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最早的穷人和富人

旧石器时代结束后,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人们不再依靠采摘果实填饱肚子,因为他们掌握了种植技术。人们也逐渐不需要打猎以获取食物,因为他们学会了驯养家畜。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饿肚子的事情逐渐减少。正是这样的“土壤”滋生了阶级,社会开始出现富人和穷人,甚至还有奴隶。

一开始,人们还是照旧“采着果子打猎物,围着篝火唱着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时代。这个过渡世界各地并不统一,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完成了向农业社会的过渡。

最初可能只是掉落的几粒种子在人们居住的洞穴门口生根发芽,然后抽穗并结果,人们惊喜地发现,原来这种能填饱肚子的东西是可以被种植的!于是生活在西亚的人们开始种植大麦、小麦、小扁豆;东亚中国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开始种植粟、水稻;东南亚泰国北部的人们开始种植豆类、葫芦、黄瓜;中南美洲的人们开始种植玉米、豆类、马铃薯。这个时期,人们猛然发现,除了采摘,还可以有规律地种植粮食。于是开叉的树枝、木棒、被打制过的比较尖锐的石块开始用于农业耕种,原始的耕种工具诞生了。在种植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打磨过的石器更便于挖掘土壤,于是打制石器慢慢变成磨制石器,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因为粮食可以被固定地生产出来,人们不再需要频繁地更换山头,寻找丰硕的果树,于是他们开始定居。最初居住的半山腰似乎已经不再适合大面积地种植水稻、粟或者其他的作物,因为半山腰地势不平坦,距离河流也不近,于是人们开始走下山,寻找河边较为平坦的区域,并就此定居下来。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里挖掘出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最厚处达1米。多余的粮食不能直接堆在地上,不然会受潮,为了贮藏粮食,人们发明了陶器。除了贮藏粮食,陶器还可以用来蒸煮食物。

粮食的问题解决了,但是人们不能每天只吃粮食不吃肉,因此打猎这项活动并没有立马消失。人们不断地研究捕猎工具,随着工具的改进,每天能够捕获的猎物变多,有时候猎物吃不完,就会找一个地方养着,以后再吃。慢慢地人们发现一些温顺的猎物可以被驯养,如狗、绵羊、山羊、猪、牛、马等。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钵上就刻有猪的形象。

人们终于可以不用担心自己山头的野菜、果子被吃了,也不用害怕出门打不到猎物了。人们获得了比较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每天的食物不再被吃得精光,食物有了剩余,一部分人可以去从事生产食物以外的活动,比如制作陶器、纺织、酿酒、榨油、制作玉器等。

农产品、牲畜、手工制品之间可以进行互换,因为不同部落擅长生产的东西不同,也可以进行部落间的互换,如畜牧部落用牲畜、肉类、兽皮换取农业部落的谷物和农副产品。最初因为产品过少,所以交换是偶然产生的,且带有氏族间馈赠的性质。后来因社会大分工后的需要以及存在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交换成为部落间不可缺少的经常性活动。最初的交换形式是以物易物,往往通过氏族的首领来进行。久而久之,执行交换任务的氏族代表往往把经营的氏族财富据为己有,富人开始出现,而部落中非首领家的人就渐渐地成了穷人。为了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减轻自己的劳动负担,人们要求吸收新的劳动力。人们不再把战争中的俘虏杀死,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富人、穷人、奴隶,这就是早期的阶级。阶级诞生后,距离国家的出现就不远了。在我国的良渚遗址中,不仅发现了宫殿区、内城、外城,还发现一些墓中随葬着数十件甚至数百件精美的玉器,而有一些墓中则没有随葬品。这说明当时阶级分化已经十分明显。

史海泛舟

恩格斯提出国家形成有两个标志,一是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二是凌驾于所有居民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以这两个标准来衡量,在距今5100年左右的铜石并用时代之初,中国长江下游和黄河中游地区至少已经达到了早期国家或文明社会的标准。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以余杭良渚遗址为中心。良渚遗址有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有水坝、长堤、沟壕等大规模水利设施。内城中部有30万平方米的人工堆筑的“台城”,上面建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城内有级别很高的反山墓地,其中有随葬600多件玉器的豪华大墓。在良渚古城周围约50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分布着300多处祭坛、墓地、居址、作坊等,可以分成三四个明显的级别。良渚诸多超大规模工程的建造、大量玉器等高规格物品的制造、大量粮食的生产储备,都需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神徽、鸟纹、龙首形纹的普遍发现可能意味着整个太湖周围良渚文化区已出现统一的权力和高度一致的原始宗教信仰体系,存在一种对整个社会的控制网络。良渚古国无疑存在区域性的“王权”。 DIJQb3f6o04JByT5SwyJrwfwJdP4V3EtjDABV6+PuoRCBKS2axXoNKEIgfvSVfl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