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出世间的修证不离人间

自太虚大师提倡之伊始,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就不仅仅限于人天乘正法的强调、慈善事业的倡导,而被赋予即人间而出世间的深义,看作对佛陀整体教法的回归。太虚大师通过判教,说明人生佛教的要义在于:一反以往中国(明清)佛教之重死、重鬼的偏向,适应现代文化,“以求人生存发达为中心而施设契时契机的佛学”为第一义, 从佛法的宝库中,选取以大智大悲为群众、由人乘行直趣佛果的“圆渐之大乘”为最当机的佛法。这种大乘法的内容,是在现实生活中力修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等“今菩萨行”,以出世间的无我精神为社会服务,为众生谋利益,用佛法的道理改良社会,建设人间净土。至于个人解脱成佛的终极理想,太虚大师将其归结于在“今菩萨行”中圆满人格,他以“仰止在佛陀,实现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一偈,总括由人乘行直趣佛果的人生佛教之要义,并奉之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他终身的行持提供了实践人间佛教之榜样。

太虚大师的弟子印顺长老,对人间佛教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深化,针对对人间佛教的误解和将人间佛教世俗化的偏向,他强调人间佛教以实践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为本的“人菩萨行”为要,不限于人天乘法,不同于一般的慈善事业,其深义在于“从究竟的佛乘中,来看我们人类,应怎样从人而向于佛道”。 赵朴初会长所提倡的人间佛教,也以“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的菩萨行为基本内容,不过结合我国目前的现实,强调佛教徒应“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可以说与太虚大师、印顺长老的人间佛教思想一脉相承。

太虚大师、印顺法师、赵朴初居士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并非独创新说,本是《菩萨璎珞》、《般若》等大乘经中所示的菩萨道通义,不过强调在现实人间付诸实行而已。大乘菩萨道本身就是人天乘法与大乘法、入世间与出世间的统一,欲超出生死流转、诸苦交攻的世间而获得究竟的解脱、圆满的涅槃,必须以“无所得”为要,智慧与方便双运,深入世间,深入众生(应主要是深入人类社会、人民群众)之中,在利乐众生、庄严国土的活动中,齐修六度四摄,一方面断除或转化自心的烦恼(修慧),一方面利益、度化众生(修福),经持久的努力,福慧双圆,方能实现自性的潜能,成为自觉、觉他皆悉圆满的佛陀。按照大乘教义,亟求个人解脱的小乘人或许可以远离社会和众生,独自勤修戒定慧三学而证得道果,然而,即使圆证阿罗汉、辟支佛果,也只是在通向大觉的漫长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暂时进入一个得以休息一下的“化城”,离究竟的大觉尚十分遥远,若要获得大觉而发挥本心的无边妙用,实现自性的潜在价值,还须再投入世间(主要是人间),修习六度四摄等菩萨道,圆满佛果。佛陀号召已证得小乘道果的阿罗汉们回小向大,批评不肯回小向大的定性声闻为“焦芽败种”。部派佛学也大多认为,修声闻道只能证得阿罗汉果而不足以成就佛果,那么,欲成就佛果,当然就只有修大乘道了。

从佛陀本人的亲身示范来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之知见,乃佛陀出世说法的“一大事因缘”。按大乘教义,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尤其是离不开我们现前所依止的地球人间,离不开人类社会。《增一阿含经·等见品》佛谓“诸佛世尊皆出人间。”“四十华严”卷十二云:

一切贤圣道果,皆依于人而能修证。

经论中说人有聪明、意细微、智慧增上等特性,最为“圣道正器”,因苦乐间半,最具反省力、意志力,最容易理解、接受佛法,最有条件修大乘道。人间是修持菩萨道的最佳道场,到处有贫穷困苦者需要我们去施舍救济,有急难无助者需要我们去热心帮助,有邪见愚痴者需要我们去开导劝化,有种种利益大众的事业需要我们去投身,有种种社会弊病需要我们拿佛法的智慧去医治。如《维摩经·香积佛品》维摩诘居士所言: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禁戒摄毁禁,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

就修学大乘道而言,这污秽的人间,比诸佛的净土还要殊胜。《无量寿佛经》说,众生在此五浊恶世精进修行一日一夜,胜在天上为善百岁;精进修行十日十夜,胜在他方佛国边地为善千岁。离了人间,便没有福报可修,没有众生可度,也就没有佛果可成。地藏菩萨专门深入地狱度鬼,他不是人身的菩萨,乃法身大士,其本事自非寻常凡夫可比,固然可钦可敬。但要度地狱及饿鬼畜生道的众生解脱成佛,也必须度他们生于人间,修菩萨行。身处人间的人身菩萨,理应以度人利人为本分,不去度人,只是做做法事放焰口度鬼、放生度鱼虾,不能说全无功德,但作为住持佛法的大乘佛弟子,起码是失职,是退避,必为诸佛菩萨之所诃责。连人都度化不了,能度化畜生饿鬼,恐怕难免自欺欺人之嫌。太虚大师指责过去的佛教“鬼本”、“死本”,批评只知躲进山林的“清高流”和只知赶经忏的“应赴流”等,强调以地球人类为本(“人本”)施设教化,是完全符合佛意的。

惠能大师用“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一偈,总结般若的精义,真正是握得大乘佛法的心髓。世间与出世间,本来一体不二。欲出世间,必须先入世间,尤其是先入人间。所谓世间,只不过指自心的邪见、我执、贪、嗔、痴、慢、嫉等无明、烦恼;所谓出世间,并不是要人离俗避世,躲进深山无人迹处去闭关,不是逃离人间到诸佛净土里去,而是以智慧断除或转化自心的无明、烦恼。如惠能大师所说: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俱打破,菩提性宛然。

这里的邪见,代表一切无明、烦恼,正见则指般若智慧。只有以“无所得”的般若智慧为导,以离无明烦恼的清净心去修习六度四摄,才是大乘道,才是堪以到达无住涅槃彼岸的“波罗蜜多”。也只有以佛法特有的诸法无我的般若智慧为导,才能照破无明痴暗,保持无我无着、一尘不染的清净心;以此清净心不住于相而修六度四摄,才能真正自利利他,才能修得起六度四摄。无明我执不破,难免自私自利,被贪婪、吝啬、嫉妒、嗔恨等烦恼所主宰,必定不能急人之难热心布施,不能不贪不嗔而持净戒,不能临事镇定而行安忍,不能专心一意而入正定,不能明心见性而得超越智慧。自己烦恼重重,人格卑劣,必定不能摄化别人。即使从事弘法事业,为人讲经说法,也难免贪利养、争名位、嫉贤妒能;即使住山在寺,也难免心绪不宁、烦恼无端滋生。

若能以无我、人、众生、寿者,宁静、专一的清净心从事利益众生的事业,必能有非凡的智慧、超常的精力、顽强的意志、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随之而来的必定是出格的成功。即便从事平凡的工作,也必定表现出不平凡的精神。清醒、镇定、忘我、宁静、专注的心态,被公认为成就世间一切事业的根本。人若如法修持菩萨道,逐渐断灭、转化烦恼,以清净心尽职尽责,利益摄化众生,从人格心理学来讲,必定会自塑成健康、高尚的人格,若烦恼断尽,只有清醒的智慧、无量的慈悲、超人的精进,和济世利人的热肠侠骨,即便他尚未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未具足三明六通,佛性的光明也会从他的身上放射,涅槃的常乐也会在他的心中驻留,必能获得人们的尊敬和信服,成为做人的楷模,起码分证佛的一分功德,谓之成佛,亦未尝不可。太虚大师所谓“人成即佛成”,盖即此意。修学此道的人多了,国土世界必定清净庄严,佛教必然兴隆昌盛。

这种大乘道,不论贫富愚智,不离俗务世事,不拘闲忙静闹,只要肯发心,人人皆可修持,与世间的伦理道德和资生事业甚能相合不悖。在新世纪,随着物质科技的高速发展,意义丧失、道德失范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知识爆炸、信息轰炸、环境污染、自我迷失,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活得太累、太紧张,失去了内心的宁静,甚而失去了精神心理健康,社会需要人间佛教为人们安身立命,引导人们建设精神家园。 giJzRVtxXIGi5cB9UjbqAENfOAqvSKP9Q5UnviANVs7lijmATuEEq/l4VO21zpo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