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当知:三十三天着于五欲,
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法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
所以然者,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等见品〉佛言
世尊告曰:“可用人间之食用饭如来,所以然者,我身生于人间,长于人间,于人间得佛。”
《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听法品〉
我今亦是人数。
诸佛出于人。
《增一阿含经》卷十八〈四意断品〉佛言
佛告比丘:阎浮提人有三事胜瞿耶尼人,何等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阎浮提人亦以以上三事胜龙、金翅鸟、……阿须伦、……四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
《长阿含经》卷二十〈世记经·忉利天品〉
云何人趣……名末奴沙?……于种种工巧业处而得善巧,以能用意思惟观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能寂静意故名为人,以五趣中能寂静意无如人者。故契经云:人有三事胜于诸天:一勇猛,二忆念,三梵行。
《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
何故人道名摩拏沙?此有八义:一聪明故,二为胜故,三意细微故,四正觉故,五智慧增上故,六能别虚实故,七圣道正器故,八聪慧业所生故。
《佛说立世阿毗昙论》
一切宝中,人命第一。
《大智度论》卷十三
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诸善果故。……如是一切贤圣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证。
《大方广佛华严经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卷十二
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施恩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佛言
人身甚为难得,遭值八难,求出甚难。生正国中,亦复不易。求善良友,亦复不易。欲与善知识相遇,亦复不易。欲从如来法中学道者,亦复难遇。如来出现甚不可遭,所演法教亦复如是,解四真谛及四非常实不可得闻。”
《增一阿含经》卷三三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
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
《四十二章经》
人身难得,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正见,虽具正见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难闻正法,虽闻正法难得受持。能如是观,是名人身。
《优婆塞戒经》卷六〈五戒品〉
当知有四大畏,恒逼人身,终不可制却,亦复不可咒术、战斗、药草所能摧折:所谓生、老、病、死。亦如四大山从四方来,各各相就,摧坏树木,皆悉磨灭。
《增一阿含经》卷五十佛言
佛言:出息不还,则属后世,人命在呼吸之间耳。
《四十二章经》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会见无期。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人身难得,如优昙花,
我今已得;如来难值,过优昙花,我今已值;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云何恃怙而生憍慢?犹如恶鬼伺求人过,四大恶鬼亦复如是,常来伺求我之过失,云何当令恶觉发起?譬如朽宅、垂崩之屋,我命亦尔,云何起恶!
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三佛言
如河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由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法句经·无常品》
要想永久受苦,与永久得乐,均视此身。
寂天《入菩萨行论》
人类为一切众生上下升沉的总枢纽。
太虚《佛学之人生道德》
人道为罪福、圣凡户枢。
太虚《优婆塞戒经讲录》
人类是九法界一切众生的中枢,一念向下便为四恶趣等,一念向上便为天及三乘等,故人类可为九法界众生的总代表,也就是九法界众生的转棙点。
众生中的人,是众生中最有聪明才智的一种,故谚曰:“人为万物之灵”。因为它太灵活,所以向上也容易,向下也容易,人做得不好就可以堕下,做得好就可以向上。
太虚《人生的佛教》
由人向下为一切有情众生,由人向上为天及三乘、菩萨、佛。
上下总依人生为转依,可见人生之重要性。我们应依佛的教法,在人类生活中,把一切思想行为合理化、道德化、佛法化、渐渐向上进步,由学菩萨以至成佛,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与价值。
太虚《人生的佛教》
在众生中虽有比人类更高妙的种类,但是人因活动的创造的力量大,因此佛法中看世界中之人类,是能够达到与佛一样的觉悟的。故佛说“人生难得”,而人生是有很深意义很大价值的。如此了解人生价值,才成立一种有意义的人生观。
太虚《佛法原理与做人》
人类虽为许多众生中的一类,而高过其它的众生,能以知识研究一切事物,并能以多人的知识来作种种交换互助,在交换互助中完成创造的进步。
太虚《佛学之人生道德》
由异生——即六凡——而生起圣道者,唯人中能之,为别道异生所无,以人道能修习布施、持戒、多闻等极多功德,虽天道亦有所不如,此为人道特殊之功能。
所以谓人道为转生四圣及其余五凡之枢纽。人生此种意义,唯佛法发挥尽致,非佛法则不能知人生乃有超凡入圣之希望。
太虚《优婆塞戒经讲录》
清净信乐心,名士夫胜财。
修行于正法,能招安乐果。
真谛之妙说,是则味之上。
贤圣智慧命,是为寿中最。
《杂阿含经》卷三十六佛偈
虽得人身,行于非法,不名为人。
《优婆塞戒经》卷六〈五戒品〉
此十分难得的清净人身,如果用它来作罪业和恶行之工具,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此难得暇满的人身,不用它来学佛,而让它白白地空过死去,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在这个恶浊短暂的世界上,把自己的生命全部消耗在无意义的事情上,实在是十分可悲的事。
岗波巴《宝鬘集》
食、色、财宝,无论如何吝惜珍藏,死时仍需空手而去,实在没甚利益。
岗波巴《宝鬘集》
有血性汉子,岂肯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高推圣境,自处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愤发,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负人耶,抑人负天耶!
《印光大师文抄增广·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二》
生死大事到来,恶的果报渐渐接近,如羊被拉进屠场,走一步即与死神迫近一步。这就是人生的结果吗?少而壮,壮而老,老而死,可怜!人的智灵为肉体的奴仆了。我们要反正过来,能使此肉体为我正信正见的奴仆。
太虚《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讲记》
平常的人误解佛法为悲观的、厌世的,殊不知佛法的否定自然、否定人间现状,但为督促人生向上进步,而改造自然界、创造新宇宙的一种革命的策略。
太虚《提供谈文化建设者几条佛学》
佛法虽普为一切有情类,而以适应现代之文化故,当以“人类”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佛法虽无间生死存亡,而以适应现代之现实的人生化故,当以“求人类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一义。
佛法虽亦容无我的个人解脱之小乘佛学,今以适应现代人生之组织的群众化故,当以大悲大智普为群众之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二义。
大乘佛法,虽为令一切有情普皆成佛之究竟圆满法,然大乘法有圆渐、圆顿之别,今以适应重征验、重秩序、重证据之现代科学化故,当以圆渐的大乘法为中心而施设契时机之佛学,是为人生佛学之第三义。
太虚《人生佛学的说明》
以最高成佛为模范,把人的本性实现出来,从人生体现出全宇宙的真相,才完成人的意义。
太虚《佛陀学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