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好生做人,即人而佛之道是就个人宗教修持而言,那么,从全社会、全人类着眼,建设理想社会,实现人间净土,则是人间佛教思想更为重要的方面。杨仁山居士、太虚大师等之振兴佛教,便是怀着救国救世的热忱,力图以佛教改良社会,发挥促进国家富强、人类向上、世界和平的积极作用。
净化社会,实现人间净土,是佛陀教法的重要精神。佛陀之出家求道,不仅出于对人类生老病死等缺陷的抗拒,而且是对恶浊污秽的人心和社会现实的反抗。佛经中,对人心的种种垢秽烦恼,人们的种种恶业和贫穷、疾疫、天灾、掠夺、侵凌、欺诈、战争、贼难、王难等社会问题进行了多次揭露批判,从“心净则国土净”的主导思想出发,谆谆教诫人们以如实知见的智能自净其心,从而净化人间。大乘经中更是号召学菩萨行者为“净诸世界”、“庄严国土”乃至净化、庄严全宇宙一切国土,于无量亿劫奋斗不息。佛陀教化中,透露出一种改造世界、建设美好人间的宏图壮志。许多佛弟子热心弘法,都是从这种改造社会的远大理想出发。
在《长阿含·世记经》、《中阿含·转轮王经》、《佛说起世因本经》、《弥勒下生经》等经中,佛陀通过对未来世人类社会的描绘,表达了建设人间净土的理想。佛陀理想中的人间,大略有四大特征:
1、自然环境极为优美、洁净、舒适,无荆棘坑坎秽浊尘埃,无旱涝等灾患,无蚊蝇蚤虱蛇蝎等害虫毒物,土地平正,风雨及时,气候凉热宜人,树木繁茂,花香馥郁,草坪青翠,水果甘甜,是人们理想中的天国、仙境。
2、生活用品极其富足,地生自然粳米,众味具足,衣服、化妆品、乐器等皆从树上自然出现,“财宝丰饶,无所匮乏”,无有贫穷,无有因物质财富不足所引起的种种苦恼、争斗。
3、人们的道德水平极大提高,皆行十善,贪瞋痴等烦恼淡薄,“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互爱互敬,没有语言隔阂。政治清明,永绝战争之患。人口众多,村镇“鸡鸣相接”。
4、人类生理缺陷得到极大改善,人皆形貌端正,身无疾患,寿命长达八万四千岁,可谓人皆为仙。
从科技发展的前景来看,佛陀描述的这幅理想国图景,并非凭空虚构,而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太虚大师在《建设人间净土论》中引用《佛说起世因本经》描述郁单越洲的理想环境时,所加按语多处说明即是各种机器,可以通过发达科技实现于地球人间,有些已经实现。当然,这种理想人间不会自然到来,只能是全人类努力建设、辛勤创造的成果。
创造理想人间,须遵循客观规律,创造能结出理想人间之果的因。从佛法看来,果由心造,境由业感,创造清净、庄严的美好人间,须从能创造的主体——人类心灵的根本上着手,率导、带动全人类力行众善,不作能污染心灵和环境的恶业,以精神文明建设带动物质文明建设,以净化、庄严心灵为本净化、庄严国土。
佛教作为一种社会教化体系,以教化众生自净其心,从而净化人间为己任。从《阿含经》到大乘经,皆谆谆教导佛弟子:除了净化自心、力行诸善外,还必须以摄化众生为己任,为修行的重要内容。《阿含经》中多处教导佛弟子应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摄化众生。《杂阿含经》卷三十三第929经佛告堂弟摩诃男:在家佛教徒应修十六法以“自安安他”,不仅自己具足正信、净戒、布施、听法、解义,而且劝化、带动他人也具足正信、持戒、布施、听法、解义。大乘经中更以四摄法摄化众生为菩萨道的重要内容,出家佛子以劝化众生为职责,在家菩萨亦应随所住处以种种方便化导众生,令众生弃恶修善,学法修德,自净其心。若不尽力教化众生,是为失职。教化众生,应先教化自己,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并主动、热情地关心众生,服务众生,助人为乐,广结善缘,做众生的良朋益友,以德行、智能、热情感化众生。
建设美好人间的关键性问题,是政治。政治在化世导俗、决定国家命运方面的巨大作用,乃有目共睹。佛教在中国人心目中向以超然方外、不问政治著称,这只是佛教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性,并非佛陀教法的本旨。据印度教典,佛陀对政治相当关心,曾多次为多位国王开示为王治政之法,他的教导被极为敬仰他的国王大臣们所采纳,对促进当时印度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起了现实的作用,可谓“议政而不干政”的典范。佛陀的政治思想,大略与孟子相近,主张当政者应仁慈爱民,平等惠施,周济贫困,省减刑罚赋税,选贤用能,知人善任,特别强调以正法教化人民,率导人民弃恶修善,奖善惩恶,依法惩治杀盗诈骗邪淫等恶人和贪官污吏,以四摄法摄化众生。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中,佛陀主张民主制,将“数相集会,议论政事”的跋耆国树为良好政治的典型,并将跋耆国的治国法则引为建设僧团的法则。佛陀主张和平、安定,不大赞成轻易改变旧制,可谓政治改良主义者。佛陀特别注重当政者的个人修养,教导当政者应具备正见、智能、慈悲、德行、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离贪瞋痴慢,不好酒色,精勤理政,在德行方面为万民之表率,与中国古代“内圣外王”的思想颇为一致。大乘教法认为,一个无私忘我、一心为公、智慧超凡、福德出众的初地菩萨,才能做好泽被万民的国主。大乘称大国王乃至各级天王为十地菩萨的“华报”,大乘菩萨道,可谓培育圣主贤王之道。
对于有关美好人间建设的自然环境保护、生活设施改善等问题,佛陀教法亦十分重视。戒律禁止杀害动物,提倡护生、放生,僧尼戒禁止砍伐树木、践踏青草,护生放生、植树造林、保护林木,成为佛教的优良传统,寺刹之花木葱茏、空气清新、清洁干净、殿宇庄严,作为佛教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的典范,乃世人有目共睹。佛经中还劝导人们栽种果树、掘井开渠、建桥修路,建造旅舍、园苑、凉亭、厕所等便利民众,称赞为必定生天的善因。这些教诫,鼓励人们关心社会公益、社会救济,积极投入国家建设,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佛法认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乃人们的业行所感招的依报,大乘佛学的“依正不二”观,强调从个人、社会、自然界一体不二的哲学观出发,处理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越来越显重要的环保问题,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佛陀教法中关于建设人间净土的教诫,在宋代以来的中国佛教界,有被忽视的倾向,佛教徒的关注点多局限于个人的福报、吉祥和了生死之事,对社会现实的改善较少关心,不问政治,被推崇为高尚脱俗之举。中国传统佛教的这种偏弊,受到太虚大师等大德的批判,关心政治,积极投入两个文明的建设,被强调为人间佛教的重要思想。宗仰、栖云、太虚等僧人的投身民主革命,各地僧伽之积极参加抗战,展现出佛弟子积极入世、关心政治的精神。但太虚因主张僧尼宜“议政而不干政”,尚受到传统势力的讥谤,被称之“政治和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各级人大、政协中,都有佛教徒尤其是僧尼的代表、委员,人民和政府赋予他们参政议政的光荣权利。
创造人间净土,物质文明的建设也十分重要,物质极其富足,无所匮乏,乃佛陀理想人间的一大特征。物质文明的发达,须赖科技的进步。注重科技,乃佛教的一贯精神,利用科技“以少功力集多资财”以饶益众生,是大乘菩萨必修的方便。《解深密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等皆教导大乘行者应勤学五明,掌握世间的一切知识技术。五明中的医方明、工巧明可总摄各门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声明(语言学)、因明(逻辑学)、内明(佛学)则为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中之重要学科。晚期印度佛教和藏传佛教的大寺院,将五明和小五明(诗词、韵律、修辞、歌舞、星算)、天文学等列入学僧的必修课目。佛教中曾出过龙树、一行等国际级的科学家。晚近有王季同、尤智表、王守益、牛实为等科学家论证佛法符契科学,佛学中蕴含有可以启迪科学的深刻智慧。“科学愈发达,佛法愈昌明”,成为愈来愈明显的事实。人间佛教应高扬大乘注重科技的思想,鼓励人们钻研科学、革新技术,以科技兴国救世;应提供善用科技的智慧,揭露科技发展中的偏失弊病,防止和反对利用科技发动战争、破坏环境,以佛法的如实智慧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整合和科技的革新飞跃,走出“科学终结”之瓶颈。
佛教人乘正法的倡导,可起到止恶劝善、改良社会环境的作用;佛教大乘的菩提心、善萨道和即人而佛、即世间而出世间之道,可以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培育出大批志愿宏伟、品格高尚的社会精英、国家栋梁、民众楷模;佛教的人间净土理想及关注人间建设的精神,可以号召人们积极投入两个文明的建设,重视自然、社会、心灵之环保,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总之,佛教之弘化,即是对人间净土建设的积极参与。佛法、佛教,乃人间净土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
有关人间佛教建设的重要问题,还有理性、民主、人文精神的高扬等。理性、民主、人文精神,皆是佛陀教法最重要的特质。佛法崇重理性,以理性认识能力为人类宝贵的特性,唯依如实了知的智慧以求解脱,如实智的基石缘起法则,是以理性思辩从万有中概括出的普遍法则,佛教义学之高度理性化、逻辑严密,乃学界所共认。佛陀教导徒众唯依自己智慧,“以己为光”,“以己为洲”,不盲从传统、习俗、长辈、权威乃至佛陀之威望。佛陀尊崇民主,他所创建的僧团乃民主制集团之典范,佛陀本人亦以僧团集体中的一员自居,自称“佛在僧数”,不承认自己是僧团的主持者。
由于历史原因,佛陀教法本有的理性、民主、人文精神被弱化,佛教蒙上了一层迷信、崇拜权威人格及封建家长制等灰尘。适应日趋理性化、民主化的现代社会,应重振佛陀教法的理性、民主、人文精神,结合现代文化阐释佛法,加强对佛法智能的弘扬,提高广大佛教徒的教理水平,面向社会介绍佛法的智能和理性精神,革除民俗佛教迷信低俗、偏离佛法之弊;应以民主精神重建四众和合的僧团,将佛教徒的聚合体由以权威人格为中心、家长式管理,转变为以正法为中心、律仪为纽带、民主化管理的团体。应紧扣时代脉动,关注环保、民族宗教冲突、爱滋病、暴力、恐怖事件等社会问题和人们的心灵问题,以佛法的智能提供解决的意见,开出针治的处方。
人间佛教重振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人欲的处理。人欲必须节制,这大概是人间一切社会教化体系的共识。当今社会放纵人欲的危害,触处可见。佛学对人欲有极深彻的剖析,教人节制、转化人欲,这在针治人欲横流弊病上自有其宝贵价值。但对人欲禁制过严,会导致佛弟子在生活上的不便和心灵上的冲突,将许多现代人拒之于佛法之门外。人间佛教应将正确处理人欲列为重大理论问题,针对现代人心态深析人欲,肯定满足吃喝玩乐、爱、尊重等合理人欲的必要性,重在将向下的人欲引导至向上的法欲,将贪瞋嫉慢升华为博爱、精进、自强自信。
人间佛教自提倡以来已历八十春秋,方向已明,理论骨架已立,有了相当多的实践经验。但总的看来,理论深度尚嫌不足,修持方法尤显薄弱,须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人间佛教既本诸佛陀教法,又适应现代社会,已稳建于中国,影响于世界,其进一步的完善推广,有希望成为未来全球佛教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