具足,随造随成。是故无明为卵生,烦恼包裹为胎生,爱水浸润为湿生,倏起烦恼为化生。悟即是佛,迷号众生。菩萨只以念念心为众生。
大珠慧海《顿悟入道要门论》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
自胜最贤,故曰人雄。护意调身,自始至终。
虽曰尊天、神、魔、梵、释,皆莫能胜,自胜之人。
《法句经·述千品》
内实有秽不自知,内有秽不知如真者,此人于诸人中最为下贱。若有一人,内实有秽自知,内实有秽知如真者,此人于诸人中为最胜也。
《中阿含经》卷二十二佛言
诸菩萨非己所安,不加于物。若诸菩萨守护此法,即是能持诸佛如来一切禁戒。何以故?自爱身命,不应杀生;自重资财,不应偷盗;自护妻室,不应侵他。如是等行,皆名一法。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佛言
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非穷也;道德之所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
契嵩禅师(《禅林宝训》引《镡津集》)
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学问;有超方学问,方有盖世文章。
藕益《灵峰宗论》卷二
须置身千古贤圣之列,不屑为随波逐浪之人。
藕益《灵峰宗论》卷五
譬如百草药木皆依于地而得生长,如是种种善法皆依不放逸为本。
《杂阿含经》卷三十一第879经佛言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罪充满,从小积成。
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法句经》
人作极恶行,悔过转微薄,
日悔无懈息,罪根永已拔。
《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九《马血天子品》佛偈
惭愧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人若无愧,与禽兽无异。
《佛遗教经》佛言
夫人语默举措,自谓上不欺天,外不欺人,内不欺心,诚可谓之得矣。然犹戒谨乎独居隐微之间,果无纤毫所欺,斯可谓之得矣。
黄龙慧南禅师答王安石书
如一念为私,则成各种自私自利,只见小我。由我生执,使我永久独一,便成私蔽。为私则不顾他人,愚痴心深,智慧则被其障蔽。人之心性,原是灵觉光明的,现在之所以不灵觉光明,即是为私所蔽故。心性的灵觉失去,则成为愚痴颠倒。为私蔽时,则不知为公,勤于为私,则痴上加痴,为己所欲,更增愚痴,如是转展增上,愚痴益厚。能反转过来,勤于为公,则自然能生光明。所谓“私成蔽,公生明”者,即是这个道理。
太虚《去私戒懒为公服劳》
圣人无论怎样困苦,也不吃来自罪恶的食物;
狮子宁可饿着肚子,也不吃恶心的东西。
《萨迦格言》
谄曲之心,与道相违,是故宜应质直其心。
《佛遗教经》佛言
能行忍者,方可名为有力大人。
《四十二章经》佛言
盛嗔恚能持,如制逸马车,
我说善御士,非谓执绳者。
《杂阿含经》第1107佛偈
但能摧自忿恚心,一切怨敌皆调伏。
寂天《入菩萨行论》
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
《长阿含经》卷十六《坚固经》佛言
佛坐草座,告诸比丘言:“我无过处于大众中乎?又不犯身口意业乎?”如是至三。
《增一阿含经》卷二
恶事向自己,好事向他人。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梵网经》卷下
常省己过,不说彼短。
《大集经》卷十三
若敬爱于他,他德自称赞,
他德既称赞,乃是自敬爱。
《菩提行经》卷三
用谏晓事,善心好意,敬事尊老。礼节兼备。
《分别善恶所起经》佛言
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印光大师文抄三编·复叶福备书》
占便宜的事让给别人,吃亏的事自己承当,乃上人之象征。
岗波巴《宝鬘集》
远离不爱言,软语不伤人,
常说淳美言,是则升天路。
《杂阿含经》卷四九第1299经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卷下
称己智者,皆非智也。自处明者,其迷甚矣。
《法律三昧经》佛言
见秋毫之末者,不自见其睫;举千钧之重者,不自举其身。犹学者明于责人、昧于恕己者。
佛眼禅师《真牧集》
学者虽然知识渊博,别人的微小长处也要汲取。
《萨迦格言》
见有胜己,不生嫉妒,见己胜他,不生骄慢。
《优婆塞戒经》卷三
好嗜欲则贪爱之心生,好利养则奔竞之念起,好顺从则阿谀小人合,好胜负则人我之山高,好掊克则嗟怨之声作。
佛鉴禅师(《禅林宝训》)
不欺诸佛,不自欺己,不诳众生,是为菩萨第一至诚。
《宝女所问经》卷一佛言
言行忠信,表里相应。
《无量寿经》卷下
发言行事,要在诚信。言诚而信,所感必深。
死心悟新禅师(《禅林宝训》)
存诚于中,然后俾众无惑;存信于己,可以教人无欺。惟信与诚,有补无失。……古人云:衣食可去,诚信不可失。
圆悟克勤禅师《与虞察院书》
大凡举措,当谨终始。故善作者必善成,善始者必善终。谨终如始,则无败事。
圆悟克勤禅师(见《禅林宝训》)
夫玉贵洁润,故丹紫莫能渝其质;松表岁寒,霜雪莫能雕其操。是故节义为天下之大。
大觉怀琏禅师(见《禅林宝训》)
乐闻己过,喜于为善,长于包荒,厚于隐恶,谦以交友,勤以济众。不以得丧二其心。
法演禅师(见《禅林宝训》)
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发言必虑其所终。立行必稽其所蔽。于是先哲谨于言,择于行。
白云守端禅师(《禅林宝训》)
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藕益《灵峰宗论》卷二
应以猛切心治姑待心,常念时不待人,一蹉便成百蹉;以殷重心治轻息心,一言有益于己,便应着眼铭心;以深广心治将就心,期待誓同先哲,举措莫类时流。
藕益《灵峰宗论》卷二
学道不难伶俐,难于慎重;发心不难勇锐,难于坚久;涉世不难矫俗,难于深忍;研义不难领解,难于精确。
藕益《灵峰宗论》卷二
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鞲者。佛四圣谛,苦谛居初,又称八苦为八师。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与秋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锻不致精,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
藕益《十大碍行跋》
用事宁失于宽,勿失于急;宁失于略,勿失于详。急则不可救,详则无所容。当持之以中道,待之以闲缓。
佛眼克勤禅师(《禅林宝训》引《拾遗》)
住持之要无他,要在戒谨其偏听自专之弊,不主乎先入为主之言,则小人谄佞迎合之谗,不可得而惑矣。盖众人之情不一,至公之论难见,须是察其利弊,审其可否,然后行之可也。
草堂禅师(见《禅林宝训》)
多难成其志,无难丧其身。得乃丧之端,丧乃得之理。是知福不可屡侥幸,得不可常觊觎。居福以虑祸,则其福可保。见得而虑丧,则其得必臻。故君子安不忘危、理不忘乱者也。
灵源清禅师(见《禅林宝训》)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
以穹隆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
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
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故曰:“忠以行己,恕以及物。”
又曰:“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弘一大师
凡居心行事,必须向厚道一边做,厚则载福,薄则无福可得。若再加之以刻险奸巧,则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泽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
《印光法师文抄三编·复全善生书》
学道犹如种树,方荣而伐之,可以给樵薪;将盛而伐之,可以作榱桷;稍壮而伐之,可以充楹枋;老大而伐之,可以为梁栋。得非取功远而其利大乎。
简堂禅师(见《禅林宝训》)
好像每次出门做生意,必须多赚得几分利息回去,决不要亏了本。我们做人亦然,要一生一生的上升,不要糊里胡涂地醉生梦死,要企图向上进步。因为要进德,所以我们要修道。……倘若此生所修的福德,比较前世更进了一步,也就不“枉在人间走一遭”!
太虚《学佛先从做人起》
旧行之佛教,厌离现实人生之心切,每重求后世之胜进或无生之寂灭,……每与现实脱节,不难圆显佛法之功效。今倡人生佛教,旨在从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之,净化之,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胜行,而隐摄大乘二乘在菩萨中,直达法界圆明之极果。即人即菩萨而进至于成佛,是人生佛教之不共行果也。
太虚《人生佛教之目的》
我们应依佛的教法,在人类生活中,把一切思想行为合理化、道德化、佛法化,渐渐向上进步,由学菩萨以至成佛,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与价值。
太虚《人生之佛教》
仰止唯佛陀,完就在人格,
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现实。
太虚《满四十八说偈回向外祖母张周氏母吕张氏获增安乐》
我曾说过“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的话,而一般人或又误会成佛只不过是完成一般人的人格罢了,因而把佛法低陷到庸俗的人类生活中。其实我说的,乃是说:“从现实人生中去不断的改善进步,向上发达,以至于达到圆满无上的人格”。盖人格的圆满,是要到佛才圆满。……必须从完成普通人格中更发大菩提心,实行六度四摄普利有情的菩萨行,不断的发展向上,以至于成佛乃为圆满的人格。
太虚《中国佛学》
因为人是小宇宙,与大宇宙一致不二,以全宇宙为自体是人生最高的价值,能够达到这个目的才是人生最高的意义;所以世界人类不可不求最高人格的实现——─在人类得到最高觉悟的就是佛。佛是人类最高的模范,指示我们如何做人,如何进到超人地位,乃至如何做到完全觉悟。
太虚《佛陀学纲》
佛学的第一步,在首先完成人格,好生地做一个人。一方面,衣食住等物质生活,要有相当的解决;一方面,也要有合于人类理性上的知识、道德上的行为,做成有人格之人,与古来所谓士君子相合,然后把所明白宇宙人生的原理拿出来实行。就是先做一个完完全全的人,安全物质的生活,增高知识的生活,完善道德的生活;再以此完成优美家庭、良善社会、和乐国家、安宁世界,到士希贤贤希圣的地步,成功人中圣人,完成了完善的人格,再发无上圆觉的大心,起普度众生的大愿,到圣希天的地位。
太虚《佛陀学纲》
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须从我自己尊重自己做起。怎样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时时想着:我当做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比方我想将来做一位大菩萨,那么就依经中所载的菩萨行,随力行去,这就是自尊。……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
弘一《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人类学佛,只是依于人的立场,善用人的特性,不碍人间正行,而趋向于佛性的完成。
印顺《妙云集·佛在人间》
人间佛教决非同于世间的慈善事业,是从究竟的佛乘中,来看我们人类,应怎样从人而向于佛道。
印顺《妙云集·佛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